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鐵路

連接廣州、東莞與深圳的城際快速客運專線

廣深鐵路(Guangzhou-Shenzhen Railway),又名廣深城際鐵路,是中國廣東省內首條連接廣州市、東莞市與深圳市之間的城際快速客運專線,呈西北至東南走向;珠三角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的主幹線路之一,也是中國東南沿海通道廈深鐵路至廣州、東莞兩市中心城區的聯絡線。

廣深鐵路原為廣九鐵路華段,1909年動工施建,1911年全線貫通;1949年,廣九鐵路華段改名為廣深鐵路。2007年4月18日,廣深鐵路與廣九鐵路分離,形成獨立的客運專線鐵路。

廣深鐵路西起廣州站、南至深圳站,全長147千米,設客運站點數量7個,列車最高運行速度每小時200千米。2014年,廣深鐵路全年累計發送旅客3600萬人次。

歷史沿革


• 廣九鐵路華段(原廣深鐵路)
清宣統元年(1909年),廣九鐵路華段開工建設。
清宣統三年(1911年),廣九鐵路華段建成通車。因廣九鐵路華段在廣州市和深圳墟(深圳鎮)之間,故又名廣深鐵路。改革開放之前,廣深鐵路僅為單線鐵路。
• 廣深城際鐵路(新廣深鐵路)
1984年,廣深鐵路開始增建第二條軌道,同時成立了廣深鐵路公司。
1987年,廣深鐵路的複線軌道建成通車,運輸能力提高70%,成為當時廣東省內首條雙線鐵路。
1989年,由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和原廣州鐵路局組成聯合專家組,對廣深鐵路提速改造進行可行性研究。
1991年,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廣深准高速鐵路立項。
1994年,廣深准高速鐵路線路改造和增建第三線軌道工程正式投入運營。
1998年,廣深線准高速鐵路電氣化工程竣工,同年8月28日正式投入運營。
2000年,廣深鐵路Ⅲ線軌道電氣化竣工通車,成為中國第一條三線軌道并行、全線封閉的電氣化鐵路。
2004年,廣深鐵路增Ⅳ線軌道工程動工建設。
2007年4月18日,廣深鐵路Ⅰ、Ⅱ線軌道完成提速改造后,列車運行速度可達每小時200千米,成為中國第一條公交化城際客運專線;Ⅳ線建成通車后,廣深段軌道線路成為中國首條四線軌道并行且客貨分線運行的鐵路。在隨後的鐵路運輸中,Ⅰ和Ⅱ線軌道專供廣深城際動車組列車高速行駛,即為廣深城際鐵路;其餘兩線軌道供廣九直通車和其它跨線普速列車行駛,即為廣九鐵路;現今中國鐵路總公司所稱的廣深鐵路即指廣深城際鐵路。
2014年,廣深城際鐵路石龍站停止客運業務,新建的東莞站投入使用,原常平鎮內的東莞站亦於2013年更名為“常平站”。
2015年,廣深鐵路與沿海快速鐵路廈深段的聯絡線竣工,成為廈深鐵路聯絡廣州和東莞兩市城區的一條支線路段。至此,廣深城際鐵路實現與中國國家高速鐵路網對接。
2020年8月31日凌晨4時7分,廣深鐵路信號聯鎖改造工程深圳、筍崗、深圳東三個站點聯鎖更新改造、信號設備更換安全正點開通並交付車站使用。至此,廣深鐵路全線信號聯鎖改造工程圓滿完工。
2021年8月18日起,為進一步方便商務、通勤旅客快捷出行,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廣深、廣珠及珠機城際鐵路在提高運行效率的同時,同步推出“計次票”和“定期票”兩種靈活便捷、經濟實惠的新型票制產品。

