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四要素
高音、音強、音長、音質的合稱
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有它的物質表現形式,語言的物質表現形式就是語音。因此,我們說語音是語言符號的物質外殼,是人的發音器官發出的代表一定意義的聲音。人類的語言以聲音這種物質材料作為自己的表達形式進行交際,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一旦語言離開語音這一物質外殼,就不能實現其交際功能,從而它本身也將不復存在。語音與自然界的聲音不同,它是由人的發音器官發出來的聲音,但都並不是所有由人發出來的聲音是語音。
這裡講的主要是語音的物理屬性。語音同自然界的其他聲音一樣,是一種物理現象。聲音是由彈性物體受到外力的壓迫而發生振動的結果。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從而使周圍的空氣或別的媒介物發生震蕩而形成一種疏密相間的音波。音波傳到人的耳朵里,刺激聽覺神經,於是就產生了對聲音的感覺。從聲學的角度來看,每一個聲音都有一定的音高、音強、音長和音質等物理屬性。因此,聲音都可以從這四個方面去辨認。
音高指聲音的高低,它取決於發音體振動的快慢。振動的快則音高就高,反之則音高就低。物體振動快慢由發音體的形狀決定,其表現如下:
大的、粗的、厚的、長的、松的物體 振動慢,音高低。
小的、細的、薄的、短的、緊的物體 振動快,音高高。
一般說來,兒童和女性的聲帶比較小,比較薄,所以發音比較高;而成年男性的聲帶比較大,比較厚,所以發音比較低。
音強是指聲音的強弱,它取決於發音體振動的幅度大小。幅度越大則聲音越強,反之則越弱。聲音的強弱由發音時用力大小所決定,用力大,則振幅大,音強就強,用力小,則振幅小,音強就弱。
音長是指聲音的長短,它由發音時物體振動持續時間的長短所決定,發音體振動時間長,則音長越長,否則就越短。漢語中一般不用音長作為主要的區別意義的手段,但音長作為發音中的一個自然屬性,經常以伴隨性的特徵出現。
音質也叫音色,是指聲音的本質特徵,是一個音與其它音進行區別的最根本的特徵。它取決於發音時的音波形式,音波不同,音質就不同。
音高、音重和音長都是相對的,以音高為例,假如一位男同學和一位女同學都用普通話念“衣、宜、以、翼”四個字,就絕對的音高來說,女同學往往比男同學高,可是我們並不感到其中有什麼差別。對於語音來說,重要的是這四個字之間的高低變化的對比,至於每一個音的絕對音高的變化,那是不重要的;同樣,音的輕重、長短,也都是比較而言的,如“帘子”的“子”念輕聲,其強弱是相對於“簾”音來說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音高、音重和音長沒有區別意義的作用。
在漢語中,語音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調類,也就是按照不同的聲調分出來的類別。聲調的高低升降的變化其實就是音高的變化,同樣的音素組合,聲調不一樣,音高不同,代表的意義也不一樣。比如shuzi,用不同的聲調就有不同的意義,可以表示“數字”、“梳子”、“黍子”等不同的意義。Beizi用不同的音高就可以表示“被子”、“杯子”等意義。
同樣,音重也有區別意義的作用。比如“地道”,后一個音節念去聲,表示“地下通道”,念輕聲,表示“正宗”的意義。
音長區別意義的作用在漢語中表現不明顯。因為漢語並沒有語音長短的變化,粵語中的入聲是聲調的一種,不是長短的變化。但是在別的語言中,如英語,語音的長短就有著表義不同的功能。如[li:v]和[liv]就表示不同的意義,前者是leave(離開),後者是“生活”、“居住”。
音質相對要複雜些。決定音質的因素大體有三個:一是發音體,二是發音方法,三是共鳴器的形狀。就語音而言,男性的音質比較渾厚,女性的音質比較清脆;但是同一個人的語音音質決定於:第一、共鳴腔。即從肺里呼出的氣流通過口腔是否受到阻礙?如果受到阻礙,在什麼部位?如果未受到阻礙,口腔的形狀是什麼樣的?如“o”和“e”是由於唇形圓否而造成不同的音質效果。第二、發音方法。即發音時氣流在口腔中受到阻礙,用什麼方法克服?如“p”和“b”是送氣與否造成不同的音質。第三、發音體。即發音時聲帶是否振動?如“b”與“m”的不同音質,等等。
在語音中,一個音素代表一種音質,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質。因此,了解音質的詳細情況和它在語音中的作用,是語音研究的首要任務。
語音的物理性質到底決定於人的發音器官的活動,即決定於語音的生理性質。因此,了解發音器官的構造及其活動情況,了解每個音的發音原理,是學好語音的重要前提。
當然,語音的物理性質和生理性質畢竟要符合語言的社會性,要合乎社會對語言的約定俗成的規範。所以,社會性是語音的本質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