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慈
原上海大學教授
蔣光慈(1901年—1931年),男,原名蔣如恆(儒恆),又名蔣光赤、蔣俠生,字型大小俠僧,安徽霍邱(今金寨縣白塔畈鎮白大村河北組白大小街)人。民國10年(1921)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回國后從事文學活動,曾任上海大學教授。
代表作品《新夢》《哀中國》《少年漂泊者》。
1931年8月31日病逝於上海同仁醫院。1957年2月,安徽省民政部門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11歲進固始陳淋子志成高小,畢業后考入固始中學,16歲到安徽蕪湖省立第五中學就讀。
1921年5月至莫斯科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同時開始文學創作。
1925年1月,出版第一部詩集《新夢》。
1926年,中篇小說《少年飄泊者》問世,在讀者中引起很大反響。
1927年7月,出版第二部詩集《哀中國》。11月,反映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的中篇小說《短褲黨》出版,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最初成果之一。
1928年,與孟超、錢杏邨等人成立革命文學團體太陽社,主編《太陽月刊》、《時代文藝》、《海風周刊》、《新流月報》、《拓荒者》等文學刊物。在《太陽月刊》創刊號上發表的論文《現代中國文學與社會生活》、《關於革命文學》,曾引起創造社、太陽社與魯迅之間的一場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
1929年4月,出版長篇小說《麗莎的哀怨》。
1924年秋歸國后至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任教,與沈澤民等組織春雷文學社。
1925年2月,參加創造社。4月至北京參加中共北方區執委會工作,11月仍反上海大學任教。
1931年4月,肺病加劇。8月31日病逝於上海同仁醫院。
作品名稱 | 體裁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新夢》 | 詩集 | 1925 | 上海書店 |
《哀中國》 | 詩集 | 1925 | 上海新青年社 |
《少年飄泊者》 | 中篇小說 | 1926 | 亞東 |
《鴨綠江上》 | 短篇小說集 | 1927 | 亞東 |
《短褲黨》 | 中篇小說 | 1927 | |
《紀念碑》與宋若瑜合著 | 通信集 | 1927 | 亞東 |
《最後的血淚及其他》 | 通信集 | 1932 | 新文藝書店 |
《野祭》 | 中篇小說 | 1927 | 創造社 |
《菊芬》 | 中篇小說 | 1928 | 現代 |
《最後的微笑》 | 長篇小說 | 1928 | 現代 |
《光慈詩選》 | 1928 | 現代 | |
《哭訴》 | 詩集 | 1928 | 春野書店 |
《戰鼓》 | 詩集 | 1928 | 北新 |
《麗莎的哀怨》 | 長篇小說 | 1929 | 現代 |
《衝出雲圍的月亮》 | 中篇小說 | 1930 | 北新 |
《異邦與故國》 | 日記 | 1930 | 現代 |
《鄉情集》 | 詩集 | 1930 | 北新 |
《光慈遺集》 | 詩,小說合集 | 1932 | 現代 |
《田野的風》(原名《咆哮了的土地》) | 長篇小說 | 1932 | 湖風 |
《夜話》 | 短篇小說集 | 1936 | 生活 |
《蔣光慈選集》 | 小說集 | 1951 | 開明 |
《蔣光慈詩文選集》 | 1955 | 人文 | |
《蔣光赤選集》 | 1960 | 人文 | |
《蔣光慈文集》(1—3卷) | 1982—1985 | 上海文藝 | |
《俄羅斯文學》 | 文學評論集,改編 | 1927 | 創造社 |
《失業以後》 | 短篇小說集,編選 | 1930 | 北新 |
《現代中國作家選集》 | 編選 | 1930 | 上海光華書局 |
《兩種不同的人類》 | 短篇小說集,編選 | 1930 | 北新 |
《新文藝詩選》 | 編選 | 1933 | 上海南強書店 |
《愛的分野》(蘇聯羅曼諾夫著,與陳情合譯) | 小說 | 1929 | 亞東 |
譯《一周間》(蘇聯里別津斯基著) | 長篇小說 | 1930 | 北新 |
蔣光慈
1920年,經陳獨秀介紹,至上海參加社會青年團。
192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9年11月因病赴日療養期間,主持成立太陽社東京支部,在堅持文學創作的同時,寫了不少文學論文。回國后與魯迅、柔石、馮雪峰等人組成中國左翼聯盟籌備小組。
1930年3月,“左聯”成立時被選為候補常務委員。11月,長篇小說《咆哮了的土地》完稿,作品反映了1927年大革命前後農村中尖銳的階級鬥爭,是作者最成熟的一部作品。不久,因對當時黨內立三路線的“左”傾冒險主義不滿,自動要求退黨。
1957年2月,安徽省民政部門追認他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