線路站點


設計參數
技術標準
設計速度140~200千米/小時
軌道數量四線(客專雙線、普速雙線)
軌道類型有砟軌道、有縫鋼軌
軌道標準1435毫米(標準軌)
正線間距4.8米
最小曲徑2200米、400米(困難地段)
最大坡度仙村以北6‰,仙村以南8‰
閉塞類型自動閉塞
車輛基地廣州東動車運用所
電力供應
動力方式接觸網供電:50赫茲、25千伏
參考資料 
沿線車站
● 客運服務站(廣州—東莞—深圳)
車站名稱車站等級車站性質車站地址
廣州站特等站長途、城際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流花街道環市西路159號
廣州東站一等站長途、城際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林和街道東站路1號
東莞站二等站長途、城際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環湖路
常平站二等站長途、城際廣東省東莞市常平鎮口岸大道13號(距離常平南站1.5千米)
樟木頭站三等站城際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南城廣場路2號
平湖站四等站城際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平湖街道上大街119
深圳站一等站長途、城際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南湖街道建設路1003號
說明:1、樟木頭站和平湖站只停靠廣深城際列車、其它車站有中長途列車或不同路線的動車組列車停靠; 2、廣州東站與常平站停靠廣九直通車 
● 地鐵換乘站
車站名稱地鐵站名換乘線路
廣州站廣州火車站廣州地鐵2號線、廣州地鐵5號線
廣州東站廣州東站廣州地鐵1號線、廣州地鐵3號線
東莞站東莞火車站東莞軌道交通2號線
平湖站平湖站深圳地鐵10號線
深圳站羅湖站、人民南站深圳地鐵1號線、深圳地鐵9號線 
線路走向
● 廣州段
廣深鐵路廣州段西起廣州市越秀區廣州站,沿廣園快速路北側向東依次經過天河區、黃埔區,至增城區新塘鎮與穗莞深城際鐵路交叉,東至仙村鎮后南行;向南至石灘鎮后跨越東江北支流入東莞。
廣深鐵路在廣州鐵路樞紐與京廣鐵路和廣茂鐵路銜接,另設連接廣州魚珠碼頭、黃埔新港和石龍港支線。 
● 東莞段
廣深鐵路東莞段在石龍鎮北接廣州段線路,向南跨越東江南幹流后依次經過茶山鎮、東莞生態園濕地、橫瀝鎮、常平鎮,在常平鐵路樞紐中與京九鐵路和廣梅汕鐵路交匯,上跨廣惠城際鐵路;向南縱穿樟木頭鎮區,至塘廈鎮入深圳。 
● 深圳段
廣深鐵路深圳段北起龍崗區平湖站接東莞,向南跨越平南鐵路、平鹽鐵路廈深鐵路,經過深圳東站南下至羅湖區羅湖口岸北側的深圳站,並在南端經羅湖橋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東鐵線相接。
廣深鐵路在深圳鐵路樞紐(平湖站區間)接駁沿海鐵路廈深線。

