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是成蔭執導的革命歷史題材故事片,金安歌、辛靜、王鐵成、孫飛虎聯合主演,於1981年上映。
該片講述了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發動“西安事變”,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歷史故事。
該片獲得1981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化妝獎。
劇照
1935年,張學良、楊虎城去南京參加國民黨“五全大會”。楊派進步人士田文浩與我黨北方局南漢宸聯繫后,田來到楊虎城寓所,帶來了我黨發表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激起了楊的愛國抗日熱情。當時的張學良,正為陝北"剿共”失利,受到蔣介石的斥責而大為苦惱。後來,他到上海探望進步人士杜重遠,傾吐了心中的苦悶。杜建議張與楊合作,並向他指出:出路就在西北。在延安,毛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等同志正在研究紅軍東渡黃河抗日的軍事部署,李克農回來報告張學良希望與中共接觸、楊虎城完全同意《八一宣言》主張的消息。毛主席決定派人與楊虎城聯繫。張、楊回到西安后,中共上海地下黨通過杜重遠和李杜介紹丁力到張學良處。這時,楊虎城也秘密會見了毛主席派來的人,並收到了毛主席的親筆信。蔣介石安插西北“剿總”的特務一直注意張、楊的活動,密報南京。東北軍高福源團長被我俘虜后,深受我黨抗日救國偉大方針的感召,表示要回去做張學良的工作。一天,張學良接到東北軍王以哲軍長的電話報告,中共派李克農與張學良見面。張去洛陽王以哲軍部會見了李克農。事後,李克農向毛主席等領導彙報了張要求見中央領導的意見。毛主席決定派周恩來在延安與張進一步會談。“延安會談”達成我黨與東北軍停火的協議,張還表示要說服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國民黨特務抓了張學良的趙副官,想弄清張飛往延安的內幕,但趙副官被楊虎城的十七路軍執法隊搭救脫身。張為這事怒火中燒,下令抄了國民黨陝西省黨部。丁力建議張給南京發電報,了卻此事。張、楊於此事中以誠相見,終於攜起手來。南京蔣介石接到張關於抄西安省黨部請求“處分”的電報,被迫表示“不予追究”。參加軍事會議的將領對“惑不解。
1935年10月22日,蔣介石以“避壽”為名從洛陽轉抵西安,下榻臨潼的華清池。張、楊主動求見,以探虛實。楊已察覺蔣來意不善。當蔣約張個別見面時,蔣譴責張學良辜負了他的器重。張則不斷苦諫,被蔣拒絕,蔣嚴令張、楊全力“剿共”,否則將採取斷然措施。此時,西安上萬學生衝出中山門前來臨潼請願,蔣命令憲兵團對學生“格殺勿論”。一場血腥的屠殺即將發生。張學良趕到,力勸學生保持鎮靜,並保證以實際行動,答應學生的請求。12月12日,張、楊被迫對蔣實行“兵諫”,在西安、臨潼兩地同時進行。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活捉了蔣介石。張、楊互祝成功並決定一方面以“八項主張”通電全國,一方面邀請我黨來西安共商解決事變。蔣被活捉的消息傳到南京,軍政部長何應欽與日本大使密談后,以“拯救委座”為名,準備轟炸西安。宋美齡堅決反對,並戳穿了何企圖取代蔣的陰謀。中共中央接受張、楊的邀請,派出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飛抵西安。周恩來對張、楊全面闡述了中共關於和平解決這次事變的方針,又親自面見蔣介石,不僅向他分析了中國國難當關頭的局面,並且揭露了何應欽的滅蔣野心,蔣才不得不考慮何去何從。在中共和張、楊以及宋氏兄妹的三方面會談中,達成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協議。但是,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少壯軍官得知張、楊同意在蔣不履行簽字手續的情況下放蔣回南京,寫了“抗議書”,表示誓死反對。張學良看到“抗議書”后,匆匆親自送蔣回南京,當周恩來獲知這一消息趕到機場時,飛機已離開地面,周恩來對此深感遺憾。
