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韜

當代雕塑、裝置藝術家

楊韜擅長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對藝術多元化的理解,作品涉獵雕塑、裝置、影像、架上繪畫等不同領域。他將中國傳統造型賦予了當代的國際化的語言表達,曾多次參加國內外藝術展覽,作品被外多家美術館、畫廊、公共空間及個人收藏。

代表作品


楊韜的主要作品有雕塑《童年英雄》、《控制》系列、《一切引導人民》、《慾望之上》、《盛裝
暴力》、《我的盆景》;裝置《平行》;油畫《大風景》、《遁》系列等。

藝術評論


同時,這些“轉化”對於當代中國藝術的全球處境與被闡釋的面向而言,實驗性與實踐意義都尤為重要與及時,如何將中國藝術(文化)的傳統再一次置身於衝突激烈的全球政治及文化背景中產生全新的對話與交流,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艱巨而宏觀的議題。”
——董冰鋒(策展人/伊比利亞美術館館長)
藝術評論
《關於楊韜作品的對話》,作者:董冰峰(策展人,伊比利亞美術館館長)
《慾望之上:談楊韜的雕塑近作》,作者:高嶺(策展人)
《自我虛構及演給自己的“戲劇”以及意義:關於楊韜的作品》作者:郭曉彥(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首席策展人)

展覽經歷


個展
2012年《密碼 禮堂》 中國·澳門
2012年 《留白》 中國·北京
2011年《絕對零度》 中國·北京
2010年 《白白的8760個小時》 杜塞爾多夫(德)
2009年 《天光》裝置與雕塑 新加坡
2008年 《一棵植物的旅行日記》 巴黎(法)
2007年 《每一天》當代藝術展 瑞典
2011年 《書寫的10種結果》 中國·北京
2009年 《產生》裝置與雕塑個展 中國·北京
2007年 《虛擬的坦白》新北京畫廊雕塑個展 中國·北京
2006年 《前社會主義》 雕塑個展 中國·北京
1995年 《河西兔子》當代藝術展 油畫個展 中國·北京
聯展
2012年《FINE ART A SIA》 中國·香港
2011年《Art北京》當代藝術展 中國·北京
2011年《空》當代實驗藝術展 中國·北京
2010年《Fat art》中外當代藝術展 中國·北京
2009年 《迷宮Ⅲ:危險關係》當代藝術展 中國·北京
2009年《姿態》當代藝術展 中國·北京
2009年 首創國際藝術作品展 中國·北京
2008年 《舍末問本》當代藝術展 中國·平遙
2008年 《迷宮II:調性/無調性》當代藝術展 中國·北京
2007年 《異樣·多樣》新紀元青年藝術邀請展 中國·香港
2007年 《迷宮》當代藝術邀請展 中國·北京
2007年 《放大》平遙國際攝影節當代藝術展 中國·平遙
2007年 《脫域》 798千高原畫廊中國當代藝術展 中國·北京
2007年 《八美塗》中國當代影像文獻藝術展 中國·北京
2007年 《沉·溺》當代藝術展 中國·廣州
2005年 《留守》北京國際藝術營廢墟展 中國·北京
2001年 《合謀— 呼吸》當代藝術展 中國·北京
1999年 《出世》油畫藝術展 中國·北京
1994年 《亂世的呻吟》藝術展 中國·北京

作品圖冊


楊韜代表作品
楊韜代表作品
• 《慾望之上》------藝術家設想了一個劇場的結構,用個體扮演各種身份,這些人雖身份不同,但面容體型一樣,充滿了慾望和空洞的滿足感,是當代中國人的集體角色——看似各有自我,其實整齊劃一,是物質慾望得到滿足之後精神世界陷入空虛的集體寫照。
• 《盛裝暴力》------藝術家將原本充滿暴力意味的兵陣轉換為遊戲化的對抗方式,呈現出強烈的物質感和娛樂化狀態,這種形式與內容的對斥,以及隨兵器、陣型而來的視覺震撼,是藝術家試圖將人們對作品背後的意義詢問,拉回到對作品視覺形式本身的感受上,在探究儀式美學的同時達成作品與觀者及創作者三者的交互關係。
• 《平行》------楊韜將中國傳統塑像佛像作為媒介,用平行劃分的方式改變原本維度與時間性的狀態,在平行中抽取與現實相悖的部分,原本立體佛像被絲線平行切割后視覺上呈現出來平面化的錯覺,這是藝術家近幾年研究雕塑的表皮化和去表皮化的結果。
• 《我的盆景》------具有金屬質感的“盆景”系列取意於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約束與控制的題材符號,這些盤根錯節或扶搖而上的姿態,喻義了中國傳統文化所追求的一種修飾強烈的“超自然完美”內涵。
• 《童年偶像》------楊韜在雕塑語言的實驗中,除掉雕塑的紀念感,而轉為一種玩偶方式的參與感,用卡通化的方式改變了英雄造型的傳統要素。
• 《控制》------一切在節制之後變得更有力量

