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南河鄉的結果 展開

南河鄉

湖北漢川市轄鄉

南河鄉隸屬湖北漢川市,位於漢川市以南,地處東經113°43′,北緯113°50′,南接仙桃市,北傍漢水鄰蔡甸,東與紡織重鎮馬口鎮毗鄰,西與楊林溝鎮西江鄉接壤,北距漢川市城區25公里,距武漢市中心城區60公里,全鄉國地面積79.78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24個村委會,總人口41557人(2017年)。

該鄉以其境內南陲之古鎮南河渡得名,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南河地處漢江以南,南與馬口相鄰,北與宜黃高速公路近在咫尺,只有2公里,新北公路穿越境內,交通便利,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南河鄉是孝感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是2004年漢川市的招商引資和信訪工作先進單位。

2018年9月,南河鄉入選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歷史沿革


1949年5月,域內設有南河、葉集兩個小鄉,隸屬漢川縣二區(南河區),1958年6月撤區建鄉實行鄉社合一體制,域內原兩個小鄉改名南河大隊、葉集大隊,隸屬南河公社(1958年10月南河公社與馬口公社合併為上遊人民公社,1961年4月改為馬口區),1959年4月大隊改為管理區,1961年4月管理區改為公社,域內設有南河公社、葉集公社,隸屬馬口區。1975年2月拆區並社,域內原南河公社、葉集公社合併為南河公社。1978年12月南河公社與丁集公社合併為南河公社,下設5個管理區,域內設有同興、葉集、姜嶺3個管理區。1984年1月撤銷公社改稱區公所,名為南河區公所,下設5個鄉,域內設有同興鄉、葉集鄉、姜嶺鄉。1987年9月區公所改稱鄉政府,丁集拆出,由原同興鄉、葉集鄉、姜嶺鄉組成“南河鄉人民政府”,下轄四個管理區為同興、葉集、姜北、姜南。至2000年3月撤銷管理區,下轄27個村民委員會,2002年3月布局調整,原四合村、黃嶺兩村合併為瀝山村,2003年3月原西河沿村劃歸同興村,2006年3月原楊家洪村劃歸老新村,2010年3月瀝山村分為瀝山、四合兩村,截止2011年底全鄉調整合併為25個行政村,村民小組184個。

地理環境


湖北省漢川市南河鄉,全鄉國地面積74.33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2015年,下轄24個村委會。
村委會北堤柏樹走馬台頭先鋒同興老新栗山周湖同裕金嶺業集何大卜省何畈楓嶺張馬雙馬天鵝南河龍燕鳳凰姜嶺荷花橋

人口民族


2013年,全鄉共9612戶,總人口41557人(2017年),其中農村人口有40185人,勞動力24894人。
全鄉總人口41557人(2017年)。

經濟


鄉黨委、政府立足鄉內山水資源優勢,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壯大鄉級財政為目的,以招商引進為突破口,實施穩農興工富民強鄉戰略,著力打造水產特種養殖基地,水稻優質稻稻鴨共育基地,畜禽養殖基地,服裝加工基地,耐火材料及汽車零部件生產等基地,已形成農業創特色,工業擴規上檔,工農業全面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2012年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32720萬元,同比增長4%;人均收入5658元,同比增長13.5%;工業總產值31500萬元,佔全年目標(31000萬元)101.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000萬元,佔全年目標(26000萬元)100%;固定資產投資15000萬元,佔全年目標(14600萬元)102.7%;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450萬元,佔全年目標(33500萬元)103%;招商引資4200萬元,佔全年目標(4000萬元)105%。財政全口徑收入1194.5萬元,其中本級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114.55萬元。國稅收入135萬元,佔全年目標(116萬元)116.4%。地稅收入91.3萬元,佔全年目標100%。
2012年,鄉黨委政府緊扣工業興鄉,招商強鄉發展理念,緊貼南河實際,緊抓產業轉移契機,打破傳統招商模式,以招高科技、引大項目為抓手,全力招商。如今,已有三家企業成功落戶我鄉。
1、投資6000萬元,佔地面積30畝的湖北宣盛葯業有限公司是我鄉成功引進的一個回歸工程總部經濟項目。該項目以“公司+農戶”模式,實行產、供、銷一體化全方位市場運作。公司投產後預計年產值8000萬元,實現利稅1000萬元。如今該項目征地工作已經完成,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啟動。
2、投資5000萬元,佔地面積50畝的漢川市金天利紡織有限公司,歷經兩年建設己全面竣工,如今該公司正處在試運行中,預計年產值8000萬元,年創利稅800餘萬元。
3、投資3.2億元,總用地面積300畝的南河新城一期項目,是我鄉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跨越式發展的重大舉措。該項目立足融入我鄉地域歷史文化特色,以全新的觀點,按現代城鎮立體建設模式進行科學布局。該項目在提升我鄉城鎮文化內涵,彰顯宜居人文品味方面,將有全新的突破。工程建設期6年,項目分三期建設。現征地工作已圓滿結束,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加速推進中,預計2013年上半年竣工。屆時,南河鄉將成為襄南片繼馬口鎮之後的第二大新興城鎮。

