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東美村的結果 展開

東美村

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轄村

東美村位於漳州台商投資區東美片區,行政區劃屬於角美鎮,是個平原自然村與丘陵地帶自然村相結合的村莊,總計1648戶,全村總人口6621人。

歷史沿革


龍溪初建縣時,東美屬龍溪縣
宋,境地屬漳州龍溪縣永寧鄉海洋上里二十八都;
明,境地屬漳州府龍溪縣二十八都文甲社、東山社;
清,境地屬漳州府龍溪縣二十八都太平保,部分屬沃頭保、劉瑞保;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境地屬龍溪縣第三區埭東鄉塘邊、東美、蕭井、南園4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境地屬龍溪縣東美鄉蕭井、東塘、南園3保;
1950年,境地屬龍溪縣第七區;
1955年,境地屬龍溪縣埔尾區;
1957年,境地屬龍溪縣東山區東美鄉;
1958年4月,境地屬龍溪縣東美鄉,9月,境地屬龍溪縣火箭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境地屬龍溪縣角美人民公社東美生產大隊;
1960年,境地屬龍海縣角美公社東美生產大隊;
1984年,境地屬角美鎮東美村;
1993年5月,境地屬龍海市角美鎮。
2012年,境地改為漳州台商投資區,轄東里、橋頂、尚庵、文橋、蕭井、頂塘邊、下塘邊、山腰、南園、蘇州、淹耕、洲尾、墩上、高田、桃洲等十五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美村位於漳州台商投資區東美片區,角美鎮境西南部。是個平原自然村與丘陵地帶自然村相結合的村莊。
東美村是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50681102232,居民身份證號碼前6位為350681。郵政編碼為363000,長途電話區號為0596,車牌號碼為閩E。東美村與白礁村、內丁農場生活區、金山村橋頭村錦宅村、上房村、福井村、洪岱村、龍江村、鋪透村、田裡村龍田村社頭村石厝村相鄰。

地形地貌

東鄰恆蒼村、玉江村,西接課堂村,南臨九龍江北港隔水與沙洲村相望,北接吳宅村,是個東南濱江沖積平原,西北丘陵連綿的美麗僑村。省道角東線橫穿村境,縣道林美——石碼線從北向南、廈深高鐵從西繞村而過。水路上通漳州,下通石碼、月港、廈門,交通便利。

人口民族


人口

東美村面積大,人口多,姓氏雜,是角美鎮人口最多的行政村,有1648戶6621人,以林、徐、王3姓為最,約佔全村人口總數80.34%。吳、曾、陳、周、康、張、魏、黃等36個姓,佔總人口數19.66% 。

經濟


該村以蘑菇和漁業養殖為主。

文化


文物古迹

東美,原稱“東里”、“文甲”。因址在柳營江虎渡橋東五里,而名“東里”。元代東里人黃思永榮登釋褐狀元,謂“文學甲天下”,因稱“文甲”社。明嘉靖十三年《龍溪縣誌》記二十八都轄社十二,文甲為其中之一;又以東里閩南話諧音稱“東美”,俗稱“東尾”,明代即以“東美”為村名、圩名,后又沿用為鄉名、隊名、村名至今,“東里”反成為村中一個社名。東里社又有東塘、東星、東尾庵社的別稱。尚庵社,因社在一奉大德禪師小庵之處得名“上庵”,雅稱“尚庵”。橋頂社,《龍溪縣誌》載,明洪武間里人劉泗建東美橋,(村民)在橋上蓋屋為市,因稱其社為“橋頂”、“劉橋”。文橋社,因民居在文甲城西一小橋,得名。蕭井社,正名“西井”,原有兩社,在一小山的東西兩側,並各挖一井取水,故名為“東井社”和“西井社”,都姓王,東井人少,西井人多,民居連在一起,平常合稱“西井”;“西”、“蕭”諧音,後來又稱為“蕭井”。山腰社,因在埭山南麓得名。頂塘邊、下塘邊,兩社建在自北向南的丘陵之上,旁邊都有池塘,因名。居北稱“頂塘邊”,居南稱“下塘邊”。南園社,在文甲山之南,形如出水芙蕖,有荷花盛於園之說而得名。蘇州社,橋頂碼頭之水向南經南園港出九龍江北港,至此九曲紆迴,榕蔭如蓋,小橋流水,風景優美,有“小姑蘇”之稱,因名。淹耕社,居處林氏守族訓“尊壠畝勤耕讀”,“俺耕”自樂得名,“俺、淹”兩字同旁,而轉化為“淹耕”或謂當地舊有鹽肆、“鹽間”,以閩南話諧音轉化為“淹耕”。洲尾社,居處在新溪洲田之末得名,雅名“瀛洲”。墩上社,民居在小墩之上得名,雅稱“昆尚”。高田社,民居建於地勢較高的田地之上得名。桃洲社,其洲原四周環水,洲地一端寬一端窄,形如桃子得名。
廢社:西施社、洛圖社、西邊埔社,東井社。
東美村位於漳州台商投資區東美片區,角美鎮西南部,是個平原自然村與丘陵地帶自然村相結合的村莊。村內有曾氏洋樓,又稱“番仔樓”,是以曾家宗祠為中心的壯觀樓群,建築面積2627平方米,建有13幢共99個房間(其中四間文革期間被毀)。始建於1903年,創建人是新加坡華僑巨富曾振源先生,歷時14年時間建造落成,耗費白銀17萬兩。這座名噪一時的華僑豪宅,構思巧妙,布局嚴謹,氣勢宏大,工藝精湛,自它誕生起就富有傳奇色彩,至今已歷經百年滄桑,卻依舊光彩照人。