展覽跟蹤


《楊韜:打破四白落地的壓力》

作者:王雋
在接近順義的何各庄村壹號地藝術園D區,藝術家楊韜在璃墟國際藝術中心的二樓等待朋友們的到來。7月中旬的傍晚,暑氣稍減,不遠處的賽特奧萊聚集了許多購物的年輕人,但他們不知道,往前不遠處,有一群小有名氣的人正在向楊韜的展覽聚集,有香港導演彭浩翔,剛剛因《神探亨特張》從文人跨界為“雙榆樹影帝”的《讀庫》主編老六(張立憲),以及央視當前最受關注的新聞主播趙普。
楊韜是70年代生人,他擅長用不同的藝術媒介呈現自己的思考,這次的《留白——楊韜作品展》算是十幾年創作的一個集中呈現,坦誠地用作品交代了一個藝術家的心態轉變。展覽歷時三個月,作品包括了雕塑、油畫、實驗繪畫、裝置,分別以“平行——唯獨的相似與消失”、“遁——逃離的呈現”、“束——不可思議的拓撲現實”。
這第二章,藝術家摒棄了色彩的純白色油畫在光線的作用下,呈現出豐富的內容,這也是他所希望的,“將更豐富的層次交給自然的光線”;而最吸引觀眾駐足的,則是由雕塑、裝置、實驗繪畫構成的第三章,這個系列有曾經頗得學術界與收藏界關注的代表作《慾望之上》,也有這兩年的新作品,藝術家希望在“無序的狀態下重新排列這些拓撲表象,呈現出無線繁榮伴生的另一種緊張狀態”。
有意思的是,楊韜並不拘泥於將某個系列的全套作品都展現在一起,比方說有一組閱讀狀態的雕塑《坦白》,他做了不同的人與書的距離,按照常規的布展邏輯,應該是整體呈現的,但他這次只放了一個小人,手背在身後看放在地上的書。這樣的布展方式也會引起誤讀——一些觀眾誤將這件作品與文革反思聯繫在一起。但藝術家本人對誤讀只是笑著解釋了原意,倒並不擔心。
看過一些雕塑展的人都會對《坦白》里的人物形態感到熟悉——肥胖的軀體與瞿廣慈的《胖天使》有形似的部分。楊韜對此疑問並不避諱:“你有沒有發現,我們那一代人對胖子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憧憬?時代在我們身上還是有烙印的,吃不飽的年代,胖子就是幸福的體現。但是,雕塑的形態是非常細緻的,大體上可能接近,但細細去看,我們還是有很大的差別。我們要表達的概念也不同。這個差別你可以在作品身上自己發現。”
時代的痕迹還發生在連環畫人物上。楊韜將小時候喜歡的連環畫人物作為自己創作的模版,用當代藝術的語言將他們二度創作出來,但卻割捨不掉兒時的歡喜之意。
這是個特別的展覽環境,不像我們熟悉的“白盒子”似的畫廊,也不似一些稍大一點的藝術機構擁有高達十米的開闊視野和天窗帶來的太陽光。“白盒子”的歷史不算太久,追溯起來,首創當是藝術商人薩奇。他曾於1985年將自己的畫廊建於倫敦聖約翰林區界限路,這個屋子改建自油漆工廠,內部純白的空間為當時的創舉,現 在已經成為當代藝術展覽空間的典型設計。
細心的觀眾能看得出,楊韜的作品並不適合在一個純白的空間里展出——雕塑本身就通體純白,一些油畫亦是如此。用楊韜自己的話說,他覺得四白落地壓力太大,有讓參觀者產生畏懼或退卻的可能——這的確是真的,西方一些頂級畫廊的純白極簡設計已經在使用中達到了令非藏家的路人退卻的效果,畫廊主對這種特意營造出來的冷冰冰非常滿意。
璃墟顯然不是一個專門為了展覽而設計的空間。
在26個月的創意與建設之後成為一個被分割開、卻又彼此連接的空間,它更像是一個沙龍場所。唯一相同的是,它也擁有充沛的自然光線,外加一個下沉的小劇場,或者你可以稱它為小音樂廳——這讓楊韜的作品展與一場室內音樂會的相遇成為可能。
璃墟國際藝術中心室內樂團在下沉的音樂廳里為觀眾們演奏了皮亞佐拉的《夏》與勛伯格的《升華之夜》,夏日傍晚的音樂會,單聽這幾個字就萬分美妙——在演出結束后,漫天灑落的玫瑰花瓣實在驚喜,在此度過的周末時光是相當愉悅了。

