一球兩制
一球兩制
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較量,從蘇俄誕生就開始了。邱吉爾曾想把它“扼死在搖籃中”,14國武裝干涉者曾一度佔了它3/4的土地。新生政權擊退侵略軍后,迅速恢復經濟,並通過三個五年計劃使蘇聯甩掉落後帽子,工業總產量占歐洲第一位、世界二位。1929年,資本主義國家卻爆發了最大一次經濟危機,美國1/3的勞動力處於失業狀態。西方學者坦言,羅斯福克服危機的“新政”,不少東西是從社會主義寶庫中借去的。“兩制”孰優孰劣,當時毋庸爭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妄想用“閃電戰”把蘇聯“從地圖上抹掉”。德寇一度距莫斯科僅25公里。紅軍英勇反擊,直到攻克柏林。蘇聯不僅消滅了3/4的德軍,而且挫敗了“同盟國”中頑固派的一個個反蘇陰謀:搞“禍水向東流”,想誘導法西斯一舉“淹沒”社會主義;繼而搞“西線無戰事”,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企圖使東線同德作戰的蘇聯力量耗盡熬干;在明知日本降局已定的情況下,還兩次對日本扔原子彈,意在向蘇聯顯示威懾力量等。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個法西斯毒瘤消滅了,兩個資本主義強國削弱了,社會主義國家從“一座孤島”發展為“一片綠洲”。
戰後西方搞“冷戰”,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封鎖禁運,然而並沒有得逞,相反,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在反對美國侵略的戰爭中,中國、朝鮮、越南獲得偉大勝利,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特別是兩件世紀大事均與社會主義緊密相連:一是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1961年加加林第一個進入太空,開始了人類宇航的太空時代。中國“兩彈一星”研製成功,令世人刮目相看。二是在蘇、中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鼓舞和支持下,戰後五六十年代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亞非拉一百多個國家獲得獨立,延續幾百年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其中有四十多個國家宣稱搞社會主義或走非資本主義道路,反映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影響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