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偉倫
尹偉倫
尹偉倫,男,漢族,1945年9月18日出生於天津市,原籍河北省,生物學、森林培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楊樹委員會主席,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
1968年,尹偉倫本科畢業於北京林業大學;1968年—1978年,在內蒙古甘河林場擔任車間主任;1981年,獲得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1981年—1987年,在北京林業大學生理教研室擔任副主任;1985年—1986年,到英國威爾士大學生物學專業學習;1987年—1993年,在北京林業大學生理教研室擔任副主任;1993年,擔任北京林業大學林業資源學院副院長;1993年—2000年,擔任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1994年,到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樹木生理學專業學習;2000年—2004年,擔任北京林業大學常務副校長;2004年—2010年,擔任北京林業大學校長;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7年,擔任內蒙古農業大學沙漠治理學院院長。
尹徠偉倫長期在森林培育和生物學學科交叉領域開展科研教學工作。
1945年9月18日,尹偉倫出生於天津市。
1978年9月—1981年7月,在北京林業大學樹木生理學專業學習,畢業后獲碩士學位。
1981年6月—1987年10月,在北京林業大學生理教研室擔任副主任。
1985年11月—1986年11月,到英國威爾士大學生物學專業學習。
1987年11月—1993年3月,在北京林業大學生理教研室擔任副主任。
1993年4月—1993年11月,擔任北京林業大學林業資源學院副院長。
1993年12月—2000年1月,擔任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
1994年5月—1994年10月,到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樹木生理學專業學習。
2000年1月—2004年7月,擔任北京林業大學常務副校長。
2004年7月—2010年8月,擔任北京林業大學校長。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學部)。
2017年9月,擔任內蒙古農業大學沙漠治理學院院長。
科研綜述
尹偉倫著力解決生產中急需破解的難題,從基礎研究入手,用生物學和林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優勢,研發創新理論和技術。針對植物死活判斷的難題難題,發明植物活力測定儀,首創鑒別苗木和根系死活新技術,為保障造林苗木成活把關;針對缺乏抗逆、速生良種,林地生產力和生態效益低下的難題,創建林木抗旱、抗鹽能力定量評價技術,找到抗逆極限值,為乾旱地區植被恢復篩選抗逆良種;建立評價苗木質量的生理指標體系,從生命活力本質篩選壯苗;建立光合性能預測生長潛力技術;攻克林木速生良種難開花、結實少、不能豐產良種的世界難題,人工促進速生優株早花、豐產,極大縮短育種周期;開闢了按植物生命需水信號調控的精準節水灌溉的新理論與技術;研發了苗木、草坪生長化學調控技術,提出地上枝葉與地下根系雙向調控誘導的原理理論技術,實現了深根壯苗,提升生長潛力。
尹偉倫主持“農林業對大氣PM2.5污染的影響及調控策略”“農林業土壤污染的戰略對策”等戰略研究,為中國提供了戰略諮詢。
尹偉倫帶領團隊利用現代高通量測序、基因編輯、遺傳轉化、生理生化等先進技術手段,深入解析典型抗逆樹木逆境適應性形成的複雜性狀調控機理,分離鑒定調控的關鍵因子,推動樹木種質抗逆性遺傳改良,為中國乾旱、鹽鹼等困難立地造林、森林生態恢復和重建、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奠定基礎。
主要論著
據2020年4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尹偉倫發表論文200餘篇,有著作10部。
出版日期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
2005年10月 | 《木材浮壓乾燥的基本特性》 | 尹偉倫 |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
2005年04月 | 《中國楊樹栽培與利用研究(平裝)》 | 尹偉倫 | 中國林業出版社 |
科研獲獎
據2020年4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尹偉倫獲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共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餘項。
獲獎年份 | 獲獎項目名稱 | 獎項名稱 |
---|---|---|
2014年 | 沙棘等灌木林衰退機理、抗逆育種及蟲害防治的理論與技術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2008年 | 名優花卉矮化分子、生理、細胞學調控機制與微型化生產技術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04年 | 種子園促進開花結實機理、技術與應用 |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03年 | 主要針葉樹種種子園人工促進開花結實機理、技術與應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02年 | 三北地區防護林植物材料抗逆性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02年 | — | 梁希林業科學技術一等獎 |