運營情況


運營歷程

20世紀80年代的廣深鐵路
20世紀80年代的廣深鐵路
1959年10月,經原鐵道部批准,廣州、深圳之間增開91/92次特快列車,加掛餐車,不停靠中途站。
1966年8月,由四方機車車輛廠生產的中國第一代空調軟座客車開始在廣深鐵路上擔當91/92次列車,非廣交會召開期間只供外賓及華僑乘坐。
截至1979年,每日往返廣深兩地的旅客列車只有三對,全程耗時最快2小時5分鐘,最慢4小時45分鐘。
80年代起,隨著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廣深鐵路年旅客接發量約2000萬人次,來往兩地的客車數量不斷增加。
1983年,廣深鐵路開行每站停、全程運行需6小時的543/544次慢車為沿途村民服務。
1984年,廣深鐵路公司成立后,廣深列車的車次分為特快81~90次;初期有備用的97~100次;1991年新增71~78次、普快101~116次、221~228次以及兩趟慢車501/502次和543/544次,特快列車2小時可跑完全程。同時,原鐵道部允許廣深鐵路實行特殊運價,使其成為中國首條實現浮動運價體制的國鐵線路。
1993年,廣深列車冠以“深”字頭,年發送旅客達2600萬人次。
1994年,廣深鐵路完成既有線准高速改造;同年12月22日,廣深鐵路開行中國首列准高速客車,第一次採用25Z型客車和DF11型准高速內燃機車;最高速度每小時160千米,全程行車時間縮短至1小時5分鐘;啟用代表准高速列車的“Z(准)”字頭車次,特快車次由“深”字頭改為“S”字頭以便識別。
1998年,廣深鐵路電氣化完工,同年8月28日起使用從瑞典引進的X2000擺式列車,並採用了“G(高)”字頭車次,最快運行時間為55分鐘。
2001年1月8日起,“藍箭”電力動車組正式投入使用,最高速度每小時200千米,廣深城際列車數量增至每天54對。
出售和諧號動車組車票的自動售票機
出售和諧號動車組車票的自動售票機
2007年2月1日,“和諧號”動車組列車開始在廣深鐵路載客試運行,限速每小時160千米,當天早上6時45分和7時05分,T971次和T980次列車分別從廣州和深圳兩地雙向對開。同年4月18日,中國鐵路第六次大面積提速,廣深鐵路升級為城際鐵路,和諧號CRH1A型動力分散式動車組分批取代原有的“藍箭”動車組,其中直達動車組全程運行時間縮短至52分鐘。
2009年3月23日起,廣深鐵路推出快通卡,完善鐵路"公交化"運營模式。旅客持卡進出站時各刷一次,所乘區段的票價就可自動扣除。
廣深城際列車的CRH1A和諧號動車組
廣深城際列車的CRH1A和諧號動車組
2015年2月1日起,廣深鐵路每天增開多趟往返於廣州東站和潮汕站之間的動車組。廣州市區的旅客可在廣州東站就近乘車速達粵省東部沿海城市,無需奔波到較遠的廣州南站;廣州東站至潮汕站最快行車用時僅3小時15分鐘;廣州天河區至深圳龍崗區和惠州惠陽區的耗時均在90分鐘內;東莞常平鎮至惠州惠陽區的用時僅50分鐘。截至2015年,廣深鐵路廣州東站至深圳站每日安排開行動車組達105對。
2016年9月26日,廣深鐵路平湖站重新開通,來往深圳站及廣州東站、廣州站的直達列車數量維持在每天2對。
2018年2月2日起,廣深鐵路推出刷手機進站服務;同年7月1日起,廣深鐵路開行廣州東站至廈門北站的動車組列車。
2019年1月21日起,廣深鐵路開啟支付寶掃碼乘車。

客運流量

1979年,廣深鐵路日發送旅客僅1500人次左右。
1993年,廣深鐵路年發送旅客已達2600萬人次。
2008年,廣深鐵路年發送旅客突破3000萬人次。
2012年,春運期間廣深鐵路客流量達282萬人次。
2014年,廣深鐵路累計發送旅客達3600萬人次。
2017年,廣深鐵路累計發送旅客達3400萬人次。