製作人 | 呂萬營 |
導演 | 成蔭 |
副導演(助理) | 顏學恕、於連起、戴宗安 |
編劇 | 成蔭、鄭重 |
攝影 | 高洪濤、鄭煜元、陳萬才 |
配樂 | 李耀東 |
剪輯 | 王聯、王玉璋 |
道具 | 王吾育、姚福祿 |
美術設計 | 張子恩、盧廣才 |
造型設計 | 王希鍾(化妝)、李恩德(化妝)、楊順富(髮型) |
服裝設計 | 都龍喜、陳千 |
視覺特效 | 楊明文 |
錄音 | 洪嘉惠、黨存珠 |
布景師 | 張健(置景)、陳國良(置景)、陳寶萬(繪景) |
特技設計 | 孫超德 |
特技攝影 | 宋國毅、馬驥 |
煙火 | 王承忍 |
演奏 | 陝西樂團 |
指揮 | 仇明德 |
角色介紹
張學良
演員金安歌
西北剿匪副總司令。年輕氣盛,風度翩翩,性情豪爽豁達,待人寬厚熱情,講義氣,思維敏捷,有膽識,辦事果斷,敢做敢為。東北淪陷后,他一心要打回老家雲,收復故土,洗雪國讎家恨,遂與楊虎城策動兵諫“逼蔣抗日”。但思想上受蔣蠱惑較深,政治上不夠成熟,最終釀成了了陪蔣赴寧“負荊請罪”的悲劇。
楊虎城
演員辛靜
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他是一位農民出身的將領,愛國愛民,耿直果敢,粗在有細,外柔內剛,大智惹愚,很有心計,做事深思熟慮,從不草率莽撞。他與紅軍早有友好交往,對蔣介石認識深刻,懷有戒心。
蔣介石
演員孫飛虎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難當頭,他卻推行“既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堅持“剿共”。他既有縱橫捭闔、剛愎自用的一面,也有滿腹狐疑、口是心非的一面,政治上虛偽奸詐多變,善於玩弄權術、籠絡人心。在被張、楊監禁后,他滿腔憤怒和恐懼,表面上卻故作鎮靜,虛張聲勢,擺委員長的架子。
周恩來
演員王鐵成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作為中共代表與張學良接觸,促使其聯共抗日。“西安事變”發生后赴西安談判。他精明幹練、機敏沉著,有力地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杜重遠
演員智一桐
憂國憂民的愛國志士、實業家,《新生周刊》主編。與張氏父子兩代都有交情,是張學良極為敬重的摯友。他坦率、敏銳、睿智,不動聲色而胸有韜略。當徬徨苦悶的張學良不遠千里前來問計時,他曉以大義,令張學良堅定了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決心。
宋美齡
演員朱可心
蔣介石的夫人,極有政治頭腦和心計。“西安事變”發生后,她堅決反對何應欽進攻西安的軍事計劃,戳穿了何企圖取代蔣的陰謀,並親率代表團赴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談判。
高福源
演員安瑞雲
東北軍團長,張學良的得力部下。在被紅軍俘虜后,通過共產黨的教育,他提高了覺悟,對國家民族大業有了正確認識,悔過自新,回到西安力勸張學良停止剿共、共同抗日。
何應欽
演員修宗迪