《楊韜:創作一種無威脅的衝突》

作者:劉一龍
梳理或研究一個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啟蒙教育往往是難以繞開的一部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國,風格強烈的宣傳畫、布告欄,周圍的傳統建築及宗教造像,以及跟著長輩畫電影招貼的繪畫啟蒙經歷,都構成了藝術家楊韜兒時豐富的視覺環境,“我是在一個廢棄的珍寶堆中長大的,當時扔在垃圾堆中的物件,任何一個拿到今天都是價格不菲的藝術品”。十五六歲的年紀正是叛逆的時候,不顧家人反對,楊韜與幾個夥伴毅然選擇了赴京報考美院,接下來就是漫長的求學過程,雖然經歷了許多磨難,但談起當時,楊韜仍是滿臉欣慰:“曾經讓你難過的事情,總有一天你會笑著說出來。苦難也是對人生的歷練。”
大學階段,認為繪畫高於一切的他,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油畫作品、各種風格的碰撞以及各種思想的交鋒。隨著學習的深入,藝術家開始接觸繪畫之外的更多藝術表現形式,包括雕塑、裝置、影像,這些新鮮的事物不斷吸引著年輕人的注意力,但真正讓楊韜決定暫時放棄繪畫的,是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培根的油畫作品,當看到培根作品時產生的震撼,徹底決定去試驗多種藝術語言,找到更具力量感的表現方式,開始以雕塑和裝置為媒介重新探索並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識與思考。
之後十餘年的創作實踐中,藝術家涉及不同創作主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把這看成是藝術家在自我生長過程中的自我裂變。也因此,當我們把藝術家的自我建構過程作為觀看及考察對象時,藝術家在不同時期關於‘語言/語境/表達’間的理解和實踐就變得非常的具有代表性。這是一個緩慢而流動的變化過程,其轉變恰好可以回應藝術家關於生活/社會/藝術等領域在理解上的改變。嚴肅的趣味遊戲創造出一種獨有的藝術語言。正如批評家董冰峰所言:“藝術家楊韜的作品,如果就具體形象和形態而言,已完全擺脫了傳統語境中對形式及觀念的訴求意識,而轉向一種看似隨意、實則嚴肅的形式趣味的遊戲,那些來源於中國古代傳統的工具以及當代生活中的個人狀態,再一次脫離了其原本承載的“範式”與樣態,完成了一次“創造性的轉化”。
99=99藝術網 楊=楊韜
70是衝突的一代
99:您覺得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與60后和80后出生的藝術家相比,最獨特的地方在哪兒?
楊:可能是我們這代人所特有的多面性。一方面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既趕上了政治運動比較猛烈的時期,又偶遇了所有的新鮮事物,比如連環畫、卡通、流行樂,電子遊戲、網路等等。另一方面是學習環境,從早期開始接觸蘇聯文學和東方古典哲學,接受理想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再到青少年時代又接觸了流行文化、垮掉的一代,弗洛伊德等等個人主義、頹廢主義的文化。使得我們的靈魂中有一種強烈的衝突感,所以我感覺我的思維有時都處於一種分裂狀態,像一個人體切片一樣,每一片都是不同的,每一片都具有強大的能量,對待同一事物時,潛意識裡會同時產生不同的判斷和訴求,這是很強烈的一個特徵。
