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石
錫石
錫石:化學成分為SnO2、晶體屬四方晶系的氧化物礦物引。常含Fe和Ta、Nb等氧化物的細分散包裹物,但Nb、Ta也可以類質同象方式替代Sn。晶體具金紅石型結構,通常為帶雙錐的短柱體,有時呈細長柱狀或雙錐狀。
錫石含錫78.6%,是最常見的錫礦物,也是錫的最主要的礦石礦物。錫石主要產在花崗岩類侵入體內部或近岩體圍岩的熱液脈中,在偉晶岩和花崗岩本身中也常有分佈。由於它硬度高,比重大,抗化學風化力強,故常富集成砂礦,稱為砂錫。錫石大部分采自砂礦。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玻利維亞、前蘇聯、泰國等是錫石的主要出產國。中國的產地主要分佈於雲南、廣西及南嶺一帶,其中以廣西南丹大廠規模最大。雲南箇舊錫礦開採歷史悠久,有中國“錫都”之稱
四方晶系,不規則粒狀集合體。
顏色:明亮的暗褐色,可見無色·黃色及黑色
光澤及透明度:金剛至亞金剛光澤,不透明至透明
錫石
解理:不完全
密度:寶石級可達6.87~7.03
光性特徵:一軸晶,正光性
多色性:無
折射率:1.997~2.093(+0.009,-0.006)
雙折射:0.096~0.098
紫外熒光:無
吸收光譜:不特徵
1.錫礦和石料。
2.泛指礦石。
3.礦石名。是提煉純錫的主要原料。
錫石(Cassiterite)
SnO2
常含混入物Fe、Nb、Ta,尚可含Mn、Sc、Ti、Zr、W以及分散元素In、Ga、Ge等。Nb5 、Ta5 可成異價類質同像的方式替代Sn4 。但更多的是以鈮鐵礦、鉭鐵礦等超顯微包裹體存在。
四方晶系,a0=0.4737nm,c0=0.3185nm;Z=2。金紅石型結構。Zr代替Sn導致晶格常數增大。
復四方雙錐晶類,D4h-4/mmm(L44L25PC)。晶體常呈雙錐狀、雙錐柱狀,有時呈針狀。主要單形:四方雙錐s、e,四方柱m、a,有時可見復四方柱r和復四方雙錐z。柱面上有細的縱紋。依(011)為雙晶面形成膝狀雙晶。集合體常呈不規則粒狀。由膠體溶液形成的纖維狀錫石稱木錫石(wood-tin),呈葡萄狀或鍾乳狀,具同心帶狀構造。錫石的形態具有標型意義。一般形成溫度高,晶習趨向於等軸狀或短柱狀;溫度低則趨向於長柱狀或針狀。
無色者少見,一般因含混入物而呈褐色,含Fe高時可呈黑色,含Nb、Ta高者可呈瀝青黑色,含鈮鐵礦、鉭鐵礦超顯微包裹體可導致顏色不均勻。條痕白至淺褐色。半透明。金剛光澤,斷口油脂光澤。解理不完全。具裂開,斷口不平坦至次貝殼狀。性脆。硬度6~7。相對密度6.8~7.0。一般無磁性,富鐵錫石可具電磁性。
偏光鏡下:無色、淺黃、淺褐或帶紅色,有時顏色分佈不均勻,呈點狀或環帶狀。一軸晶( ),折射率很高,No=1.9836~2.0475,Ne=2.0818~2.1397。有時出現光性異常,二軸晶( ),2V=0~38。多色性強弱不定。
SnF4 2H2O—2SnO2 4HF
熱液型錫石礦床,具有很重要的工業意義。
接觸交代型錫石礦床,其成因與後期熱液活動有關。
錫石
黃褐色至暗褐色的完好晶體可作寶石。
錫石的化學成分為SnO2,晶體屬四方晶系的氧化物礦物。常含鐵和鈮、鉭等氧化物的細分散包裹體。單晶體常呈雙錐短柱狀,也有呈細長柱狀或雙錐狀的,膝狀雙晶普遍,集合體多呈粒狀。純凈錫石近乎無色,一般呈黃棕色至深褐色,金剛光澤,斷口油脂光澤,半透明至不透明,摩氏硬度6.0-7.0,比重6.8-7.1。
錫石是最常見的錫礦物,大部分采自砂礦,是煉錫的最主要礦物原料。
錫石主要產於花崗岩類侵入體內部或近岩體圍岩的熱液脈中,在偉晶岩和花崗岩中也常有分佈。
世界著名產地是中國雲南、廣西及南嶺一帶以及東南亞、玻利維亞、俄羅斯。中國是世界上產錫的主要國家之一,廣西南丹大廠規模最大。雲南箇舊錫礦開採悠久,素有“錫都”之稱。
【錫礦的功效介紹】:
錫礦 (《藥性考》)。
【來源】為氧化物類礦物錫石。
【礦物形態】錫石(《爾雅》) 正方晶系,晶體常呈雙錐形或雙錐與四方柱之聚形,或板狀;且有膝狀雙晶出現,但通常以散布狀細粒或不規則粒狀出現。
顏色為褐色或黑色,有時也有紅、灰、白等色。
條痕為白色或淺棕色。
金剛光澤或半金屬光澤,斷口面上為樹脂光澤,不透明。
解理不完。
斷口呈半貝殼狀,或參差狀。
硬度6~7。
比重6.8~7.1。
主要產於氣成熱液礦床。
【性味】《藥性考》:有毒。
【功用主治-錫礦的功效】《藥性考》:磨塗疔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