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納德·阿伯拉罕森

蘭納德·阿伯拉罕森

蘭徠納德·阿伯拉罕森(Leonard Abrahamson),1966年11月30日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愛爾蘭導演、編劇。

1991年,執導個人首部短片《3 Joes》。2004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亞當與保羅》,他憑藉該片獲得愛爾蘭電影電視學院獎最佳導演獎。2007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車庫》上映,該片獲得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國際藝術院線協會獎。2012年,執導劇情電影《理查所為》,該片入圍第10屆愛爾蘭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獎,他憑藉該片入圍第10屆愛爾蘭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導演獎。2014年,執導劇情電影《弗蘭克》 ,他憑藉該片入圍第17屆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導演獎。2015年,憑藉劇情電影《房間》入圍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2019年,執導劇情電影《燃燒的彩虹農場》。

演藝經歷


蘭納德·阿伯拉罕森
蘭納德·阿伯拉罕森
1991年,執導個人首部短片《3 Joes》。之後,獲得了美國斯坦福大學修讀哲學的獎學金,然而尚未畢業就回到了愛爾蘭從事電影業。2004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亞當與保羅》,他憑藉該片獲得愛爾蘭電影電視學院獎最佳導演獎。
2007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車庫》上映,該片獲得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國際藝術院線協會獎。2008年,執導科幻驚悚電影《Dublin 26.06.08: A Movie in 4 Days》。
2012年,執導由傑克·萊諾、蘿辛·墨菲、薩姆·凱雷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理查所為》,該片入圍第10屆愛爾蘭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獎,他憑藉該片入圍第10屆愛爾蘭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導演獎。
合照
合照
201徠4年,執導由邁克爾·法斯賓德瑪吉·吉倫哈爾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弗蘭克》 ,該片講述了一個意欲成為音樂家的年輕人喬恩,加入了由弗蘭克主導的古怪流行樂隊之後發現自己超負荷承受磨練的故事,他憑藉該片入圍第17屆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2015年,執導由布麗·拉爾森雅各布·特倫布萊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房間》,該片獲得第40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人民選擇獎-最佳故事片獎,他憑藉該片入圍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獲得愛爾蘭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導演獎。
2016年,與丹尼爾·艾提奧斯、麥克·勒曼聯合執導電視劇《錢斯醫生第一季》。2018年,執導戰爭電影《大逃亡》,該片根據歷史小說家Neal Bascomb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戰中大規模越獄的事件;同年,執導同性電影《野血世界》;8月,由其執導的懸疑驚悚電影《小小陌生人》上映,該片由多姆納爾·格里森、夏洛特·蘭普林等出演。
2019年,執導劇情電影《燃燒的彩虹農場》。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20年《普通人》電影
2019年《燃燒的彩虹農場》電影
2018年《小小陌生人》電影
2018年《大逃亡》電影
2018年《野血世界》電影
2016年《錢斯醫生第一季》電視劇
2015年《房間》電影
2014年《弗蘭克》電影
2012年《理查所為》電影
2008年《Dublin 26.06.08: A Movie in 4 Days》電影
2007年《車庫》電影
2007年《繁榮興旺》電影
2004年《亞當與保羅》電影
1991年《3 Joes》短片

編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8年《野血世界》電影
2008年《Dublin 26.06.08: A Movie in 4 Days》電影
1991年《3 Joes》電影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2015 第88屆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房間(提名)
戛納國際電影節
▪ 2007 第60屆 戛納國際電影節國際藝術院線協會獎 車庫(獲獎)
英國獨立電影獎
▪ 2014 第17屆 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弗蘭克(提名)
愛爾蘭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
▪ 2015 愛爾蘭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導演獎 房間(獲獎)
▪ 2013 愛爾蘭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導演獎 理查所為(獲獎)
▪ 2008 第10屆 愛爾蘭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導演獎 車庫(提名)
▪ 2008 第10屆 愛爾蘭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獎 車庫(提名)
▪ 2004 愛爾蘭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導演獎 亞當與保羅(獲獎)
歐洲電影獎
▪ 2016 第29屆 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獎 房間(獲獎)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 2015 第40屆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人民選擇獎-最佳故事片獎 房間(獲獎)
美國金球獎
▪ 2016 第73屆 美國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影片獎 房間(提名)

人物評價


愛爾蘭導演蘭納德·阿伯拉罕森的電影作品以關注邊緣人群的生存狀態見長,總是最關切人性的慾望是他電影創作的出發點。在電影《房間》中,他傾注了對於電影的熱忱,無論是故事的把控、影像的處理,還是現實意義的拓展都達到一定高度。導演很明顯是在反映現實問題,但並非沿用痛楚的影像格調,而是採用消解的現實場域解構模式進行書寫,以此種充滿矛盾的表述方式,直觀且深入的反襯出現實寄寓的悲痛描摹。可以說,蘭納德·阿伯拉罕森成熟的影像風格和表述能力為“存在”空間的真實與虛無視域的表達增色不少,進一步搭建起電影與現實的藝術橋樑(《電影文學》、《吉林藝術學院學報》綜合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