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驛鎮
石橋驛鎮
石橋驛鎮位於荊門市東寶區東北部,自唐朝設驛站、置驛丞、建衙門,因驛站旁有一石拱橋溝通荊襄古道而得名。石橋驛鎮的區劃代碼是420802104
湖北省荊門市石橋驛鎮歷史悠久,自唐朝設驛站、置驛丞、建衙門,因驛站旁有一石拱橋溝通荊襄古道,因而得名石橋驛。石橋驛鎮地理位置優越,距荊門城區23公里,焦柳(焦作-柳州)鐵路、207國道橫貫全境,距荊襄高速公路公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截止2012年11月境內轄25個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3.4萬人,面積18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101平方公里。
石橋驛鎮位於荊門市城東北徠23公里處,西與粟溪鎮毗鄰,北與胡集鎮接壤,東磷礦鎮相望,南與子陵鋪鎮相連。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13.2公里,面積82平方公里。
石橋驛鎮歷史悠久,至今有1200多年歷史,關於 它的由來,緣於一個美麗的傳說。元代前,大水衝來一紫檀木佛像,上盤有顏色不同的五條蛇,時人認為五龍爺想在此安家,於是就在佛像停留處建了三間廟宇,取名五龍廟。乾隆末年,一位山西籍的知府去雲南赴任,住宿五龍廟,夜夢自己乘龍進京見駕,疑有神佑。從此官運亨通,視為五龍爺神力所致。后返鄉經此,捐資擴建廟宇,重塑神象。並在正殿懸掛匾額,上書“五靈一德”,下刻知府印模。
后香煙驟盛,朝拜者接肩摩踵。村民趨勢開館設店,建街辟集。於是,五龍廟日益繁榮昌盛起來。解放初(1947―1949年)稱五龍廟鄉,屬二區歸新野。1958年8月建立五龍廟人民公社,屬荊門市。1962年5月撤區,為五龍人民公社,屬荊門市。1967年改稱五星人民公社,屬荊門市。1983年12月,撤社,建立五星鄉,屬荊門市。
1996年10月撤鄉建鎮為石橋驛鎮,屬荊門市,轄轄1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鹽池、楊橋、廖坪、彭灣、余坪、象河、燈塔、河當、雷坪、上泉、花園、九里崗、五桐、陶河、永盛、五架、馬店、向橋、普坪、英岩、新集、蘇沖、石橋驛、張坪、白馬村、葉沖、紅岩。
花卉基地
鎮政府駐石橋驛,面積185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鹽池、石橋驛、楊橋、廖坪、彭灣、余坪、象河、燈塔、河當、雷坪、上泉、花園、九里崗、五桐、陶河、永盛、五架、馬店、向橋、普坪、英岩、新集、蘇沖、張坪、白馬、葉沖、紅岩。
鎮容鎮貌
全鎮探明石灰石儲量1億噸,方解石儲量5000萬噸,白雲石儲量3000萬噸;森林覆蓋率達70%,有樹種70餘科460多種,活立木儲積量100萬立方米以上;有與三國人物關羽關聯的銅鈴溝、插旗山、折旗河、擂鼓台等古迹。
鎮容鎮貌
花、蔬菜等多種作物生長。鎮域內動物資源主要有牛、豬、羊、雞、兔等。植物資源主要有楊、槐、湘杉、椿、楝、桐等,沿白河灘地廣種蘆柴,野生苟杞、車前子、蒲公英等有零星分佈。礦產資源主要有漢江沙子,是建築所用優良材料。
1978年,全公社工農業總產值0.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66元。改革開放后,石橋驛鎮實行了土地承包,生產力得到解放和發展,農業產值迅速增加,農民逐步富裕起來。進入新千年來,石橋驛鎮黨委、政府立足新形勢,為了實現新的突破,使農村、農業、農民有更大更快的發展,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積極發展培育民營經濟。同時,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林牧菜等副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的生活逐步富裕起來。2007年,石橋驛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3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9.8億元,農業總產值3.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00元。
徠石橋驛鎮人均僅有耕地1.3畝,人多地少。為了有效轉移剩餘勞動力,這個鎮引導農民對家庭成員合理分工,做到種田、務工經商兩不誤。石橋驛鎮近幾年來崛起的洋豐磷化工業城,吸納2000多名農民進廠務工,此外,石橋驛鎮還有常年赴廣東、北京、浙江等地務工人員3800人。石橋驛鎮每年務工收入達4280萬元,僅此一項人均增收760元。
外出務工收入不僅提高了當地農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有力地帶動了城鄉經濟的發展。依託務工收入,石橋驛鎮不少家庭已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耕田犁地、割麥收稻都請機械操作。不少農戶在集鎮上蓋起新樓房,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石橋驛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和畜牧技術服務中心技術人員全員上陣,早出晚歸,送信息到村,送技術上門,成為石橋驛鎮一支秋冬農業開發服務的“先遣隊”。
