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寬

河南省鄭州市豫劇團原團長

王寬,男,漢族,1942年8月出生於河南淮陽縣鄭集鄉,中共黨員,豫劇生角,國家一級演員。曾任河南省鄭州市豫劇團團長。

2016年2月14日晚,王寬當選《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2017年11月,榮獲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人物經歷


他1956年加入西藏豫劇團,1982年調入鄭州市豫劇團,1983年擔任鄭州市豫劇團團長。后擔任河南鄭州豫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
1998年,王寬夫婦回淮陽縣探親,遇到了11歲的汪海波。其父早逝,生病的母親懇求王寬夫婦將汪海波帶走。之後,夫婦倆又收養了父親離世、母親改嫁的袁前良,父母雙亡的汪文勝、汪文娜、汪儀欣三兄妹等6名孤兒。
王寬有一個特殊的家庭。6個來自淮陽農村的孤兒管王寬和他老伴兒王淑榮叫爺爺和奶奶,王寬自己還有一個身患漸凍症的外孫。17年,收養6名孤兒;為養家糊口,他茶樓賣藝16年。
為了生計,王寬夫婦於2000年3月走進了戲曲茶樓,以“賣唱”的收入來貼補家用。17年櫛風沐雨,5個孤兒都已長大成人,有了穩定的工作,最小的老六今年也已經大學畢業。在王寬夫婦的帶領下,學習了樂器的孩子經常上街義演,據統計,10餘年來,靠“賣唱”養育孤兒的王寬夫婦通過各種形式向各類慈善事業捐款超過百萬元。

人物事迹


王寬[河南省鄭州市豫劇團原團長]
王寬[河南省鄭州市豫劇團原團長]
君子抱義,大愛至慈。王寬和妻子以微薄的退休工資,先後收養5個孤兒。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生活和學習,他以病弱之軀,放下“名角”身份,到茶樓“獻唱”7年,努力掙錢把孩子們撫養成人。幾十年藝術生涯中,王寬和妻子王淑榮捧回100多個獎項,被譽為“中原老戲骨”。1999年1月,夫妻倆回淮陽老家時遇到8歲的袁錢糧。袁錢糧父親早逝、母親遠嫁,和爺爺奶奶靠救濟度日。從此,他們就開始資助這個苦孩子。後來他們又相繼資助了4個孩子。
剛開始,王寬夫婦都是按時給孩子們寄去生活費,經常買生活用品去看望他們,每逢假期則把他們接到鄭州居住。2002年,由於孩子們相依為命的親人相繼去世,夫婦倆決定把孩子們接到鄭州一起生活。雖然,那時他們身邊還有患病的外孫需要照顧,但還是義無反顧地把5個孩子先後接到家裡,組成一個特殊的大家庭。
三居室的房子住8口人,空間狹窄。6個孩子都在長身體,開銷猛增。夫婦倆每月不到3000元的退休金顯得捉襟見肘。為讓孩子們更好地生活和學習,王寬決定放下藝術家的身段,到茶樓去“獻唱”掙錢。一開始,老伴堅決反對:“你是河南豫劇界的名人,怎能出去賣唱!再說,你患有冠心病和關節炎,你的身體也吃不消呀!”後來家裡開銷的“窟窿”越來越大,王淑榮無奈答應丈夫,甚至陪同王寬一同去茶樓唱戲。為了孩子們,老藝術家王寬願意“舍名”,也願意“捨命”,甘願到茶樓獻唱,隨叫隨到,有時甚至熬通宵,六七個茶樓來回跑。如今,幾個孩子先後學成參加工作。孩子們說:“爺爺好事做了一輩子,我們要像爺爺一樣,把助人為樂的精神傳承下去。”
除了撫養幾個孩子,王寬夫婦還在家鄉開辦藝校,教留守兒童一技之長。為災區募捐、各類義演、愛心助學等活動中,也總有他們的身影。十幾年來,他們累計為慈善事業投入150餘萬元。

人物評價


王寬雖然是豫劇生行演員,但他的戲路很寬,老生、小生或丑角都拿得起來。“王寬戲路寬,是一個難不倒的演員。”( )。京劇表演藝術家李萬春評價其“功底紮實,唱做俱佳,表演身段有周信芳之風範”。
君子抱仁義: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間悲歡,再當爺娘,學的是前代聖賢。為救孤你古稀高齡去賣唱,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蒼涼開腔,台下,你給人間作了榜樣。(感動中國頒獎)

參演作品

參演電影

獲得榮譽

全國道德模範 提名1

2017第六屆 ·提名獎 提名

感動中國人物 獲獎1

2016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感動中國人物 獲獎

《感動中國》 提名1

2016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