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蒼分洪道
邳蒼分洪道
邳蒼分洪道是為分泄沂河洪水,於1958年開闢的一條人工分洪河道,上起山東省郯城縣江風口分洪閘,西南流經臨沂、郯城、蒼山、邳州等縣(市)境,於江蘇省邳州大謝湖入中運河,全長74公里。兩岸堤防長度148.8公里,其中山東境內80.3公里,江蘇境內68.5公里。邳蒼分洪道除分泄沂河洪水,還承泄邳蒼北部山區諸河來水,區間流域面積2357平方公里。
邳蒼分洪道流域位於沂河以西,中運河以北。流域內北部山丘高程一般為200~300米。沿分洪道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地面高程為江風口56米,蘇魯省界34米,入中運河口處23.5米,平均地面坡降1/2300。邳蒼分洪道已按二十年一遇防洪標準治理,設計流量江風口閘至東泇河段3000立方米每秒,東泇河以下加區間來水共計4500立方米每秒。1957年7月20日邳蒼分洪道江風口閘歷史最大下泄流量3380立方米每秒;1974年8月14日林子站歷史最大行洪流量2250立方米每秒。
堤防加固標準:西堤朱庄以上及東堤頂寬6米,超高2米,迎水面邊坡1:3,背水面邊坡1:2.5;西堤朱庄以下培堤結合西偏泓擴挖,超高3米,多於土方堆放背水坡以設計堤頂向外加寬,控制背水邊坡1:2.5。分洪道自江風口到多福庄13公里,是利用原武河河道,兩岸築堤而成,多福庄以下平地築堤,束水漫灘行洪。設計堤距800米,最窄處蠍子山為480米。多福庄至蘇、魯省界堤距由1200米逐漸展寬到1500米,省界至東泇河口為1500米,東泇河口至入中運河口為2000米。河底高程在江風口閘下51.0米,蘇魯省界32.7米,入中運河口22.5米。邳蒼分洪道兩堤之間有耕地11.2萬畝。其中山東4.5萬畝,江蘇6.7萬畝。
邳蒼分洪道位於駱馬湖區域北部。為解決沂河下游堤防安全和邳蒼地區洪水泛濫問題,於1958年蘇、魯兩省共同修建自江風口分泄沂河洪水流向西南至江蘇邳州柳林庄入中運河的一條築堤束水漫灘行洪的人工河道,也是沂河水系與泗運水系相連通的一條河道。經蒼山在古宅入我市境內,下泄入中運河,全長74公里,在我市境內約35公里,流域面積3283平方公里,除承泄江風口分沂河洪水3000立方米/秒外,還承擔卞湖以上邳蒼分洪道區間澇水2261平方千米的排洪澇任務。
邳州境內分洪道自蘇魯交界至中運河之間,河道長35公里,兩岸堤防長68.4公里。堤距從省界1500米向下逐漸增加到中運河口2000米。邳蒼分洪道1994度工程對東堤從樁號23+900(依宿壩)~35+800長11.9公里復堤加固,頂高按二十年一遇行洪4500立方米/秒洪水位加超高2米,堤頂寬6.0米,邊坡1:3,東偏泓河槽按三年一遇標準疏通,從樁號23+900~34+900,長11公里,路面寬3.5米,10厘米砂礫石基礎,10厘米泥結碎石路面,杜家段3公里按原路面5米寬恢復。邳蒼分洪道治理(98~99)年度工程設計標準按二十年一遇防洪加復大堤,按三年一迂標準擴挖東西偏泓。二十年一遇設計流量:設計流量為4500立方米/秒,東大堤斷面標準為堤頂高程超高洪水位2米,大堤頂寬6米,內外邊坡1:3;西大堤斷面標準為:堤頂高程超高洪水位2.5米,堤頂寬6米;另有11.8公里防汛路進行恢復,寬3.5米,標準為10厘米塊石基礎,10厘米泥結石路面。2000年度工程又對東大堤省界段(0+000~0+828)堤頂高程由原38.0抬高到38.4米,增做復堤土方和恢復防汛道路,對西堤小杜家、西卞湖、新莊、大墩、依宿壩等5處大堤缺口按二十年一遇防洪標準堵口復堤,並做上下坡道。東西大堤雖經加固,但未經大的洪水考驗,由於河淌灘地一水一麥保麥措施不落實,1964年後,群眾逐漸築起保麥圍堰,並由保麥發展到保秋,依宿壩以下實施旱改水,縱橫路渠形成網路,高出地面0.50~1.50米,洪水受阻,水位抬高,加之堤身道路缺口多,降低了行洪能力,主要險工有柳林段、依東堤防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