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孺子歌的結果 展開

孺子歌

先秦時期創作的歌謠

孺子歌這是春秋戰國時代流傳在漢水以北的一首民歌。《孟子·離婁》中說孔丘曾聽到有小孩子唱這首歌,而據《論語》和《史記·楚世家》,孔丘曾到過楚國北部的葉縣等地。《楚辭·漁父》寫屈原聽過漁父唱這首歌,因屈原曾被放漢北。

作品原文


孺子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註釋譯文


【註釋】
①滄浪(láng狼):水名,即《水經注》所記溳水,春秋時又名清發水。或謂指水清澈的樣子。
②濯(zhúò濁):洗。纓:結冠的帶子,繫於冠的兩側,著冠后挽結於頷下。
【譯文】
滄浪江的水清澈喲,
可以洗我的冠纓。
滄浪江的水渾濁喲,
可以洗我的腳。

作品鑒賞


就詩的蘊含而言,首先,因為江河之水同洗浴聯繫起來是在天氣和暖之時,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所以這首詩從意象上來說是美的,從情調上來說是輕鬆的。其次,作為產生在楚國的民歌,似乎同屈原作品中表現出的喜好修潔的思想也不無關係。洗浴和修身,這是至今常被人們聯繫起來的一對比喻。再次,它表現了一種貼近自然、適應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可以說,它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最基本的思想。
這首歌說:人根據水的清濁來決定自己的態度和行動,清的時候洗冠纓,濁的時候洗腳。就生活實際而言,水濁自然不便洗冠纓,但清水洗腳,也應更好,腳雖賤,不至於沒有在清水中洗一下的資格。所以,這首歌乃是表現著一種人生的哲理。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繫的,這首詩中提到“水”,提到“我”,提到水的“清濁”變化,它正是揭示了某種關係。由於其語言的質樸和含蓄,人們可以從不同方面來理解。這裡首先讓人想到的是人同社會、同周圍環境的關係問題。《楚辭·漁父》中寫屈原在“眾人皆醉”的情況下“獨醒”,“眾人皆濁”的情況下“獨清”,因而遭到放逐。漁父是一個隱者,對事物抱著無可無不可的態度,所謂“不凝滯於物而與世推移”。所以他勸屈原隨波逐流,屈原不聽,他便唱著這首歌鼓枻而去。漁父是將世事喻為“水”,水之清濁人不能制,但人可以根據水的清濁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這,是水所無可奈何的。如果從人同自然的關係上說,掌握規律,為我所用,這是對的。但漁父是以此來表現他無是非、無原則、明哲保身的生活態度,這就有問題了,當然也就同屈原那種堅持真理、九死未悔的精神格格不入。
如果以水喻一個人的品性,以人對清濁有差的水所採取的不同態度喻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價。則這首歌的啟迪意義又不相同:只有你“清”,人們才拿來“濯纓”;如果你“濁”,人們就只拿你來“濯足”。故孔子游楚聽到孺子歌這首歌,便對他的學生說:“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作為人生的經驗來說,孔子的解釋更具積極意義。
一首詩能夠對具有不同閱歷、處於不同環境、面臨不同問題的人都有啟迪,應當是可以不朽的。《孺子歌》正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