國民政府軍政部長,親日派。張、楊發動兵諫,蔣介被活捉的消息傳到南京后,他與日本大使秘密會談達成共識,隨後便以“拯救委座”為名,準備轟炸西安,圖謀借刀殺人。
端納
演員沙博理
蔣介石的外國顧問。因為他以前也曾經擔任過張學良的顧問,所以,“西安事變”發生后,蔣夫人宋美齡派他到西安探望蔣介石並與張學良交涉。見到蔣介石后,他送上宋美齡的親筆信,勸說蔣介石放下架子,以大局為重。
西安事變 劇照
類型 | 曲名 | 備註 |
插曲 | 《虞美人》 | 作詞:(南唐)李煜 作曲:李耀東 |
西安事變 宣傳
影片攝製完后不久,總攝影師高洪濤便因病逝世。
該片的道具製作部門收集了大量資料作為創作依據,儘力還原故事所發生的時代的建築、服飾、用具等,僅軍裝一項就製作了五六千套。
辛靜由於眼皮鬆弛顯得不夠幹練,化妝師對他的眼睛進行了整形化妝,再配上眼鏡,造型完成後拍的照片,連辛靜的妻子都認不出來那是自己的丈夫。
周恩來的濃眉靠色彩不易表現,所以化妝師每次為王鐵成化妝前要事先勾織好假眉毛,為了不影響形象的統一性,每副假眉毛的稀密濃淡和形狀要準確,化妝師還要把每次粘貼的部位也記牢。
在臨潼拍攝完張學良、楊虎城面見蔣介石的戲后,辛靜和其他演員準備乘車返回住地時,一位當地老人突然撲到汽車前,喊著要見“楊主任”。原來,這位曾接觸過楊虎城將軍的老人把辛靜當成了真正的楊虎城。
金安歌最初拍攝的鏡頭不太理想,他甚至主動向副導演提出換人以免浪費國家經費,後來成蔭導演親自鼓勵他,才使他恢復了信心。
智一桐接到扮演杜重遠一角的邀約后,因為時間緊,他只在飛機上讀了幾遍劇本(杜重遠在片中只有一場戲),憑感覺認為杜應該是穿長衫、戴眼鏡、留山羊鬍的知識分子形象。所以他在服裝組試了一件長袍,還和化妝師研究了鬍子的問題,便等著開拍了。但是,杜重遠的戲因故推遲拍攝。在等待開拍期間,智一桐去上海辦事,順便拜訪了杜重遠的夫人。在杜家,他看到杜重遠的照片,才發現杜重遠根本沒有戴過眼鏡,也從來沒有留過鬍子,而且杜是留學生出身,一直穿西裝。根據上海之行的發現以及研究資料的結果,智一桐重新調整了角色造型和表演方向。
1962年,北影廠導演成蔭就有了把“西安事變”搬上銀幕的想法。因為成蔭的岳父申伯純當過楊虎城的交際處處長,是中共地下黨與西北軍的聯絡人,他常聽岳父談起那段歷史。成蔭寫了一個劇本提綱,請周總理審閱。周總理的意見是:片子晚些時候再拍,可趁很多當事人還活著的時候收集材料,先把劇本搞出來。1966年,“文革”爆發,成蔭拍攝《西安事變》的計劃中斷。
粉碎“四人幫”后,為了緬懷周總理,甘肅省話劇團和西安話劇院分別創作了話劇《西安事變》。1978年,兩台《西安事變》進京演出,受到首都觀眾的好評。文化部決定以話劇為基礎拍成電影,並將任務交給北影廠導演崔嵬。籌備期間,崔嵬不幸病逝,成蔭最終成為該片導演。
在創作劇本時,編劇成蔭和鄭重就希望將“西安事變”的前因後果真實地再現到銀幕上,不主觀地褒貶任何一方,而用真實可信的內容感動人,達到影片的教育目的。在籌備和拍攝過程中,成蔭都強調以“一切為真”為創作前提。
該片涉及的歷史人物眾多,劇組在全國範圍內尋找與歷史人物外形相像的演員。導演成蔭認為片中有兩個人物必須選好,一個是張學良,另一個就是蔣介石。金安歌本來是準備飾演戴笠的,成蔭發現他外形極似張學良,經過化妝試戲,決定由他扮演張學良。各角色慢慢都有了人選,唯有蔣介石的扮演者遲遲沒有落實,成蔭則堅持寧可不拍也不湊合。這時,孫飛虎在北影廠工作的一個老同學向劇組推薦了他。劇組通過貴州省話劇團要了兩張孫飛虎的劇照后,讓他來北京跟演周恩來的王鐵成配了兩場戲。成蔭當即決定,電影可以開機了。
在角色塑造方面,導演成蔭強調演員們要走現實主義表演道路,啟發他們掌握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的內在心理狀態。
