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腳鷸

鷸科鷸屬動物

青徠腳鷸(拉丁學名:Tringa nebularia)是鴴形目鷸科的鳥類。體長30-35厘米,翼展53-60厘米,體重140-270克,壽命12年。上體灰黑色,有黑色軸斑和白色羽緣。下體白色,前頸和胸部有黑色縱斑。嘴微上翹,腿長近綠色。飛行時腳伸出尾端甚長。

棲息於苔原森林和亞高山楊樺矮曲林地帶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以蝦、蟹、小魚、螺、水生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常單獨或成對在水邊淺水處涉水覓食,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深水中。

外形特徵


青腳鷸
青腳鷸
青腳鷸頭頂至後頸灰褐色,羽緣白色。背、肩灰褐或黑褐色,具黑色羽干紋和窄的白色羽緣,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白色,長的尾上覆羽具少量灰褐色橫斑;尾白色,具細窄的灰褐色橫斑;外側3對尾羽幾純白色,有的具不連續的灰褐色橫斑。眼先、頰、頸側和上胸白色而綴有黑褐色羽干紋。下胸、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也是白色,具黑褐色斑點。翅上大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和小覆羽灰褐色。大覆羽和三級飛羽具白色鋸齒狀斑。初級飛羽黑色,第一枚初級飛羽羽軸白色,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黑褐色,羽緣白色或棕白色。冬羽頭、頸白色,微具暗灰色條紋。上體淡褐灰色,具白色羽緣;三級飛羽灰褐色,羽緣較暗,下體白色,在下頸和上胸兩側具淡灰色縱紋,其餘似夏羽。幼鳥似成鳥冬羽,但較褐,具皮黃白色羽緣和暗色亞端斑。下體白色,頸和胸具細的褐色縱紋;兩脅具淡褐色橫斑。
虹膜黑褐色,嘴較長,基部較粗,往尖端逐漸變細和向上傾斜。顏色基部為藍灰色或綠灰色,尖端黑色。腳淡灰綠色,草綠色或青綠色。有時為黃綠色或暗黃色。
大小量度:雄性128-350克,雌性160-205克;體長雄性298-342毫米,雌性291-344毫米;嘴峰雄性51-59毫米,雌性50-59毫米;翅雄性182-200毫米;雌性184-198毫米;尾雄性72-96毫米,雌性75-98毫米;跗跖雄性55-65毫米,雌性55-64毫米。
(註:青腳鷸圖冊網址)

棲息環境


青徠腳鷸夏季主要棲息於泰加林、苔原森林和亞高山楊樺矮曲林地帶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特別喜歡在有稀疏樹木的湖泊和沼澤地帶。也出入於無樹高原的水域和附近濕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河口和海岸地帶,也到內陸淡水或鹽水湖泊和沼澤地帶。

生活習性


青腳鷸在中國主要為旅鳥和冬候鳥。秋季遷來中國的時間在9-10月。在東北地區最早於8月末即見有遷來,最晚於11月初還有個體未遷走。春季遷離中國的時間在4-5月。
多喜歡在河口沙洲、沿海沙灘和平坦的泥濘地和潮澗地帶活動和覓食。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多在水邊或淺水處走走停停,步履矯健、輕盈,也能在地上急速奔跑和突然停止。
青腳鷸主要以蝦、蟹、小魚、螺、水生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常單獨或成對在水邊淺水處涉水覓食,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深水中。能通過突然急速奔跑,沖向魚群的方式巧妙的追捕魚群,也善於成群圍捕魚群。

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

青腳鷸分布圖
青腳鷸分布圖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南、不丹、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札那、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保加利亞、布基那法索、蒲隆地、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葛摩、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迦納、希臘、關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索、香港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肯亞、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盧森堡、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紐西蘭、尼日、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勒斯坦、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達、留尼旺島、羅馬尼亞、盧安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羅門群島、索馬利亞、南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烏茲別克、越南、西撒哈拉、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中國分佈

在中國為常見冬候鳥,遷徙時見於全國大部分地區,結大群在西藏東南部及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越冬。分佈於北京(延慶、順義、懷柔、密雲)、天津(漢沽、塘沽、大港、靜海)、河北(衡水、昌黎、新安、北戴河、石臼坨、灤南)、山西(河津)、內蒙古(東勝、呼倫貝爾、查干諾爾)、遼寧(雙檯子河口、大連、鴨綠江口)、吉林(安圖)、黑龍江(愛輝、興凱湖、黑龍江流域)、渤海海峽、山東(墾利、黃河口三角洲、萊州)、河南(三門峽)、陝西(漢中、佛坪、洋縣)、甘肅(蘭州)、青海(西寧、共和、剛察、青海湖、格爾木)、新疆(和田河、民豐、莎車、喀什、阿克蘇、塔里木河、天山、伊犁、準噶爾盆地、烏倫古湖)、(旅鳥);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包括湖北、湖南(長沙、岳陽、洞庭湖)、安徽(合肥、石臼湖)、江蘇(泗洪、射陽、鹽城、東沙、浦口、常熟、太湖)、上海(九段沙、長興島、崇明、奉賢、江灣)、浙江(安吉、臨安、杭州灣、寧波、鄞縣、舟山、象山、寧海、台州灣、溫州、江山)、福建(霞浦、寧德、福清、福州、長樂、惠安、泉州、晉江、廈門、同安、龍海、漳州),以及四川(南充、川西南)、雲南(昆明、尋甸、師宗、通海、耿馬、石屏、蒙自、景洪、劍川、洱源、盈江、騰衝)、西藏(江孜、卡拉錯、羌塘高原)、貴州(威寧、金沙、清鎮、平壩)、江西(玉山、婺源、弋陽、撫州、永修、南昌、鄱陽湖)、廣東(雷州、珠海、琪澳島、番禺、深圳、肇慶、汕頭、汕尾、揭陽、陸豐、澄海、三水)、廣西(梧州、桂林、合浦、北海)、海南(文昌、萬寧、樂東、臨高、崖縣、陵水)、南沙群島(太平島)、台灣、香港、澳門(旅鳥,冬候鳥)。
繁殖於歐洲北部、俄羅斯,往東一直到西伯利亞,往北到北極附近,往南至愛沙尼亞、貝加爾湖和黑龍江下游。越冬於地中海、波斯灣、非洲、阿拉伯、伊朗、印度、斯里蘭卡、新幾內亞、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中南半島和中國台灣、海南島、東南沿海和長江流域,西達西藏南部。遷徙時經過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西至青海、新疆、南至長江流域。

繁殖方式


青腳鷸的繁殖期為5-7月。雄鳥通常較雌鳥早到達繁殖地。並在湖邊和沼澤地帶等待其從前的配偶和與之配對。常站在枯樹頂端或枝椏上發出求偶叫聲。營巢於林中或林緣地帶的湖泊、溪流岸邊和沼澤地上。尤其是有稀疏樹木的森林沼澤和湖泊地帶。也營巢於無樹平原水域邊的開闊苔原草地上。巢多置於樹椿或靠近枯樹腳下和沼澤中的土丘上。巢系地上的一凹坑,內放少許苔蘚和枯草。每窩產卵4枚,偶爾3枚和5枚。卵的顏色為灰色、淡皮黃色或赭紅色,被有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6-54×31一36毫米。雌雄輪流孵卵,但以雌鳥為主,雄鳥協助和負責警衛。常棲於巢附近樹上,保衛著巢。孵化期24-25天。雛鳥早成性。雛鳥出殼后不久即能行走和奔跑,大約30天左右即能飛行。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