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乍現
1966年米切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執導電影
《放大》是由Bridge Films公司製作於1966年12月18日上映的一部驚悚片。該片由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執導,瓦妮莎·雷德格瑞夫、莎拉·米爾斯、戴維·海明斯、周采芹為主演。
徠該片主要講述攝影師托馬斯在倫敦的—家公園,偷拍了一組關於情人約會的照片的故事。
春光乍現劇照
演員表
角色名 | 演員名 | 配音 | 備註 |
---|---|---|---|
Jane |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 ||
Patricia | 莎拉·米爾斯 | ||
Thomas | 戴維·海明斯 | ||
The Blonde | 簡·伯金 | ||
The Brunette | 吉蓮·希爾斯 | ||
Ron | 彼德·鮑勒斯 | ||
Thomas' receptionist | 周采芹 | ||
Verushka | Veruschka von Lehn.. |
職員表
總導演 | |
---|---|
製作人 | 卡羅·龐蒂Carlo Ponti 、Pierre Rouve |
美術設計 | 阿什頓·戈頓 |
編劇 | Julio Cortázar、托尼·諾格拉、Edward Bond、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Antonioni |
服裝設計 | Jocelyn Rickards |
攝影 | Carlo Di Palma |
配樂 | Herbie Hancock |
剪輯 | Frank Clarke |
角色介紹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演員 jane
與她男朋友在公園親熱的時候,被攝影師托馬斯拍照,她非常不高興,並想不惜一些代價的來向攝影師要求拿回照片,甚至是獻身;然而攝影師並沒有給理她,似乎底片將泄漏什麼秘密。攝影師懷疑之下放大了照片,並且相信自己發現了一次謀殺與向他索要照片的人有關,因此沒有返還她的親密照片,之後卻發生一系列奇怪的事。
Thomas
演員戴維·海明斯
故事的主角托馬斯(戴維·海明斯)是一個年輕富有而且任性,而且玩世不恭的攝影師,他開了自己工作並有五名模特。他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符號。其中一天,托馬斯在公園散步,對著一對快樂的情侶拍了幾張照片,再那女不惜一切代價索回的時候,他猜測是否有什麼秘密,直接猜測了發現了一宗謀殺案。
莎拉·米爾斯
演員Patricia
作為在網球的表演者,在進行一場虛擬的網球比賽,在比賽前,攝影師還幻想著發現了一次謀殺,而簡即是這次神秘謀殺的關鍵人物。然而她卻正好給在迷茫疑惑托馬斯的思想發生變化的—個象徵,托馬斯此時已不再企圖區別真實與幻想之間的界限。
吉蓮·希爾斯
演員The Brunette
作為一名模特,在來托馬斯工作室來面試,無不是對托馬斯的崇拜以及其工作室和托馬是的跑車的熱愛。托馬斯此時就已經展現出了絕對的權力。她更是為了取得托馬斯的關注不惜出賣肉體。然而托馬斯更是不屑。
年份 | 獎項 | 屆次 | 獲獎對象 | 是否獲獎 |
1967年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 第39屆 |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 提名 |
1967年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 | 第39屆 |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 提名 |
1967年 |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 第20屆 |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 獲獎 |
1967年 | 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英語外國片 | 第24屆 | 放大 | 提名 |
1968年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英國攝影(彩色) | 第21屆 | Carlo Di Palma | 提名 |
1968年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英國藝術指導(彩色片) | 第21屆 | 阿什頓·戈頓 | 提名 |
1968年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英國電影 | 第21屆 |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 提名 |
製作公司
公司名 | 年份 | 國家 |
Bridge Films | 1966年 | 美國 |
徠發行公司
公司名 | 年份 | 國家 |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 2004年 | 美國 |
米高梅 | 1966年 | 美國 |
laserdisc | 美國 | |
Argentina Video Home | 2004年 | 阿根廷 |
Warner Home Video | 2004年 | 英國 |
MFA Filmdistribution | 德國 | |
Metro-Goldwyn-Mayer | 1966年 | 英國 |
MGM/UA Home Video | 1986年 | 英國 |
Warner Home Vídeo | 2004年 | 巴西 |
Vídeo Arte | 巴西 | |
Asociace Ceských Filmových Klubu | 捷克 | |
Premier Sound Films | 英國 | |
Premier Productions | 1966年 | 美國 |
Criterion Collection | 美國 |
上映時間
國家/地區上映 | 發行日期(細節) |
美國 | 1966年12月18日 |
英國 | 1967年1月 |
法國 | 1967年4月 |
西德 | 1967年5月11日 |
丹麥 | 1967年5月17日 |
法國 | 1967年5月24日 |
芬蘭 | 1967年9月8日 |
德國 | 2002年2月 |
瑞典 | 1967年10月4日 |
義大利 | 2002年9月 |
捷克 | 2003年1月17日 |
春光乍現劇照
春光乍現劇照
一開始在高聳的建築下穿梭遊盪的嘻皮學生,典型的安氏鏡頭下的現代城市影象。封閉的攝影棚內,托馬斯是主宰一切的上帝,與模特之間只有命令沒有交流,被分隔成一塊塊的玻璃前模特兒成了托馬斯眼中的現代裝置品。留聲機中放出的輕鬆的爵士樂曲是一種時髦背後的虛空。昏暗的沖映室里是托馬斯營造的虛幻世界。空空蕩蕩的公園,給人一如既往的冰冷感覺,在這裡表面的卿卿我我背後是不為人知的交易亦或更為可怕的謀殺。作為時代特徵的搖滾樂演出在安東尼奧尼的眼中成為了面無表情的觀眾和砸吉他的樂手,在演出現場被哄搶的破吉他在街角一轉眼卻成了無人理睬的垃圾,安東尼奧尼冷眼旁觀了被狂熱所蒙蔽的時尚遊戲。(網易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