進入10月份,石橋驛鎮著手謀划秋冬農業開發工作。石橋驛鎮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鎖定2.8萬畝雙低油菜板塊,5000畝象河優質柑橘板塊,千畝普坪優質砂梨板塊,萬畝低產林改造成速生豐產林板塊,6個規模養殖小區板塊的建設目標任務,以點帶面,示範聯動,抓好特色農業產業建設。在水利設施建設方面,規劃新挖堰塘23口,擴改堰塘30口,渠道清淤62公里,硬化渠道11條8550米,新建26KW泵站2處,完成土地平整253.57公頃,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確保農業旱澇保收。發展循環農業,推廣“豬—沼—果(菜)”、“豬—沼—魚”的生態模式,改造老魚池1000畝,新建沼氣池1530口。
石橋驛鎮為確保高標準完成秋冬農業開發各項工作,針對開發項目,制定了工作方案,相應成立了由主要領導牽頭,相關部門配合,村(居)委會抓落實的工作專班,明確了目標任務,設立了工作進展督查辦公室。
發展鄉鎮企業
石橋驛鎮發展鄉鎮企業先後投資辦起了綉品廠、服裝加工廠、機械配件廠,在種植和養殖上也是“全面開花”。這些上馬項目,由於專業性不強、特色不明顯,沒有創出品牌,不久有兩個廠瀕臨倒閉,有的種養項目被迫下馬,村裡欠下了一筆為數不小的債務,農民並沒有得到實惠。
商界有句俗語叫做“沒有特色不開店”。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離不開特色項目、特色產業,搞“全面開花”、“四處出擊”必然要吃虧。只有實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企”戰略,創造新農村建設的新品牌,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所在。不少地方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一村一品”通過推進農業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設,使一個村(或幾個村)擁有一個(或幾個)優勢明顯的特色農業主導產品,大幅度提升農業經濟效益;“一村一企”通過村企掛鉤結對,以市場化操作為準則,引導工商資本投資農業開發,增加農民收入。推進“一村一品、一村一企”,既可通過提升農業水平,促進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加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性收入,又可通過發展規模化、企業型農業,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還可讓部分農戶獲得土地流轉性收入,具有其他方式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實行“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的關鍵,是引導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應用工業化、專業化、企業化的理念發展規模化、企業型的現代高效農業,做到村企雙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要突出設施農業和規模養殖,做大規模、做強特色,形成一批優勢產業,從而創造出更多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能給農民真正帶來實惠的新品牌。在石橋驛,像楊明振家一樣,農田有人種,市場有人闖,種地務工兩不誤的“亦工亦農”家庭已達4000多戶。
鎮容鎮貌
改善鎮容鎮貌
石橋驛鎮為加強集鎮管理,整頓市場秩序,改善鎮容鎮貌,從4月1日起至6月30日東寶區石橋驛鎮對集鎮經營秩序、交通秩序和環境衛生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集中整治。此次整頓活動利用流動宣傳車、懸掛標語、下發通告、廣播電視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方法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以達到全民動員美化家園,共建和諧的目標。集中整治按照指定的街道廣告標語張貼、懸掛,建築物材料堆放,出店經營、遮陽棚搭建規定,垃圾處理規定,流動攤點擺放規定等五個整治標準,將集鎮的環境衛生、經營秩序、交通秩序等達到攤位歸線、經營歸店、垃圾歸點、車輛停放有序、建築規範、廣告設置規範、路平燈明、管道暢通、行道綠化、背巷凈化、秩序井然的目標。在集中整治活動結束后,集鎮治理將成為一個常規性的工作,徹底改變石橋驛的集鎮面貌。
本地土特產眾多,盛產香菇、木耳、黃姜、津津大米等農產品及多種山野菜;旅遊資源奇特,有象河水庫旖旎的風景,有軍區部隊駐紮的營房及防空洞,有“仙人岩、子母泉、孝子碑”等動人傳說留下的人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