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青

沙青

徠沙青,原名李沙青,北京人。中共黨員。1990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作家研究生班。1979年後歷任《北京晚報》和《北京日報》記者、新聞部主任、編委,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學員,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1986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報告文學《北京失去平衡》、《皇皇都城》、《依稀大地灣》,特寫集《平衡木上的跳躍》,小說《個人道德》、《綠色備忘錄》等。

個人簡介


沙青是1980年北京晚報舉辦的新星音樂會的策劃人和組織者之一。據《“新星音樂會”宣告新中國流行音樂誕生》一文介紹——
“新星音樂會”推薦的以朱明瑛、蘇小明、鄭緒嵐為代表的新人以及以《年輕的朋友來相會》、《軍港之夜》、《咪咪曲》為代表的新歌,經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國播放,又經中國圖片社發行上百萬張現場實況唱片,由此掀起了一場席捲全國、影響深遠的流行音樂熱浪。國內音樂評論界認為,“新星音樂會”,正式宣告了新中國流行音樂的誕生。
“這些日子,因為埋頭整理北京晚報復刊初期的筆記、信件,20多年前的許多記憶都被喚醒了,恍惚之間,彷彿又回到了1980年那個充滿激情與夢想的年代。”回憶起往事,“新星音樂會”的籌劃及組織者之一、時任北京晚報文藝記者的沙青平靜的語氣掩飾不住內心的百感交集:“那時北京晚報剛剛復刊,整個社會正處在思想啟蒙的上世紀80年代之初,是一個大夢方醒、胃口大開的年代。鄧麗君、三四十年代的時代曲、雅爾的合成器、楊百翰、鋼鼓樂隊,我們空空蕩蕩的大腦,一股腦地湧進來如此光怪陸離的音樂形象,讓我們每一天都充滿了對新事物的憧憬與渴求。那時候,晚報文藝記者的‘基本功’就是當晚看完演出立即寫述評,三天兩頭通宵達旦。”
“新星音樂會”的誕生並非一日之功。沙青追憶道:“1980年五六月份,‘南朱北李’,即朱逢博李谷一的演唱,受到音樂界一些人士的非難。而我們那時站到了她們一邊。1980年7月,當時晚報的總編輯王紀剛囑我採訪蒙冤多年的作曲家劉雪庵,並寫下人物專訪《訪著名作曲家劉雪庵》。由於劉雪庵被錯劃成‘右派’,由於他作曲的《何日君再來》的曠世罕見的離奇遭遇,這位曾經享譽海內外的作曲家,已經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20多年。文章發表后,不僅在音樂界引起軒然大波,而且全國報業迅速分成了兩派,唇槍舌劍持續了好幾個月。《何日君再來》的論戰正酣,又一個新戰役——‘新星音樂會’,已經箭在弦上。”
“那個年代,鄧麗君歌曲的卡式錄音帶剛剛傳入大陸不久,開始時人們只敢在家裡拉上窗帘偷偷聽這所謂的‘靡靡之音’。我們作為文藝記者,天天泡在劇場里,特別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內心的渴望和需求。人們需要新的音樂語言,新的音樂形象。人們需要藉助新的音樂翅膀,抒發他們已經積鬱太久的思緒和夢想。”沙青介紹說。
職業的敏感性和置身藩籬之外,使當時的新聞媒體最先嘗試著呼喚中國流行音樂的誕生。1980年上半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和《歌曲》編輯部聯合舉辦了“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活動,有25萬多人次參加評選,產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其中包括《妹妹找哥淚花流》、《潔白的羽毛寄深情》等作品。這一活動被認為是今日流行音樂排行榜的雛形。之後,北京晚報舉辦的“新星音樂會”,更對流行音樂的新人新曲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組合與展示,從而成為其後許多年流行音樂的風向標。“中國內地流行音樂誕生初期的幾大事件都是由媒體操作和推動的;中國流行音樂的接生婆,並非音樂界,而是新聞界,這也是時代弄人的一個真實例證。”
回憶起當時演出的盛況,沙青說:“對外售票的前一天晚上,我們都興奮得睡不著覺,尤其是我的頂頭上司、文體組組長李士民,怕票賣得不好,徹夜未眠。19日一早,我遵囑趕到首都體育館查看賣票的情況。不到7點,排隊買票的長龍已經從首體的售票處門口一直綿延到了動物園!到隊伍前面一打聽,都是凌晨一兩點來排隊的。這下一塊石頭落了地。9點開始正式售票,不到3個小時,兩場演出3萬多張票就全部賣光了!”
9月23日(中秋節)、24日,“新星音樂會”在首都體育館隆重上演。9月24日晚,中央電視台向北京地區播出“新星音樂會”實況錄像。10月1日下午,中央電視台向全國播出新星音樂會實況錄像,在全國範圍內引起轟動。
值得一提的是,因卡式錄音機的出現已陷入困境的中國唱片社,因為在“新星音樂會”演出現場架了一副麥克風,一舉扭虧為盈。中國唱片社灌制的“新星音樂會”現場演出實況的唱片,暢銷全國。直到今天,這套曾經在全國被廣為播放的“新星音樂會”唱片,還是網上的收藏佳品。
如今的作家沙青,在為北京晚報50周年徵文所寫的《歷史尚未遠去——寫給27年前新星音樂會的參與者》一文中,寫下了這樣的文字:“新星音樂會已成為一段溫暖的集體記憶,成為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流行音樂發軔時期的一座里程碑,同時也成為一張報紙與她的讀者休戚與共、相濡以沫的歷史實證。”

社會評價


徠有評論認為:作家沙青“首先感受到大自然的沉重呼吸”。“時任北京晚報記者的沙青是扛起環境報道大旗的最重要的前驅之一。”“八十年代中期,以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為標誌,生態報告文學開始在中國大陸出現。”
“沙青在1986年發表的第一篇全景式生態報告文學《北京失去平衡》,當即引起文壇關注,獲得第四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作品從北京缺水的嚴酷現實寫起,揭示‘一切生靈賴以生存的水,在北京已被榨取到慘不忍睹的地步’。作者指出這一危機既是天災,更是人禍——工業消耗、環境污染、不合理的農業結構、嚴重的資源浪費、無序的規劃等,都在瘋狂地掠奪與浪費著北京的水資源。作者通過實地採訪,用大量的事實和數據,揭示出缺水的嚴酷現實和真實原因,塑造了水利幹部趙清祥、水利局總工程師黃震東、環保局處長郭中慶等獨具個性的人物,在簡潔生動的敘事中,蘊藏著深沉的憂患意識,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表現了作家對於挽救生態危機凈化生態環境的強烈願望和執著信心。評論家認為‘《北京失去平衡》開啟了中國生態文學的大門’。1988年,沙青創作出版的《依稀大地灣》也是生態文學的代表作之一,榮獲‘中國潮’報告文學一等獎。這兩部作品的出版和發行開創了中國生態文學的先河。”(引自《近二十年中國生態文學發展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