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戲
漢戲
《漢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漢戲》起源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古漢族長江中下游地區一種以敲擊樂為背景音樂,集合宗教學、心理學、物理學、聲學、飄懸術元素為一體的半動態人物“童男童女”表現的形式。中國古代《漢戲》常被宗教人士國師求雨所用,或帝王皇室祭天祈福之用,現代多用於民間除夕、廟會燈會、佛教道教節日、旅遊節、國慶節娛樂巡遊之用。
圖片來源九江縣望夫山漢戲藝術團
江西素有“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的地理位置。其先民們自遠古時候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土地上。進入文明社會後,在幾千年的變遷中,經過王朝更替,民族大融合,形成了勤勞、勇敢、智慧、善良的淳樸民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封建時代,江西曾是為天下甲的富饒之地美譽,以“漢歌、漢戲”而聞名,為中華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古代《漢戲》多以盤古開天地、伏羲女媧、后羿射日、西方三聖,東海龍王、南海觀世音,三清四御、八仙過海、神話為漢戲題材。多以祈求神力附童體,保佑一方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常用作明間除夕、佛教道教重大節日、祭天、求雨、廟會祈福之用。數千年來《漢歌》《漢戲》流傳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漢戲的中心區域彙集在長江中下游望夫山一帶(現九江縣港口鎮大龍堡)。
康熙二十年江西巡撫李士禎出任廣東巡撫,將漢戲文化傳入廣東,迄今廣東少數地區還傳承著漢戲的民間古風使得漢戲文化藝術在廣東地區乃至香港地區大放光彩。隨著歲月變遷文化的發展,《漢戲》的題材已經多達數百個故事版本,漢戲的別名也多種多樣。
1966年,正當國民經濟的調整基本完成,國家開始執行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時候,由林彪集團、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林立果,和四人幫集團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所結成的幫派。策劃的一場長達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中國科學、宗教、文化、藝術的大劫難。《漢戲》、《漢歌》也難逃此劫,《漢戲》、《漢歌》瀕臨失傳。
隨著中華瀕危奇技表演藝術團對漢戲的搶救發掘,《漢戲》自亮相以來,以強大的巡遊陣容,精妙的《漢戲》結構,深厚的文化底蘊,神奇的幻象藝術效果,堪稱華夏一絕!劇中人物個個極具感染力,給世人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力,融入諸多的神話色彩和童話色彩,《漢戲》一經推出技驚四座,曠世罕見!空前震撼!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純樸的原生態劇種,是中國民間劇種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