社會


基礎設施

鄉基礎設施完善,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光纜通訊快速發展,4000門程式控制電話直通海內外,環鄉柏油路貫通南北,日供水2000噸的自來水廠可滿足集鎮和周邊村群眾的生活用水,完備的合作醫療體系,多層次的教育格局等社會保障健全。南河正朝著現代文明衛生鄉鎮大步邁進。特色經濟:南河地處丘陵,山水資源豐富,溝渠縱橫交錯,在山上種植茶葉和餵養波爾山羊,共生產的茶葉以色澤鮮嫩、口感好而遠近聞名;廟五河畔,開發水產特種養殖,種植湘蓮,每到六七月份,荷花盛開,一望無際,好一幅田園風景畫。全鄉有水產面積6000餘畝,湘蓮8000餘畝;鄉雙馬山礦石的含硅量高,是生產耐火材料的優質原料,以此帶動全鄉發展耐火企業4個,已形成生產定型和不定型耐火材料系列產品的能力,其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南河地區的丘陵氣候,適宜種植水稻,以其米質優、食用性好而遠銷全市各地,是水稻優質稻生產基地。

教育事業

漢川市南河鄉業集初級中學
漢川市南河鄉業集小學
漢川市南河鄉何豐小學
漢川市南河鄉北堤小學
漢川市南河鄉南河中學
漢川市南河鄉雙馬小學
漢川市南河鄉同興初級中學
漢川市南河鄉同興小學
漢川市南河鄉姜嶺中心小學
漢川市南河鄉張馬小學
漢川市南河鄉老新小學
漢川市南河鄉走馬小學

旅遊


南河古渡

南河古渡位於市六十華里的龍門山下,其渡以江南支津自舊港至東徑蔡甸人漢江,古代在龍門山設有渡口,故名南河渡。南河渡是古代通往潛江、沔陽的一處船碼頭,並為漢川南隅的重要交通關隘,後來逐漸發展成為集鎮。
南河鄉
南河鄉
南河古集鎮是古代漢川襄南地區很有影響的集鎮,古代南河渡西為雲夢澤水域,在漢水未歸人河槽前,漢川襄南地區的行人船隻,凡向仙桃、潛江方向行駛,均要在此乘渡開船,因之人來人往,商賈雲集,集市繁榮。南河古渡以西的烏龜山天然奇異,它的頭潛出水面,尾連著南河古渡集鎮,山(龜背)上有高人云端的亭閣點綴,更使周圍山色秀麗,景色宜人。因此臨南河古渡,如臨仙境,尤其是明星朗月的夜晚,遊人經此更是留戀難捨,故邑人沈竹坪《竹枝詞》稱:
水繞南河不斷流,每來覽勝得勾留;
長天一片空明月,夜夜常l臨古渡頭。
南河古渡雖已淤塞,但南河渡集鎮遺跡尚存,並有青石街面五條,是南河古渡繁榮景象的歷史見證。

南河梅城

南河梅城,據清同沿《漢川縣誌》云:“唐武德四年置城於漢山下,距今是邑四十里,今梅城生是也"。由此可知,梅城在南河鄉境內的漢山,現為泐(栗)山下的小泐渡附近。
梅城以梅花獨特而得名。古代城內梅花遍野,四季長香十里,不凋不謝,夕陽返照,景色宜人,因而吸引了眾多遊客。天門譚篆送人還梅城時寫詩讚嘆:
尋花嶺上送殘東,夜月鳴雞出曉鍾;
心跡並堪燒芋火,北山歸卧上疏慵。
醉酒別君感歲寒,晴川孤棹北風酸;
松聲靜掩誰人間,低帳梅花獨自看。

泐山風景區

泐山風景區位於漢川南河鄉,距城區12公里,分別有青龍山、象山、石鏡山等8座山頭,面積5000多畝,海拔高度為61-155米,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山上林海濤濤,風景秀麗,山下田園一片,風光無限是避暑納涼的絕佳之地,泐山上的觀音泉東西兩個泉眼一濁一清,不溢不涸,傳為奇談;黃槿洞幽靜美妙,讓人如臨仙境。距泐山5公里處的龍門山溶洞,絢麗多姿,景觀別緻,恰似一座地下宮殿。