設備設施


車輛設施

CRH6A型動車組停靠廣深鐵路廣州東站
CRH6A型動車組停靠廣深鐵路廣州東站
截至2018年8月,廣深鐵路的營運列車有和諧號CRH1A型電力動車組(2007年2月1日起)和和諧號CRH6A型電力動車組(2018年1月起)。
和諧號CRH1型電力動車組由BSP(龐巴迪—青島四方—鮑爾鐵路運輸設備有限公司)生產製造,構造速度每小時250千米,5動3拖8節車廂編組,包括2節一等座車、5節二等座車和1節餐車,全車座位定員680人。
和諧號CRH6型電力動車組由原中國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自主設計和製造。該型動車組持續運營速度每小時200千米,單列8節車廂編組,車內採用准地鐵化設計,最大載客數可達1488人,滿足大載客量、快啟快停、快速乘降、編組靈活的城際鐵路運營要求;能夠適應站站停、大站停和一站直達式等多種運營模式;具有安全舒適、低碳環保等特點,並具備與幹線鐵路互聯互通以及承擔城市群區域內大客流的運輸能力。
● 歷史車型
使用時間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
1966年以前勝利6型
1966年至70年代中期勝利6型東方紅1型、東風型
70年代至1994年底東風3型、ND2型、東風4B型、東風9型
1994年底至1998年東風4B型、東風9型、東風11型
1998年至2004年東風4B型、東風11型韶山8型、DDJ1型、先鋒號、新時速X2000、藍箭號
2004年至2006年東風4B型、東風11型韶山8型、新時速X2000、藍箭號
備註:韶山8型電力機車至今仍牽引廣九直通車
參考資料 

運行系統

曾作為廣深鐵路城際列車的藍箭號電力動車組
曾作為廣深鐵路城際列車的藍箭號電力動車組
曾代表中國鐵路先進水準的“藍箭”動車組、跨區間無縫線路、高速軌檢車、高速道岔、信息化調度指揮系統等一系列技術與設施都在廣深鐵路率先投入運用。中國自主研製的列車控制系統(CTCS-2)是滿足廣深鐵路提速要求的重點設備,通過車載設備(ATP)的安全型計算機進行超速防護和自動監控列車運行速度,實現時速200千米列車自動控制。

建設成果


重點工程

穿越深圳市區的廣深鐵路
穿越深圳市區的廣深鐵路
廣深鐵路在石龍鎮共有三座跨越東江南幹流的鐵路橋,分別為石龍南橋(1911年建成,單線)、石龍南特大橋(1994年建成,雙線)、四線石龍南橋(2007年建成,雙線)。舊石龍南橋由昔日的英國鐵路公司建造,並由中國著名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任鐵路橋顧問,為原廣深鐵路的控制性工程。2005年8月26日,廣深鐵路四線軌道增建工程全面啟動,新建特大橋1座、大中橋樑31座;同時,石龍南單線鐵路橋停用。

技術難題

四線并行的廣深鐵路
四線并行的廣深鐵路
在廣深鐵路的試驗中,列車交會試驗時強大的交會壓力波把車窗玻璃全部打碎;列車高速行駛時,將一塊施工人員留在鋼軌間的鋼板吸起來,並將車底的設備損壞,這些現象提醒設計人員一方面要降低列車的升力,另一方面也為無砟軌道的採用提供了依據。為了配合高速列車的信號控制,中國引進了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的計算機聯鎖系統,於1991年11月19日率先在廣深鐵路紅海站開通使用,成為中國鐵路幹線上第一個計算機聯鎖車站。

科研成果

廣深鐵路因在國內率先採用一些新技術,被視為中國高速鐵路的實驗基地和當時展示中國鐵路發展的“窗口”。廣深鐵路准高速電氣化改造工程中有80多項科技成果被授予1999年度鐵道部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時速200千米電氣化新技術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榮譽表彰

廣深鐵路准高速電氣化改造工程榮獲建設部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和魯班獎。

建設規劃


隨著穗莞深城際鐵路和廣汕高速鐵路項目的全面推進,廣深鐵路廣州東站至新塘站段Ⅲ、Ⅳ線改造工程相應啟動,將引入在建的穗莞深城際鐵路(預計2019年建成)和廣汕鐵路(預計2021年建成)。

價值意義


廣深鐵路是中國第一條城際鐵路,也是中國高速鐵路和客運專線的商業運營試點線路;軌道線路沿著廣九鐵路途經華南中心廣州、世界工廠東莞和經濟特區深圳,連接廣州和深圳市區並貫穿東莞北部和東部地區,形成聯絡珠江三角洲廣佛都市圈與東岸城市群的快速通道,讓三座現代化城市融入1小時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