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安縣
廣東舊縣
寶安縣,廣東舊縣,為深圳市的前身。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萬曆時置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分東莞縣置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除龍崗區)及香港區域,屬廣東省廣州府。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划境分治。公元1914年(民國三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縣治在南頭(址在今南山區)。至今還保有新安故城、新安八景等歷史景點。
早在約五六千年至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深圳(寶安)原始人類已進入母系氏族公社的繁盛階段。深圳的原始居民在繁衍生息,成為"百越"中的"南越部“居民。
寶安縣烈士紀念碑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嶺南的第三次戰爭之後,百越民族聚居的地方,納入了秦王朝的版圖.設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個郡.當時,任囂、尉佗所將率樓船將士10餘萬人,其後皆置家于越.中原地區曾謫徒50萬人"與越雜處",成家立業,開發嶺南,促進了嶺南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可說是嶺南的第一次移民潮,因而深圳先民亦深受中原文化影響.
寶安縣曾隸屬南海郡的番禺縣地.以往有"未有廣州先有番禺"之說.漢高祖十一年五月,立趙佗為南越王,當時寶安為博羅縣屬.
寶安縣
寶安置縣,亦在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屬東官郡,因境內有座寶山,山中有銀礦.當時的銀沙是銀子製作的寶貴原料.明嘉靖年間王希文撰《衛邑武坊記》雲:"言寶,得其寶者安,凡以康民也。
《新安縣誌》雲:"邑地枕山面海,周圍二百餘里,奇形勝跡不一而足,而山輝澤美,珍寶之氣聚焉.故舊郡名以寶安."這就是寶安縣得名的由來。
自東晉咸和六年以後,經南北朝,至隋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東官郡被廢,寶安縣改屬南海郡。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其縣治從南頭遷移往莞城.
這時的深圳雖不再是東莞縣治,但從地區行政核心轉變為海路交通要塞.賈耽在《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一書中載:"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屯門山就是如今香港新界的青山(杯渡山).作為唐代航海指標的屯門山,地位亦是極重要的.《新唐書》載:"(廣州)有府二:綏南、番禺.有經略軍,屯門鎮兵."一說這屯門是作為晉朝東官郡郡治的南頭.一說是香港新界的屯門.唐朝潮州刺史韓愈曾有"屯門雖雲高,變應波浪沒"的詩句.唐玄宗時,南海太守劉巨鱗,曾以屯門鎮兵討平福建海寇,可見寶安在唐朝時已是一處重要的區域和海防要地.
寶安縣
到宋朝,寶安不但是中國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更是食鹽產區,鹽場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是較為重要的.縣屬的東莞、歸德、黃田、官富4個鹽場,由廣東鹽課提舉司管領.南宋慶元年間,香港大嶼山島民曾發生因私制食鹽而與朝廷對抗,以謀反之罪被屠殺凈盡的事件
宋朝的寶安經濟發達,直至元朝,轄區所產珍珠十分著名,並作為貢品.主要出產地點有南山半島的后海和大鵬半島的龍歧以及香港新界大埔附近的大步海.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嚴令貢珠,東莞知縣詹勖,親帶軍士到大埔海採珠.歷時數月,只得劣珠半斤,上書陳訴珠產已竭后,皇帝才下令在寶安地域免采.如今大鵬灣的七娘山腳下,建成了全國規模較大的東山珍珠場,所產優質珍珠,遠近聞名.
寶安縣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宋室危亡之際,組織民眾,誓死抗戰,后兵敗被俘,被押送到深圳珠江口外的伶仃洋觀戰,目睹南宋的敗亡,文天祥感慨萬千,寫下了傳頌千古”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寶安人民為紀念文天祥,在南頭城築"信國公文氏祠".
寶安縣
附:《過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寶安縣
歐洲遠征艦隊東來,西方文化東漸,倭寇與海盜入侵騷擾,民眾生活困苦.而東莞縣治太遠,鞭長莫及,管理困難,深圳寶安南頭鄉民向粵督請求,朝廷於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設立了新安縣,寓"革固鼎新,轉危為安"之義.並在東莞守御千戶所的基址擴建,建立新安縣治(新安縣治遺址現為深圳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安縣初建時,地域包括如今的深圳特區和香港區域,人口為33971人.經濟上以產鹽,植茶,香料及稻米為主.
建縣后,外地的貧民亦前來開發,促進了深圳的發展,但因朝政腐敗,武備疏荒,仍常受海寇及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擾.
寶安縣
康熙十六年(公元1717年)廣東巡撫楊琳為抗禦外侮,加強海防,保衛治安,在沿海險要隘口,修建炮台、城垣、汛地等軍事設施,共126處.新安縣修築了九龍寨、大嶼山、南頭寨,赤灣左、右等六大炮台,形成了早期的珠江海防.到嘉慶23年(公元1818年)經過多次招墾,新安縣居民已達225979名.