2001年 | 三北植物抗逆性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 |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1994年 | 防護林楊樹天牛災害持續控制技術 | 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
1992年 | 楊樹豐產栽培生理研究 | 林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北京林業大學校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農學部主任;
尹偉倫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林學會副理事長、法人;
中國楊樹委員會主席;
國際楊樹委員會執委;
中國植物委員會常務理事等;
濰坊科技學院名譽校長、特聘教授。
《四川林業科技》名譽主編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正是地球上的物種多樣性、生物遺傳多樣性、自然生態系統多樣性、自然景觀多樣性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界,我們人類才有了充裕的物質條件和穩定的生存環境。
在學術會議上發言
尹偉倫說,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不僅要有喬、灌、草等植物群落,還要有完整的食物網。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恢復能力強,不僅可以持續提供實物產品,而且發揮著巨大的生態服務功能。
尹偉倫說,在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結構完整、食物網健全的情況下,一般不易發生嚴重的病蟲鼠害。中國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等地區,由於鼠類的天敵被過度捕獵、害蟲的天敵數量減少、植物群落結構簡單,導致森林病蟲鼠害危害嚴重。大型食肉動物數量減少會導致食物鏈斷裂、生態平衡被打破,使一些食草動物泛濫。大面積毀林開荒、大強度整地造林、不科學營林撫育,會導致土壤種子庫破壞、鄉土植物喪失、人工林中鄉土植物缺失。
尹偉倫說,中國栽培的速生樹種中,有大量利用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基礎人工培育出的造林樹種,還有不少樹種為短周期人工林培育提供了優良的植物材料。如對舞毒蛾有毒殺作用的楊樹轉化再生植株,抗乾旱植物有小葉錦雞、沙打旺、梭梭等。
尹偉倫說,健康苗木的培育、造林成活率的提高,離不開植物根際微生物的作用。以往苗圃地的消毒工序,造成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消失,很多撂荒地也缺少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土壤生物群落。實踐證明,北方林區大面積營造的落葉松純林普遍存在早落病、枯梢病,華北地區廣泛種植的油松林存在嚴重的松毛蟲害。尹偉倫說,人工林的物種多樣性和群落多樣性可以保證人工林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性。樹種混交造林不僅可以相互促進生長,而且可以預防病蟲害。
價值:徠
尚未真正被人類認識
尹偉倫說,人們對生物多樣性並不陌生,但尚未真正認識其無比重要的價值。生物多樣性不僅具有直接和間接的使用價值,還具有選擇價值、遺產價值和存在價值;不僅具有實物產品價值,還是巨大的無形資產。今天,沒有人敢確定還未被利用的物種將來所具有的利用價值。栽培植物的野生親緣種,究竟能提供多少對農林業發展有用的遺傳材料,也很難確定。一個物種的存在價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會帶來多大的損失,人們也難以準確評估。
關註:
期待金融工商界參與
尹偉倫認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應只是引起科學家和專業人士的注意,更應該引起金融界和工商界人士的關注。應採取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發行生物多樣性彩票等多種措施籌集資金,用於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生物多樣性所具有的各種價值、生態功能,以及形成的自然景觀,就是自然資本。應該把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和間接使用價值列入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統計系統中去加以嚴格管理,防止自然資本貶值和國有自然資產流失。
保護:
建保護區是最佳途徑
中國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分佈有高等植物3萬多種,脊椎動物6300餘種,無脊椎動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細菌、放線菌等種類更為繁多。尹偉倫說,大部分生物種類尚未被人們所認識,對生物多樣性展開大規模、深入持久的調查,弄清野生動植物的種類、數量、分佈、瀕危狀況,是當前十分緊迫的任務。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許多物種被過度開發,棲息地萎縮並且片段化,普陀鵝耳櫪僅存1株,華蓋木僅存5株,野生東北虎也僅剩幾隻。130多年保護區建設實踐證明,保護區是永久性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最佳途徑。