99:開始實驗藝術創作后,作品有哪些變化?
楊:暫停了繪畫之後,在雕塑語言的實驗中首先想去除掉雕塑的紀念感而轉為一種玩偶方式的參與感,創作了《童年偶像--英雄》系列,用卡通化的方式改變了英雄造型的傳統要素,(需要配圖—英雄系列)同時也研究了關於表皮與空間方面的關係,創作了很多觀念作品,人台系列、骨骼系列等等,2004年左右很自然的過渡到了白色作品。
創作一種無威脅的衝突場面
99:白色系列的形象都很一致,彷彿是一場戲中的不同場景,這樣構思是想表達什麼樣的想法?
楊:作為沒有辦法脫離社會的個人,你的任何言行,甚至是呼吸都有可能要帶上一點跟政治有關的東西,因為你的個人狀態就是政治的一部分,在政治生活中就必不可少的要扮演一些角色,白色系列更多的是想強調一種集體的角色扮演、一種戲劇化,或者是遊戲化的狀態。
99:而這個嚴肅的話題對應的又是一種卡通化的人物,這樣塑造用意何在?
楊:白色系列的人物形象都很肥胖,製造了一種比較柔軟、緩慢的氣氛,是我個人對於幸福感,對於一種鬆弛的嚮往。
99:《盛裝暴力》似乎又將白色的單一主角擴大化了,是想做出更龐大的場面嗎?
楊:《盛裝暴力》實際上是在做一個對抗遊戲。因為男人天性中就有一種對戰爭的嚮往,所以研究了大量秦漢時期到明中期的古代兵陣的史料。我發現在戰爭中的制勝因素往往和兵器、陣法、裝備分不開,其中有一種相生相剋的感覺,所以就更有興趣重現一個我理想中的戰爭場面,戰爭的主體又是一些看起來憨態可掬的胖人,毫無威脅的人物面臨血腥的廝殺,藉以表達一種毫無威脅的衝突感。
雖然我最初的想法是做成網路戰爭遊戲,但是由於精力及團隊原因擱置了,所以我用了三年左右的時間,創做了兵陣對抗的雕塑的裝置。設想是把他做成能動的陣法變化,同時又能進行兵種配合,用以操作的對抗裝置。這其中還涉及到儀式美學、傳統營造等很多問題,所以這是一個非常複雜而龐大的工程,估計離真正完成還有一段時間。
市場是不是藝術家的必經之路
99:之後的作品為什麼越做越小了?
楊:做小雕塑的原因可能是我希望在角色扮演的遊戲里,人物的行為能夠逐漸地豐富起來,而且對於做雕塑而言,一方面,體量的感覺一定要符合你的概念本質,我希望這組作品沒有任何壓迫感。另一方面,由於現實環境,你必須均衡控制時間成本、智力成本和物質成本等方面的問題。
99:雖然這個系列的作品體量變小了,但感覺在雕塑語言上的探索卻更深了
楊:對,純語言的東西也讓我挺著迷的,這幾年一直研究雕塑的表皮化和去表皮化的差異,這兩重的關係像平行線,兩個方向同時逆向展開,會把一些表皮做得更複雜,也會把一些有表皮的東西全部剝離掉,就像我剛才講的兩極化的一個方式,兩邊同時進行,同時突破。研究語言是對內容的一次提純,同時也是為內容找到一種更好的載體。
99:市場對您作品有影響嗎?
楊:我對物質的渴求沒那麼大,基本處於一種隱居的狀態,潛心面對創作。市場是一種自然存在的關係,在這樣的自然狀態下,起伏變化后的沉澱可能更重要。
藝術家簡歷:
楊韜 中國當代藝術家
1970年生,山西人,畢業於北京輕工業學院油畫系。
擅長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藝術家本人對藝術多元化的理解。
作品涉獵雕塑、裝置、影像、架上繪畫等不同領域,其雕塑代表作《慾望之上》、《盛裝暴力》系列中的“玩偶”形象,將中國傳統造型賦予了當代的、國際化的語言表達,深受收藏家和學術界的喜愛和關注,作品多次在海內外藝術展及嘉德拍賣會上亮相。
新創作的裝置作品《平行》系列,是藝術家這幾年研究雕塑的表皮化和去表皮化結果,藝術家認為這是兩重的東西,是一條平行線,兩個方式同時展開,他或者把一些表皮做得更複雜,或者把一些有表皮的東西全部剝離掉。