對於蔣介石的角色定位,成蔭認為不能將其演成漫畫式的,而是為這個人物定下“軍事家和政治家”的基調。他告訴孫飛虎不要去看那些野史,多翻翻歷史資料。於是孫飛虎就利用開機前的時間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包括一些從國民黨那裡繳獲過來的、附有蔣介石各個時期照片的歷史文獻(這些資料是經過特批才可以調閱的)。直到看過那些照片才,孫飛虎才對蔣介石的形象有了真正的認識。蔣介石說話的口音很重,說的是地道的寧波官話。孫飛虎在表演中保留了寧波官話中比較有特點的辭彙,結合普通話,創造出一種獨有的語言模式。在表演時,孫飛虎還著力讓自己“生活在角色中”,更多地考慮蔣的處境,揣度蔣在當時情境下的心理活動,有意識地使語言生活化,注意在不同的心理節奏中語言節奏的變化。
金安歌的個性與張學良相差比較大,他本人很老實、拘謹,平時不太修邊福。為了更接近人物,他在學習資料、揣度人物心理之外,更改變生活習慣,主動到同事家串門,也開始注意衣著的整潔合身。為了展現張學良的軍人氣質,他還有意識地使自己從身體到精神都處在訓練狀態。不但平時坐立行都要腰板挺直,而且在一年中堅持早上跑步,晚上練正步走,一天只吃四兩飯,體重減了近二十公斤,還糾正了駝背和外八字腳的毛病。
扮演楊虎城將軍的辛靜查閱了大量歷史書刊、楊的信件及上千張圖片資料,走訪了楊的親屬和部下。為了突出人物的主要特點,辛靜與導演商議后,捨棄了楊虎城一些比較明顯的外部特徵和行為習慣,比如歷史上的楊虎城一口陝西話,走路時外八字腳,而將這些照搬上銀幕未免令人物失之滑稽,所以捨棄不用。另一方面,辛靜保留了當別人讀文件時楊虎城閉目傾聽的習慣,突出人物的“大智若愚、老謀深算”。
根據劇情,攝影部門認為影片不適合鮮艷、飽和的色調,根據影片劇情發生的歷史因素、地理因素(黃土高原)、氣候因素(冬季),攝製組將影片的色調定為以棕色調為主,兼用土黃色、灰色、黑色和白色,以提高影片的整體效果,使觀眾更易入戲。為了盡量給人以肅穆莊重之感,攝影師著力把彩色片拍出“黑白片”的效果,在開頭表現楊虎城父子遇害的戲時,用墨綠色樹林、灰色台階構成冷調環境。在光調方面,為了向紀實性靠攏,不搞多餘的裝飾光,以求得到逼真的統一感,對正反人物既不美化也不醜化,對蔣介石、何應欽等反動人物並沒有用腳光、頂光、冷色光去故意醜化。
在鏡頭運用方面,為了渲染同一畫中出現的眾多人物或兩個主要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攝製組採用了全景中景鏡頭與近景特寫交替結構的方法。為了使鏡頭活潑,使用了許多移動鏡頭。
由於該片的紀實性原則,美術部門將創作核心定為“刻意求真、質樸大方”。從1978年起,美工師張子恩等人就開始搜集歷史資料,由於導演更換問題,工作一度暫停。1980年,當重寫的劇本初稿出來后,美工師們又開始了收集工作,先後在西安、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圖書館、檔案館查閱史料,翻拍照片,察看景地,繪製建築平面、立面構造圖等,並多次訪問事件親歷者。在正式開始案頭工作前,他們已將千餘幅人物、服飾、環境、道具、歷史資料等各類照片彙集成冊。
在環境方面,由於劇情中涉及的歷史建築大多保存完好,所以影片多處採用實景拍攝,而美工師們則在實景基礎上按歷史原貌布置道具。如在美齡宮內拍宋氏兄妹商談的戲時,美工師布置了高級梳妝台、基督教內容的繪畫,以襯託人物的身份背景。對於另一些已不復存在歷史性景物,攝製組進行了重建,如潼關城門、原華清池大門等。在追求真實的同時,攝製組也沒有拘泥於實景,而是從整個戲的氛圍出發,靈活掌握,改景或在攝影棚搭景,例如,西安事變指揮部原址是位於新城的一幢土灰色建築,其貌不揚,為了強調銀幕形象的氣魄感,攝製組便改用關押過蔣介石的新城黃樓做指揮部外景。