鴉片戰爭期間,欽差大臣林則徐在虎門銷毀外國煙商鴉片237萬斤之後,與水師提督關天培,發動民眾,訓練義勇,布防珠江口,積極做好抵抗外來侵略的準備.在《林文忠公使粵奏稿》中,林則徐曾對九龍、赤灣、虎門一帶的形勢,作了具體的描寫.蛇口赤灣左右炮台是具有實戰意義的.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虎門銷煙后,一批英國水手在九龍尖沙咀行兇,打死當地居民林維喜.林則徐在義律拒交兇犯后,為捍衛國家主權,令水師參將賴恩爵進駐九龍灣,后雙方在九龍山附近,激戰10小時.我方擊沉英國雙桅巨船和一舢板船,擊斃英侵略軍17人,並燒毀英商鴉片船多艘.
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8月29日,中英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使新安縣香港島被英國佔領.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新安縣的九龍半島亦因《北京條約》而割讓給英國.光緒廿四年(公元1898年),清政府又與英國商討《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如今的新界租借與英國,為期限99年。自此原來面積為3076平方公里的新安縣,其中的1055.61平方公里,被英國強佔。
1900年,孫中山先生為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在香港、廣州等地活動.4月,鄭士良與廖毓坤等人進入寶安大鵬鹽田的三洲田義合小鋪,作為起義根據地.同年10月6日,義軍在三洲田馬關祭旗,宣誓起義,並提出:"劍起滅匈奴,同伸九世仇,漢人連立處,即日復神州."的口號,義軍攻沙灣,直指深圳,並向惠陽佛子坳進軍.后因清軍重兵包圍,起義失敗,稱之為"庚子首義"。
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為避免與河南洛陽市的新安縣混淆,復稱為寶安縣,縣治亦在南頭城。
1938年10月11日,日軍南侵,在惠陽大亞灣登陸,國民黨軍不戰而潰,寶安縣城南頭失陷.寶安縣政府遷往東莞縣石馬.1938年10月,葉挺軍長作為東江游擊隊指揮,帶隊回深圳圩鴻興客棧,建立東江游擊指揮部,宣傳組織民眾抗日.同年10月24日,曾生組織從南洋、香港回來的海員、洋務工人、華僑青年、學生及當地農民,在寶安縣坪山成立惠寶人民游擊隊.同時,中共惠陽縣工作委員會成立,曾生同志任書記.並派黃華(黃國偉)到大鵬地區發展黨組織.后黃聞、陳培、黃業等同志,建立了大鵬地區第一個黨小組.后曾生帶領東江游擊隊在葵涌、沙魚涌等地擊潰日軍.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九龍、香港相繼淪陷.東江游擊隊組織搶救留港的鄒韜奮、茅盾、胡繩、於伶、宋之的、戈寶權等學者名流、文化人士及國際友人.其後,東江縱隊活躍於惠陽、東莞、寶安、博羅一帶.1943年底,東江縱隊正式成立,在曾生司令員的帶領下,大規模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抗戰勝利后,1946年6月底,東江縱隊在深圳大鵬灣沙魚涌,乘坐美國戰艦,北撤山東煙台.
1949年10月16日寶安解放.后因深圳圩接近廣九鐵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亦發達,便將縣城從南頭遷往深圳圩.
1958年4月惠陽縣劃出惠州鎮和東部地區,設立惠州市(縣級)和惠東縣。同年11月,撤銷惠州市,12月撤銷惠東縣,先後並歸惠陽縣,同時將龍崗、橫崗、坪山、大鵬、葵沙、南平等鄉從惠陽劃出歸寶安縣。
1969年,深圳作為寶安縣的縣治,是內地和香港的經濟及交通的中樞.
1979年1月廣東省委發文,撤消寶安縣,成立深圳市。1979年3月,國務院批准將廣東省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建市之初轄深圳、南頭、松崗、龍華、葵涌、龍崗6個區。1979年10月,設立羅湖區。1980年7月,分羅湖區,成立沙頭角區。
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市劃出327.5平方公里試辦經濟特區。
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建制,轄特區外的1577平方公里。
1993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從此“寶安縣”退出歷史舞台。
寶安縣
寶安縣
待解決:
1.人口的老化和女性化。
2.農村人口外流掩蓋了人口的高自然增長率。
3.棄耕現象未能完全制止。
4.城鎮化與文教科技的發展不協調,還帶來環境污染的問題。
寶安縣
3.澳頭港—葵沖—接深南大道。
1.廣深公路;
2.穗港高速公路;
3.南頭—石岩—公明—東莞黃江:
4.深圳—布吉—觀攔—東莞塘廈,
5.深圳—沙灣—平湖—東莞風崗;
寶安縣
以上公路網除高速公路、坪山至澳頭、葵沖至澳頭、觀攔至公明為新線以外,其餘均已有路,但要提高公路級別,至少提高到三級以上,其中高速公路,廣深線、深惠線均為一級以上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