親授學生
培養人才是一個關係到國家前途命運的大問題。他認為,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幫助被教育者樹立為國家、為民族有所作為的遠大理想。沒有遠大理想,不想有所作為,何談創新?要使學生樹立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抱負。有志氣、有志向,有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遠大抱負,是至關重要的。這就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啟蒙。這個觀念應該成為創新教育的切入點。其次,創新是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要引導學生不怕艱辛,戰勝困難,在奮鬥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來,而不能一蹴而蹴、淺嘗輒止。再次,創新也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沒有日積月累,就不可能品嘗到創新的快樂。
具體到創新能力的培養,他強調抓好創新思維的培養和教育。要盡量啟發學生,讓學生知道前人在創新中是如何思維的。不但要告訴學生,前輩們發現了什麼、發明了什麼,還要告訴他們前輩們發現、發明這些新東西時的思維方式。不要只告訴學生愛迪生髮明了什麼,還要向學生解讀他是如何發明的。只談一些結果性的東西,忽視了創新思維、理念的推介,就很難培養出真正的創新人才來。在教學中,他除了傳授知識,在講一些經典的內容時,都盡量向學生介紹有關的思維方法和實驗設計方法。
他倡導要幫助學生站在巨人的肩上,運用新的思維,創造新的事業。他說,要多開設一些對學生思維訓練有幫助的課程,不斷建設新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新的思維方法、方式。尹偉倫認為,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較好、較快地接觸創新工作的機會。引導學生儘早參加科研活動,以培養創新能力。他常說,大學教育要給學生足夠的自我發展的學術空間。課上如此,課下更是如此。他特別重視第二課堂的作用,將其納入正常的教學計劃,使其成為第一課堂的補充、延伸和完善,讓學生在個性發展中調整自己的方向。
認真發言
當年,他考入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林業專業並不是他的第一志願。但既然學了,就要努力學好。在綠色的校園裡,到處都有他學習的榜樣。老一代的林業大師汪振儒、范濟洲,年輕些的林學家沈國舫、王沙生、高榮孚,都給過他許多教誨和幫助。從他們身上,他學到了許多東西。他明白,在林業這個相對落後一些的專業領域裡,在較為困難的工作環境中,需要付出得更多,需要更加地努力。
學習是他永遠的追求。尹偉倫大學生畢業后,正逢十年動亂。他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失去了深造的機會。在學而無用的社會環境下,無論工作多麼繁忙,他都沒有放鬆自己的學習。遠離了所學的森林生物學專業,走進了基層林業局的機械修理廠,開始整天和扳子、鉗子打交道。但憑藉著紮實的基礎和鍥而不捨的精神,在恢復招生之後,他以優秀成績考取了母校的森林生物學碩士研究生。是勤奮,給他插上了奮飛的翅膀。
在事業的天空中飛得久了,他形成了自己的苦樂觀:奮鬥的過程,會把苦轉化為樂。他體會出了一個道理: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是學術上有所發展的基本功。特別是從事林業科學研究更如此。林木的生長周期長,一棵樹長起來,需要好多年,林業的科研更不容易出成果。他不急功近利,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無論是在多麼困難的時期,甚至拉家帶口、30多歲還在讀碩士時,他還是不急不躁,一點一點地為明天積累,為未來奠基。
選准目標;持之以恆;耐得住寂寞。這就是他實現人生目標的奮鬥哲學的精髓。
2016年4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說,“農業前沿生物技術是21世紀發展最快、應用最廣、潛力最大的戰略高技術之一。”尹偉倫說,它是推動新一輪農業產業革命的決定性力量。
2016年5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說:“20年來,我國轉基因技術發展,特別是重大專項的實施逐漸使我國與國際縮短了差距,但遠遠沒有對農業產業發揮真正的作用,這其中有科技、社會認識、國家政策、國際輿論等多方面的原因。”
尹偉倫擅長在林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乃至將自己機械學技術融入科研與教學儀器創新,以突破難點獲得創新成果,和啟迪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北京教委評)
尹偉倫這輩子,就做了兩件事,一件是育林,一件是育人。育林的尹偉倫成為著名林學家、生物學家,而育人的尹偉倫,年過古稀,仍然堅守講台。(《北京日報》評)
尹偉倫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享譽海內外,為中國林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濰坊科技學院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