《留白與升華——楊韜作品展主題沙龍側記》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7月14日,籠罩京城多日的暑氣漸漸消退,位於北京朝陽區壹號地藝術園區的璃墟國際藝術中心也迎來了一次賞心悅目的盛會。下午五時許,來自海內外的近百位文化界、藝術界專家、學者及收藏家和媒體人士雅聚璃墟,在該中心頗具巴洛克風範的布局空間內流連忘返。如此吸引他們的,是一場由北京點形文化傳播公司和璃墟國際藝術中心聯袂舉辦的名為“留白之夜”的藝術主題沙龍。據主辦方介紹,為期三個月的“留白——楊韜作品展”展示了藝術家楊韜先生最 近 十餘年來在雕塑、裝置和實驗繪畫等領域的創作,展出作品百餘件,為其歷屆展覽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些作品納入了楊韜先生多年的藝術思考與嘗試,就藝術家本人的創作歷程而言極具代表性。
沉潛者的心聲
觀展環節結束后,楊韜與到場嘉賓就其作品的創作理念與藝術發展的動態脈絡展開了交流。出生於1970的楊韜在北京輕工業大學油畫系就讀期間接受了系統化的美術專業訓練,在90年代末的一系列油畫創作之後,他對歐洲當代前衛藝術觀念和后結構主義哲學進行了全面的研讀和審視。自此,他的創作重心開始轉向雕塑和實驗藝術,並逐步探索自己獨特的藝術創作方向,分別在北京、香港、巴黎、新加坡舉辦過個展或聯展。楊韜坦言,這些年來,他有些刻意地與光怪陸離的藝術“圈”保持了一定距離,這既與當代藝術表現出的浮躁氣息有關,也是他個人藝術道路選擇的結果。到場的嘉賓紛紛表示,楊韜近些年的潛心思索與創作產出了豐碩的成果。本次展出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均屬近些年來難得一遇的佳作,並且體現了藝術作品內在氣質的統一。在討論期間,到場的專家、學者還分別從身份符號、敘事功能、媒介自省等多重角度對楊韜的作品進行了饒有趣味的解讀。
作品:主題與脈絡
本次展覽按照相應主題將楊韜的藝術作品分為三個章節加以陳列。
第一個章節《平行》著眼於維度的相似與消失。裝置作品《平行》系列第一批作品以傳統佛教造像和彩色絲線為媒介,通過纏繞、切割等手法彰顯了平面與立體、信仰與現實的一系列悖論。《墨龍圖》、《丁托列托的夢》等布面油畫作品則與前者相映成趣,以拉伸技法實現了媒介的陌生化效果,給觀者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
第二個章節題為《遁——逃離的呈現》。這些摒棄了色彩的實驗繪畫作品表現出楊韜對於繪畫本體的追問和質詢。在交流中,楊韜表示,這一系列嘗試致力於在時間、空間的縫隙里構造交疊變化的錯誤認知,通過在此過程中獲得的偶發圖像進而啟發觀者去發現媒介支配關係本身的不確定性。
第三個章節《束——不可思議的拓撲現實》以雕塑和裝置為主,其中涵蓋了《慾望之上》和《盛裝》系列等備受學界、收藏界好評的作品。這些作品或則造型健碩、體態安詳,或則以其兵陣排列和龐大體量給觀者帶來一種莫名的壓抑感,揭示出消費社會和娛樂化生活背後真實的權力對抗。
跨界融合:一次別開生面的主題沙龍
值得一提的是,在楊韜作品《桃花飛落》的背景之下,由留美指揮家高健先生執棒的璃墟室內樂團也在璃墟藝術中心現場演出了現代派作曲家勛伯格早期的代表曲目《升華之夜》。如果說,勛伯格的音樂通過對孤絕的個體生存境遇加以渲染而與基督教話語產生了遙遠的共振,並表現為一種超越世俗道德規範的現代性倫理;那麼在楊韜手中,相互纏繞、支撐,進而以其難以分解的組合體構成一幅向上超拔的支撐結構的男女身體,則以某種遠遠大於個體的先驗之道為其旨歸。因此,作為楊韜作品與建築、音樂藝術之間的一次跨界合作,其交相輝映的矩陣結構和復調效果顯得分外迷人。
到場的眾多媒體人士表示,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對技術化現實的關注還是對宗教表象持續不斷的玩味,就其尋求藝術與日常生活的制衡點以及主體身份的自我突破而言,楊韜仍然走在藝術探索的前沿位置,其未來的藝術發展空間更是令人無限期待。