該片涉及歷史人物眾多,化妝師通過翻閱歷史資料、觀摩各種影片,分析歷史人物各自的特色,同時也根據演員的外形、氣質制定肖像造型方案。例如,張學良在發動“西安事變”時沒有留背頭,而是短寸頭,小鬍子也颳去了。化妝師考慮到金安歌本人的氣質與張學良有差距,為了使其靠近張學良那種精明幹練的“少帥”氣質,化妝師還是決定為金設計了背頭、小鬍子的造型。
一般來說,如果影片中出現多個肖像造型,會採取在演員臉上附加膠乳零件的塑形,但是,該片的化妝師考慮到膠乳容易出現痕迹,並要塗厚重的油彩才能使之與皮膚相銜接,易造成膚質失真,所以,他們決定在演員的嘴唇部位用膠乳雕塑造型法改變嘴形,而在鼻子、眉弓、耳朵部位採用膚蠟雕塑造型法。例如,孫飛虎臉型較凹,而蔣介石臉型較凸,化妝師使用了膚蠟把孫的鼻子墊高,使凹型臉凸了起來。
西安事變 劇照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1982年 | 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 《西安事變》 | 獲獎 |
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 最佳故事片 | 《西安事變》 | 提名 |
最佳導演 | 成蔭 | 獲獎 |
最佳男主角 | 金安歌 | 提名 |
最佳男配角 | 孫飛虎 | 獲獎 |
最佳化妝 | 王希鍾、李恩德 | 獲獎 |
最佳攝影 | 高洪濤 | 提名 |
1983年 | 第一屆解放軍文藝獎 | 《西安事變》 | 獲獎 |
西安事變 照片
正面評價
《西安事變》雖然從廣闊的範圍內描寫了一場激烈的歷史風雲,卻沒給觀眾以蕪雜、堆砌之感。這是編導佔有大量翔實的史料,正確處理整體與局部的關係,把深刻的歷史橫斷面與生動的人物刻畫很好結合、精巧構思的結果。導演充分調動電影藝術的特殊手段,盡量發揮自由交叉時空的特長,緊緊抓住“捉蔣”這一中心事件,把各種各樣的矛盾、糾葛,有機地、巧妙地交織起來,並且由於鏡頭的跳躍,節奏的加快,構成了強烈的戲劇衝突,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該片之所以能在革命歷史題材創作上取得大的突破,關鍵在於導演掙脫了條條框框的束縛,擯棄以簡單的政治概念去描寫“壞人”、“好人”的做法,對反動派不加醜化,對進步人物與革命者也不拔高,而是嚴格遵循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還歷史本來面目,盡量使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成為各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原中國電影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
許南明評)
成蔭以一個成熟藝術家的氣魄勇敢地捨棄了慣常的藝術構思方法(虛構的“小人物”加真實的大人物),而採取了追求徹底的紀實性的藝術構思方法,並且其上達到了目的,使該片成為一部有著獨特風格的電影史詩。片中蔣介石的形象相當準確、豐滿、生動。(作家
劉心武評)
反面評價
該片在塑造國民黨營壘中的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表現中共領袖人物方面,卻很一般化,甚至顯得蒼白。儘管片中為中共領袖安排了不少場景,但卻沒有在這些情境中展示人物性格。以毛主席為例,影片為其安排了四場戲,從戲劇結構上看,劇情一直是平直發展,沒有起伏,很難產生鮮明的人物形象和藝術魅力,而電影語言也是舞台式的,鏡頭呆板。這幾場戲沒有給人物提供多樣而豐富的戲劇情節,人物性格色彩就顯得單調。產生這些不足的原因,主要還是創作思想問題,還是不敢表現領袖人物的複雜的內心活動。(《電影藝術》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