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率偏移

頻率偏移

第二大可能是電台發射時用於調製信號的另一種頻率(副載頻),發生漂移。只有看終端電台發射時的副載頻的頻率是不是發生了漂移了。如果聽起來差別大,那就是這台終端的副載頻的頻率發生了漂移。

簡介概述


頻率偏移,又稱頻率移鍵(FSK,Frequency-Shift Keying )是一種利用頻率差異的信號來傳送資料的調製方式。這種調製方式因此而得名。無源諧振腔的有效諧振頻率(被測得諧振頻率)偏移作為參考的基模諧振頻率的效應是諧振腔中存在的高階橫模所引起的。由光探測器光接收孔徑的有限性或表面的不均勻性而導致各階橫模的空間不正交性, 是引起諧振頻率偏移效應的主要原因。對此作了詳細研究, 並對計算結果進行了討論, 總結出諧振頻率偏移與諧振腔各參量的相互關係, 從而提出減小這種效應的有效措施。

故障判定調整


電台所被設置的頻道數是對的。問題出現在電台發射過程中。
第一最大可能是228電台沒有發射出射頻功率。向主台回碼,主台收不到,並不一定是電台射頻頻率發生了漂移。對228電台來說,甚至於對新聯公司現在所用在終端上的幾種電台來說(如886A,2210,230),發生電台射頻頻率漂移的情況幾乎沒見過。
第二大可能是電台發射時用於調製信號的另一種頻率(副載頻),發生漂移。下面是檢查方法:
首先用三用表檢查終端內部提供給電台的12伏電源應在10—14伏範圍內。
然後:一、確定電台在發射時有沒有發射出射頻功率出來,228電台有一個容易發生故障的點,就是電台的天線介面。在電台內部,由電台的電路板到天線口的內導體(內導體就是天線插座的那個芯)上焊有一根光銅線,這根光銅線與內導體的焊接點處容易發生虛焊。當這個地方似接非接時,發射的射頻功率就出不來,主台就收不到。
如果發現是虛焊就焊好再試通訊。還可以在主台聽,當終端向主台回碼時(終端發射時電台上的紅色TX燈會亮),也就是終端電台發射時,在主台聽主台喇叭發出的聲音,有以下幾種情況:1如果主檯面板上的接收燈亮了,就是收到了終端來的射頻頻率。再聽主台喇叭里的聲音,如果聲音是沉默的,沒有類似音樂的數據傳輸的聲音,那麼第一種可能是終端被用跳線器設置成了“強制通話”狀態,那就在調製解調板上找到那個印有“CALL”字樣的跳線器的位置,把跳線器拔掉再試。第二種可能是調製解調板插在電台的40孔插座上的那些針有接觸不好,可以把螺釘上的比原先更緊一點,使接觸變好,再試通訊。
228電台的第二個容易發生故障的點就是插調製解調板的40孔插座造成接觸不好。接觸不好的外部表現有:1、電台頻道自己跑了,成電台的另外一個頻道。2、數傳時沒有數據。3、如果當終端回碼時在主台聽到的聲音是單音調的,如連續的“都-------”,不變化,那麼說明終端是在數傳狀態,但調製信號沒有從調製解調板輸到電台里,一般來說是調製解調板的40針腳與電台接觸不好。重插調製解調板,或換個好終端的調製解調板試試。重插時注意保護好40針腳,不要弄彎。4、如果主台喇叭發出的聲音是類似於音樂聲的數據傳輸的聲音,那麼說明終端回碼過程是沒有問題的了。只有看終端電台發射時的副載頻的頻率是不是發生了漂移了。轉入下面步驟。
二、確定電台調製的副載頻是否正確,如果有5113儀器或8920儀器則查副載頻比較方便,可以用跳線器插在調製解調板的跳線位置上讓電台發射,在儀器上讀出副載頻的讀數。如果沒有5113儀器或8920儀器就仍然用耳聽主台喇叭里發出的聲音來判斷。
方法是:用一台能與主台正常通訊的好終端與這台終端對比著聽。在裝有228電台的終端的調製解調板上,板中部有兩對並排的跳線位置,左一個,右一個,當在左邊的位置上插上跳線器使之短路時,電台就發射,這時電台發出的副載頻是1.300KHz,主台喇叭里會聽到一種單調的音調聲。當在左邊和右邊的位置上同時插上跳線器使它們短路時,電台也發射,這時電台發出的副載頻是2.100KHz,主台喇叭里會聽到另一種單調的音調聲,2.100KHz的音調聲比1.3KHz的音調聲尖。好終端電台與這台終端發出的兩種不同頻率的音調聲聽起來應分別相同,低音與低音相同,高音與高音相同,相同那就是沒有問題。如果聽起來差別大,那就是這台終端的副載頻的頻率發生了漂移。低音不相同就是1.300KHz發生了漂移,高音不相同就是2.100KHz發生了漂移。
在有5113儀器或8920儀器的情況下可以調節調製解調板上的三個藍色電位器的其中兩個使副載頻頻率分別回到正確。如果沒有5113儀器或8920儀器,比較不容易調,可以換調製解調板。還有在主台喇叭聽到的這兩台的這兩種音調的音量聽起來應分別相差不多,但音量這一點不必嚴格要求的,只要不是小得聽不到或大得吵人就算可以,這說明這兩台的頻偏基本相同。
最後,主台軟體上給終端設置的發射延時的時間長度要在300—400毫秒,否則主台有時會能收到信號但不填數據在屏幕表格里。

相關內容


儀器導體光探測器

參考鏈接


http://www.opticsjournal.net/abstract.htm?aid=OJ061204000825Zv2y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