《密碼禮堂—楊韜作品展》

密碼 禮堂—楊韜作品展
密碼 禮堂—楊韜作品展
受第二屆中國(澳門)國際汽車博覽會組委會特別邀請,將於2012年10月26日—28日於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中心E館(超級豪車館)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家楊韜先生的“密碼 禮堂——楊韜作品展”專題藝術展覽。展覽現場將分別展示楊韜先生的最新系列作品:“平行﹒佛”,經典作品“盛裝暴力”系列、“盆景”系列,以及最新創作的裝置作品:“水經”。
“水經”系藝術家利用展覽現場的十根柱面空間,採集了全球眾多水系的圖片色彩,通過數字化的分解將不同時間記錄的水系影像轉換為橫向的色彩組合,用密碼性的重構覆蓋在水體之上,在現場將形成密集的、無法聚焦的流動視覺效果,表達自然物釋放的信息與“技術和知識”不斷誤讀後形成的距離。
展覽城市:中國澳門
展覽時間:2012年10月26日-28日
展覽地點: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中心E館(超級豪車館)
主辦單位:第二屆中國(澳門)國際汽車博覽會組委會、北京點形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參展人員:楊韜

《楊韜:雕塑是角色扮演》

藝術家楊韜
藝術家楊韜
□新銳
青年雕塑家楊韜的《留白——楊韜作品展》,正在璃墟藝術中心展出。楊韜並不滿足於作品所揭露的社會現狀,而是將人的本真自在的狀態注入作品中,記錄他心態轉變的歷程。
作品僅僅是角色扮演
楊韜坦言,自己的作品並沒有生活原型,而是受自己個人化的思想影響進行的創作。在楊韜看來,中國人自古就對“胖”有種幸福感,“胖的人看上去比較獃滯,但很飽滿”。楊韜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出人們在某一特定時段的狀態。
楊韜對自己的作品用“角色扮演”總結。“就是一個演員表演了不同的狀態”,而這種扮演並不是真實的狀態。“小時候的性格很內向,常常看完電影和聽完評書之後,自己躲在角落裡扮演著各種偶像的角色,每次都會很認真地向著牆謝幕,同時心裡充滿了成就感。”就這樣,楊韜將他對戲劇的愛好轉移到藝術創作中。
時代和物質感創造雕塑
在楊韜創作的10年期間,他一直在尋找一個能用特殊方式表達出在平面上很難表達的藝術形態。楊韜研究發現,雕塑的時代性能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更直接地表達出來,“雕塑在觸覺上、空間上會有更豐富的感受”。正是因為楊韜一直保持著一種不斷創新的精神,才能積極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表現方式,“可能有的藝術家一生只在進行同一類型的創作,這樣的藝術家就會被符號化。從我的性格來講,不喜歡停留在某一個狀態中。”因此,楊韜開始嘗試多樣化的藝術,比如裝置、實驗繪畫等,“我個人是希望在工作中創造更多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不一定會創作更多的結果,但會自己突破一些原有的範圍,產生的快感已經很滿足了。”
雕塑市場缺乏認同感
楊韜認為,雕塑能否真正被市場接納,形成一個旺盛的市場,還需要用綜合的眼光去看。如果藝術教育對雕塑方面增加嘗試性的普及,媒體對除了繪畫之外的其他藝術進行推廣,雕塑市場或許會有所改變。
楊韜認為雕塑仍然沒有被大眾接受的原因包括:第一,雕塑的物質感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原因。第二,雕塑沒有實際的用途。雕塑作為藝術品的價值沒有辦法衡量,大眾對於雕塑方面的認識比較少,更多的是把雕塑和公共環境等聯繫起來。第三,雕塑比較佔據空間,收藏家可能會產生空間的恐懼感。人們對其的認識缺乏嘗試性的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