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田世居位於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田段心社區。建於清朝道光十七年,佔地5000平方米,是深圳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客家圍屋之一(另外保存完整的還有鶴湖新居、大萬世居、茂盛世居、正埔嶺世居、豐田世居、大田世居、吉坑世居、田豐世居、環水樓等)。
龍田世居在1987年被列為寶安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8月,被核定為廣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是坑梓黃氏鄉親的最原始的居住、生活、祭祀場所之一,也是情系海內外坑梓黃氏鄉親的根。
龍田世居俯瞰
與別的客家圍屋不同,龍田世居三面環水,水面寬約16米,呈半圓形,另一面是高大的圍牆,水面上一座小橋,通往對岸的一個亭子。想來那是當年迎客的接風亭,或者是警惕外敵的瞭望哨所。可見當年的守衛十分森嚴。據介紹,這個半圓形的河岸與外牆成“龜背”狀圖案,為各地圍屋所少見。圍屋四周的花園曲徑通幽,走進花園猶如走進歐洲中世紀的古堡花園,綠樹鮮花散發出來的芬芳令人陶醉,這是典型的嶺南客家式的地主莊園。
龍田世居
圍屋坐北向南位於花園中間,圍屋外兩側傍河處各建有一排房子,圍屋前有寬敞的曬穀場及與圍河相通的池塘。整座圍屋四周壁立、高不可攀,大門上有一門額,上刻:“龍田世居,道光十 七年丁酉歲仲夏穀旦雋卿建立。”據坑梓街道文體服務中心副主任魏英女士介紹,牆上的對聯“龍門得意揭春榜,鳳詔新頒建立田”,寓意著龍田世居名字的來歷。從對聯字意來看,當初黃氏家族十分重視教育以及人才的培養。圍屋四角及北面正中設有四層樓高的炮樓,炮樓間連以跑馬廊,使圍屋顯得氣勢恢宏。
龍田世居
踱步而入,迎面是一座精美的牌坊,形制高大,其上雕刻有各種人物故 事、亭台樓閣和動植物等,精細異常,務求奢華,可見大戶人家的氣派。牌坊的正面寫著“眾山一覽”,當是指世居的門前盛景,倚門而立,完全是一覽眾山的景象。牌坊背面的“履泰晉陞”大概是期待出門而去的海內外黃氏子弟,能夠吉星高照、一路青雲。
高達四層的角樓和龍廳,均在兩側牆上建有鑊耳形風火山牆,使整個建築顯得格外高大雄偉,這是
客家圍屋中比較體現建築美學的建築。
走過牌坊,一道天街青石鋪地,與左右的跑馬廊相連,迎面是世居的祠堂,供奉著黃氏祖先。祠堂在圍屋的中心,祭祀活動也是黃氏家族最神聖的活動之一。直到今天,黃氏後人無論走得多遠,都會回來拜祭祖宗。據介紹,每年都有不少旅居海外的黃氏後人回來尋親問祖、追隨先祖的奮鬥足跡,祭祀黃氏先祖。
祠堂內有“玉燕石麟”的匾,字句出自宋代詞人吳泳的《摸魚兒》,應是黃家人祈降祥瑞之意。天井中有兩道小游廊,門楣上一刻“留耕”,一刻“樹德”,自然是祖先對後輩的訓導,德於心以修身,耕於斯以齊家。相鄰的私塾為黃氏後人的學習成長提供了絕佳的場所。
龍田世居
據介紹,龍田世居是由 梅州市梅縣區遷來的黃氏族人所建,黃氏家族在此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圍屋內居住的人口最多時曾超160多人,如今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已搬進樓房,分散在街道各個小區,另有近20戶人家、80餘人旅居港澳、馬來西亞叻思布和厄瓜多。黃氏一脈的發展壯大,靠得就是龍田世居這一枝粗壯的根。
龍田世居雖然是龍崗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客家圍屋之一,但因年久失修,目前一些牆面已有脫落、倒塌,一些古舊的牌匾和字畫浮雕需要維護翻新,一些房屋、牌匾等也需要恢復它的歷史原面貌,這一切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龍田世居
近年來
坑梓街道在妥善保護和修葺龍田世居文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們將居住在圍屋內的一些外來人口清出,由街道文體服務中心接管龍田世居。據魏英女士介紹,在市、區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先後對龍田世居共投入了100多萬元,主要用於消防設施的安裝,電線電路的整改,環境衛生整治,綠化維護,防治白蟻,危房搶修等項目。街道還投入30多萬元,將一角碉樓和一排橫屋進行了翻修,幾戶人家引進了衛生間、廚房等居住設施。還曾計劃將龍田世居開發成
客家旅遊景點,建成歐洲古堡式的客家酒店,向第三產業發展,實現自給自足,但因種種原因末能實現。如果建成
客家博物館,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我們期待著龍田世居重煥風采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