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楊榮祥的結果 展開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 巴中市通江縣人民法院院長
- 元末明初湖南瀘溪人
- 遼東學院教授
- 湖南湘陰籍革命烈士
楊榮祥
湖南湘陰籍革命烈士
楊榮祥(1880—1928),湖南湘陰灘頭圍白湖垸(今屬望城)人。家貧。十歲隨家來本縣陳祠橋開荒種地。初到,入塾讀書二年。后幫人放牛、打散工。成人後,他分得哥哥們艱苦創業掙來的50多畝田和80多畝湖灘柴山,成為當地的小地主。但他忙時仍種田,閑時習武強身。
陳祠橋溝港縱橫,鄰近的白湖蘆葦叢生,匪患嚴重,民眾深受其害。1920年,楊組織了農民“亮團”。“亮團”成員拿著大刀、梭標舉行遊行示威,使匪風大有收斂。因而楊在當地頗負聲望。
楊常接濟困難戶,好打不平,1924年冬曾為抗議一起不平的案件被縣政府監押八個月。出獄后,好心的人勸他:“滿爹,今後地方的事還是少管的為好!”楊理直氣壯地說:“當管的要管,當說的要說,我的脾氣是改不了啦!”
1926年9月,北伐軍進軍公安時,楊和他的外甥、青年農民李金生髮動陳祠橋一帶的民眾,在十幾里長的大道旁,擺滿了滷雞蛋、熟食和茶水,招待北伐軍。北伐軍進至黃金口時,遭到軍閥部隊的阻擊。經過五晝夜的激戰,終將軍閥部隊擊潰,殲敵二千餘人。在激戰中,楊組織了陳祠橋方圓十幾里的群眾,給前線送飯送水,運送彈藥輜重,救護傷員。黃金口之戰勝利后,師長賀龍向軍部拍發的捷電中稱“我軍竟能以少勝多,固因於士卒猛勇敢戰,而農民暗中援助,如報告敵情、嚮導、追擊等,收斂效亦至宏”。戰後,楊又召集商家並帶頭捐款,把犧牲的北伐軍將士遺體,妥為掩埋,於黃金口修“白骨塔”,以示紀念。翌月他被群眾推舉為鄉農會主席后,鎮壓了匪首宋業明,組建了農民義勇大隊,開展了減租減息、退押和向地主借糧的鬥爭。
1927年1月,楊任六區農會主席和除暴安良委員會主任。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任縣人民自衛團副團長,這是一支五百餘支槍、三千多人的革命武裝力量。同月,鄂西特委遵照省委指示,決定發動鄂西秋收暴動,目標是攻打江陵重鎮彌陀寺“卞永豐”等大商號豢養的保商團,並確定楊為左路指揮。22日,楊率二百支槍的武裝,沿虎渡河堤前進。他的隊伍一路上向群眾宣傳說:“我們是為農友報仇的,是打土豪保護群眾利益的!”許多群眾手持大刀、梭標自願參加暴動隊伍。部隊進至黃金口時,因臨時參加的人太多,楊買了三匹白布,撕給每人一條扎在胳膊上,便於識別和指揮。當晚,楊部與其他兩支部隊包圍了彌陀寺。翌日清晨一舉佔領彌陀寺。沒收了“卞永豐”等大商號的財產,對中小商家則秋毫不犯。沒收的金銀財物用船裝回作軍需,布匹、煤油、鹽、糖等就地發給貧苦民眾。戰後,鄂西特委任楊為鄂西農民革命軍總司令,因個人要求,改任副總司令。
彌陀寺暴動的勝利,震驚了湘、鄂兩省反動派,他們電令駐宜昌的魯滌平二軍和駐湖南津市的門炳岳師“圍剿”公安革命武裝。敵軍入境前,公安反動派開始了對楊領導下的陳祠橋紅色根據地大肆“圍剿”。縣政府先派縣黨部委員陶堯階帶領十餘名隨從進入陳祠橋,向楊封官許願,遭到嚴詞拒絕。復於12月初令七區團總吳克章率有60多條槍的區團防,向陳祠橋開始了第一次“圍剿”。楊用伏擊戰術,把吳打得大敗而逃。
1928年3月初,吳帶十餘名衛兵由斗湖堤去縣城南平辦案,行至龍翔潘家壋堤邊,被農民軍活捉。縣政府聞訊,急忙糾合了四、六、七、八區團防,加上縣警備大隊,向陳祠橋進行規模最大的第三次“圍剿”。
面對強敵,楊與同志們商量后,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待敵人進入伏擊圈后“一鍋燜”,然後乘勝佔領縣城,擴大紅色根據地,不然就把部隊拖到洪湖去。他將所屬總隊分為三部分:一部由大隊長佘梅青率領,埋伏在後面的林家檯子;一部由李金生領導,埋伏在盧通港;楊率一部駐毛家壋附近,布下了一個伏擊圈。又從隊伍中挑選出十幾名青壯年組成敢死隊,負責誘敵進入伏擊圈。
臨戰前,楊對自衛團戰士動員說:“敵強我弱,只有同心協力,才能把仗打好”。會後,楊匆匆安排了家事,便帶著兒子裝作走親戚的模樣去偵察敵情。這時敵人已提前發動進攻,從黃金口、朱家咀、觀音寺三面圍來。楊得知敵情后,即帶兒子趕往部隊,因漫天大霧,視線不清,剛走不遠就與敵遭遇。敵發現楊只父子二人,紛紛衝上抓他。楊舉槍擊中幾個敵人,彈盡后操起木棒,又打倒三、四個敵人,最後被擁上來的一群敵人亂刀砍倒,父子同時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