旅遊


東美村村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曾氏番仔樓,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南園雨露奕世恩光坊瀛州宮。還有漳州歷史文化名街(東美古街)及漳州級非遺項目(東美香脯糕製作)。
另外,村內還有高真殿、瀛洲宮、南園宮、興隆殿、蘇州宮、廣福宮和林氏家廟“敬愉堂”、高田林氏“高遠堂”、文橋王氏“燕貽堂”、桃洲王氏“燕貽堂”、徐氏峨山大祖宗祠、徐氏寨腳小宗、西施內徐氏家廟“瞻依堂”、曾氏家廟“曾浦堂”等建築。

景點

東美曾氏番仔樓
東美曾氏番仔樓位於漳州市角美鎮東美村,年代為1903—1910年。
簡介: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至清宣統二年(1910)建,坐南朝北,中西結合建築風格,石磚木混合結構,平面呈“凹”字形,以祖廳為中軸線,對稱排列,前為閩南風格古厝,中為哥特式樓房,後為紅磚騎樓,計13棟建築物99間房間,建築面積2627平方米。
2013年,東美曾氏番仔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東美曾氏番仔樓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保護範圍:樓四周各外延10米。
黑煙厝
東美村的曾家古厝分為兩部分,一邊是番仔樓,為南洋風格,坐南朝北;另一座為大夫第,閩南傳統風格的三進式大厝,坐北朝南,也就是“黑煙厝”。兩座宅第相背而建,中間隔著一條1米多寬的巷道。
曾氏大夫第的前進屋為敬神之用,中進為祭祖之用,後進一列七間,為居家之用。除了三進之外,又建有兩旁護厝,把整座大厝合成四方庭院,每進之間又有寬敞石埕隔離。不同於其他的大夫第,這曾氏大夫第全屋牆布都是黑色的,就像是在原有的牆上抹上一層黑煙。
據介紹,當時古大厝建好后,遭鄰村人嫉妒,有人通過風水先生,稱曾家大厝中主廳屋頂西面翹尾,傷害鄰村風水,告到官府。官府順從“民意”,判曾氏大夫第全屋牆壁塗上黑煙,並拆除中進屋頂西面翹尾,以示訓誡。曾氏爭不過官府,只好在全屋牆壁塗上黑煙,至今百餘年。
曾氏大夫第創建人為華僑巨富曾振源。曾氏在家鄉東美村墩上社度過他的青少年時代,家境貧寒,以捕撈石螺為生,人稱“石螺源”。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背井離鄉南下新加坡投靠親友,開始其傳奇人生。他聰明睿智,事業很快發展起來,併到印尼三寶壠開創實業,終成星洲巨富。發財后回鄉建造曾氏大夫第。據說曾振源當時捐的是五品官分配奉天候補,故朝廷賜“大夫第”匾額。
“黑煙厝”2009年被龍海市文物局評為三普文物並掛牌保護,但年老體殘,亟待進一步保護修繕。
“南園雨露·奕世恩光”坊
“南園雨露·奕世恩光”坊位於東美村南園社中,明天啟二年(1622年)建。牌坊為四柱三間衝天式結構,面闊7米,高5米。柱頂上立石雕辟邪神獸,左右坊門上置透雕麒麟石匾。主間橫樑鐫刻“大明天啟二年壬戌仲秋吉旦立”,坊匾正面鐫“南園雨露”,背面鐫“奕世恩光”;橫額碑文鐫“林文望以子廷蘭奉政大夫湖廣黃州府同知初任秩滿,敕贈文林郎廣東肇慶府推官二任秩滿,誥贈奉直大夫廣東瓊州府萬州知州”。
南園林氏“敬愉堂”系唐末入閩祉溪陽泰派系。陽泰林十五世林策於明初到龍溪縣任教諭,林策四子肇基二十八都官涵(今南園)。南園林氏英才輩出,裔孫枝繁葉茂,分派繁衍海滄林東,並傳裔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林文望、林延蘭父子為南園林氏先賢,該坊系廣東瓊州知府林延蘭為其父林文望而立。整座牌坊結構嚴謹,端莊大方,坊匾“南園雨露”、“奕世恩光”採用隸書撰寫,字體厚重大方、古樸雅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