南河溶洞

1985年春,漢川公安局勞改農場的人員在南河麻山開山採石時,發現一處天然溶洞。溶洞所處的麻山是一座石灰岩層的小山,高約50米,洞口在山南麓,距山腳約10米高。溶洞口呈三角形,高約0.5米,寬約1米。從洞口進去,人不能直立行走,只能向下順滑。20米過後,底部較平,高約1.8米,寬約1.2米。再往前行約10米,有一支洞,長約7米,高寬與主洞差不多。再往前行10米左右,有一寬敞的石室,為正方形,長寬各約5米、寬約2米,石室中間有一正方形的石塊,長寬3米左右,形如石桌。石室向左拐有一支洞,此洞未經排險,斜坡直上,長度至少有50米。據估計,這處溶洞長約200米以上。
值得稱奇的是,溶洞內的石壁上長滿了石花,五顏六色,極為美麗。有的狀似木耳,有的似大紅花,洞頂的石壁上長有狀如雞鳥怪樣的石花、石柱、石獅頭等。倘若洞內通光,這些石花將琳琅滿目,其景緻更為別緻。
南河溶洞北距馬口約15公里,西距烏龜山西周文化遺址僅1公里,新北公路於此切邊而過,交通方便,山水秀麗,開發和建設這一溶洞,對於發展旅遊事業有著重要意義。

觀音泉

南河鄉北部,眾峰蟠絡,在山巒疊峰的栗山中,有一山泉,名叫觀音泉。觀音泉有兩個泉眼,同時湧出泉水,一清一濁,兩水匯合,涇渭分明,絕不相滲。遊人到此觀賞無不驚嘆兩泉之水:“奇哉!觀音泉”。這一奇異的自然景象,不僅引起許多遊客的興趣,也招來一些自然科學研究工作者探索其中奧秘。
觀音泉既然以觀音命名,當然就與觀音菩薩的傳說有關。民間傳說此地有石身觀音壁立泉上,手裡的凈瓶噴出兩股水柱,一清一濁,清水賑濟人間良善,濁水洗凈塵世污垢。清代同治《漢川縣誌》記載:“此泉歲嘗一洗,洗出如脂,久始澄清,東清西濁。”古人有詩曰:“不通汝漢不通淮,一滴清泉何處來,想是瓶中清靜水,忽從地湧上蓮台。”兩說均涉及觀音菩薩,為觀音的命名作了註釋。
觀音泉北谷的黃檀洞,也算觀音泉的奇景之一,這裡四面環山,唯中間平若砥,很多平整光滑的大方石參差排列,如幾如凳,相傳為神仙隱居之所,身入其洞,如臨仙境,彷彿看到仙人們在石上對奕,彷彿聽到陣陣仙樂的餘音。
觀音泉一帶,曾是革命者的搖籃,當年叱吒風雲的紅二十五軍政委王平章,便在這裡建立了根據地與敵周旋,不少烈士的鮮血,曾染紅了這裡的沃土,聳立在觀音泉西麓的烈士塔(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是最好的見證。
解放后,觀音泉已被闢為林場,如今觀音泉周圍已林木蔥翠,菊花溢香,奇葩鬥豔,異草崢嶸,把觀音泉裝點得更加秀美。觀音泉已成為人們旅遊、憩息的適宜場所。

革命豐碑

泐山烈士紀念碑位於南河鄉泐山西麓,這裡崖谷參差,煙雲沓靄,土地革命時期曾為革命前輩活動的地方。1923年,王平章、王愛群、章禮、彭懷堂、何九等在泐山觀音泉寺廟組織學生會,發展黨組織,“中共漢川縣第一次代表會議”在這裡召開。1926年,吳明漢在老新集創辦了列寧小學和農民夜校。1929年,這裡的農民糾察隊舉行了秋收暴動。1930年南河蘇維埃政府成立以後,農民運動蓬勃展開,武裝鬥爭風起雲湧。1932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趁我主力紅軍轉移,對南河蘇區進行大“清剿”,屠殺革命志士500多人。
“徠頭顱換得金星五,滿地紅旗眾手擎”。1964年,漢川縣人民政府在此修建烈士碑,以示紀念。紀念碑高15米四周松柏蒼翠,叢立在花壇中央。塔面向東,上書“革命烈士紀念碑”九字,金光燦爛,莊嚴肅穆。整個建築端莊和諧,不僅是人們瞻仰先烈的紀念場所,而且由於泐山美麗的自然風光,使之成為人們旅遊、憩息之地。

烈士墓

何羽道烈士墓位於漢川南河鳳凰村蘭家嶺灣。何羽道,原名遠耀,字翼人,化名胡文卿,1882年生,漢川南河蘭家嶺人。曾為第一次國共會作時期湖北省黨部三常委之一,由於堅定地站在共產黨一邊,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敵視。1928年被捕,犧牲於漢口濟生三馬路,死時高呼“共產黨萬歲”等口號。
何羽道犧牲后,其遺體葬於家鄉。1985年,漢川縣人民政府撥款對烈士舊墓進行了復修。墓地為磚石水泥結構,長10.58米,寬7.36米,四周砌有圍牆,墓正中封土用水泥澆灌,烈士碑底高1.83米,厚0.84米,寬1.54米,碑高2.33米,寬1.41米,厚0.19米,碑身黑體金字,由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寫,字曰:“何羽道烈士之墓,胡耀邦一九八五年三月十日”。碑背面刻著烈士生平,系國務院參事楊玉清撰文,中央文史館館員楊萱庭書丹。碑前栽有萬年青及松柏,兩邊還有供人瞻仰用的石桌、石凳,墓地莊嚴雅緻,寧靜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