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蘇

隋代山東省寧津縣古縣名

地名簡介

寧津縣歷史悠久,隸屬多變遷。堯舜時期屬古兗州域,夏商為鬲國地,西周為齊地、屬無棣邑,春秋時仍為齊地。戰國時屬趙,趙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年),在今縣城北耿家圈置臨樂邑,據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秦朝實行郡縣制,寧津屬濟北郡,在今縣城西保店鎮置胡蘇亭,設亭候。漢朝沿秦制,但將寧津劃為三部分,北部為臨樂縣,南部為重平縣,西部胡蘇亭為東光縣所轄,三縣均隸屬渤海郡。三國時,改名新樂縣,屬樂陵郡。西晉時郡改為國,新樂屬樂陵國。北朝時,新樂縣併入重平縣屬安德郡。東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於今縣城西保店胡蘇亭置胡蘇縣,盡復新樂疆界,隸屬渤海郡。隋朝置胡蘇縣,隸屬平原郡。唐朝改郡為州,胡蘇縣隸 屬觀州;天寶元年廢胡蘇改為臨津縣,隸屬滄州。五代時分屬河間郡、瀛州。宋屬滄州,宋熙寧六年臨津劃歸南皮縣,臨津故城改為保安鎮。金復置臨津縣,屬景州;天會六年秋臨津城鬧大水,城毀,東遷二十五里卧牛崗為治,改名寧津縣,取“安寧”之意。元朝寧津改屬河間路。明朝改路為府,寧津屬河間府。清朝改省府制,寧津隸屬直隸省河間府。民國年間,屬津海道,后津海道撤銷,寧津直屬河北省。

歷史沿革


1938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寧津縣先屬冀魯邊區,后屬冀南行政區。1940年寧津北部劃歸鬲津縣,1941年寧津縣又劃為東西兩縣,東為振華縣(為紀念中共津南地委書記馬振華而命名),西為寧津縣,三縣均隸屬冀南行政區六專區和冀魯邊區一專區。1943年撤銷鬲津縣,恢復寧津建置,改稱振華縣,隸屬渤海區一專區。1949年振華縣改為寧津縣,隸屬滄南專區,1950年隸屬德州專區,1952年隸屬滄洲專區,1958年滄州併入天津市,寧津縣直屬天津市。1961年恢復滄州專區,寧津仍屬滄州專區。1965年寧津縣劃歸山東省,隸屬德州專區;1967年德州改專區為地區,寧津縣屬德州地區;1995年德州撤地設市,寧津縣屬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