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九華山
中國自然景區
衢州九華山梧桐峰海拔1091米,山洞盈長梧桐樹,山峰險峻鑽天,飛瀑如練,舊時紅英寺、梧桐寺、三王殿等寺現藏於山麓,晨鐘幕鼓,聲傳雲外,引來萬壑共鳴。衢州九華山中多梧桐樹,梧桐樹屬落葉喬木,葉子掌狀分裂,葉柄長,花單性,黃綠色,木材白色,質輕而堅韌,可製造樂器和各種器具,種子可以吃,也可榨油,寺和山以“梧桐”命名,仍為衢州九華山特色。梧桐峰區域山水秀麗,佛、道、儒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具有很高的旅遊開發價值。梧桐峰上有梧桐祖殿。衢州九華山擁有3000個台階。
社會從農耕時代向現代工業文明發展,衢州民間用梧桐祖殿作為載體,將祭祀木神(春神)的場所和儀式,以天文節氣為計時方法保存下來,至今生生不息,這是衢州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隨著城市化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將越顯珍貴。立春為梧桐祖殿祀春神句芒的廟會。民間俗稱“年大不如春大”,所以迎春廟會舉行得極為隆重,迎春廟會習俗有迎春、探春、插春、迎春牛等。迎春儀式:在立春時刻前,主殿開門迎春,殿前置桌,桌披寫有“迎春接福”字樣的紅紙(錦),桌子中間放一飯甑,盛得尖端,甑後置一杯清茶左右放置香爐、燭台、青菜、梅花、松柏、竹枝,象徵潔凈、長青和富貴。立春時刻,鳴放鞭炮(三眼銃),梵香行祭祀迎春。舊時衢州有立春踏春之習俗。市民趕到廟源梧桐祖殿,祭祀春神,感受春光,渭之“探春”;採集冬青樹枝、松柏及野菜,謂之“采春”;將採集的松枝翠竹各種樹枝插在門上,謂之“插春”;早餐和午餐必須吃青菜,謂之“嘗春”;將柳條、竹枝編成環狀帶給小孩頭上,以為能保四季清健,謂之“帶春”。廟會儀式中還有迎春牛之俗。取竹篾紮成牛形,糊以彩紙,腳下裝小輪。渭之,“春牛”人們給春牛披紅掛綠,一乞丐扮成牧牛太歲,迎春祭牛,牽春牛遊行。執旗、敲鑼打鼓,熱鬧尋常。
齊天山又名九華山,是浙西著名的佛教聖地。位於柯城區九華鄉境內,屬千里崗山脈的一個支脈。因與安徽九華山形狀與規模相近,故有“小九華”之稱,也為衢州歷史較久的避暑勝地。地屬今開發的齊天山風景名勝區,金衢盆地西北部,全區面積六十多平方公里。
衢州九華山梧桐祖殿,是供奉梧桐神的一種特有寺廟與祀壇結合的公共活動場所。整座建築分主殿、東本殿和西本殿,前殿還有一座近百平方米的大戲台,主殿為前後衍梁結構,面積達五百多平方米,現存大殿屬清早期建築,主樑上繪有本神駕馭的兩條飛龍。梧桐祖殿中,供奉的是中周的木神(春神)句(讀gōu)芒。句芒原是天帝少昊的獨生子伏羲的屬神,他人臉,鳥身白衣,駕兩條飛龍,手裡拿著一個圓規,管理春天萬物的生長。春秋時,秦穆公有德行,天帝派句芒給他添了十九年的壽命。梧桐祖殿作為供奉木神(春神)的專門寺廟,在浙西及至全國仍屬罕見。夕殿供奉木神句芒,西殿供奉觀音,這一獨特的供奉形式,可充分體現衢州古代民俗。愛護樹木保護自然環境的傳統美德也為梧桐峰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底蘊。
衢州九華山
梓綬山海拔380米,屬九華齊天山九峰中海拔最低的一座。與其它六座千米以上海拔山峰比起來,梓綬山是最小的一位弟弟了。明代以前此峰稱“紫荊(金)峰”。民間俗稱此山為“半山”。這主要是梓綬山位於衢州舊城關登九華“靈鷲寺”路程正走完一半之緣故。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梓綬山這座林蓊蔚的小山留傳有許多優美的傳說,山中建有“龍源寺”、“中華庵”、“魯阜山神殿”以及山前的“魯班殿”等寺院而成為聞名的九華山下寺院群。舊時屬九華山寺產。
梓綬山上植被保護得特別好,幾百年的大樹,成片生長的樹林(黃蓮木)。翠葉如玉,密筱懸松,一派勝景風光。梓綬山位於九華山谷口,九華源和廟源在梓綬山腳匯成九華溪。廟源東岸為花岩山(505),九華源西北岸為大蔭山。兩山環圍其東、南、西三面。梓綬山能保護得如此好的植被,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
梓綬山古紫荊(金)山,傳說西漢時,有田姓兄弟三人住在此山,三人商議分家各立門戶,家中所有財產都平分完了。只乘屋前一棵紫荊樹花繁葉茂無法分。兄弟三人決定把樹剖成三片。第二天他們準備伐木,見樹已枯死,像火燒過一樣。哥哥大吃一驚,跟兄弟說,樹木無情也恨分離,我們還不如樹木。三兄弟悲泣,不再伐樹。紫荊樹又長出新葉、繁茂起來。山遂名紫荊山。梓綬山地貌俗稱:“雙龍抱珠”。九華源和廟源兩源碧水婉如兩條青龍環抱其間。梓綬山狀如兩個圓珠,滿山翠綠濃蔭組成一棵綠色龍珠,在風水地貌上被稱為“雙龍抱珠”。古人極為看重福地風水。元、民間在半山還建有“龍源寺”。寺建在“衢州城關”與“靈鷲寺”一半路程位置上。所以又稱“半山寺”。元代張可久留有游龍源寺題詞。龍源寺和梓綬山均為九華齊天山名勝之一。
天台峰又稱仙台山,海拔879米,位於大猴峰東。天台峰以“天台曉日”景觀名勝區最為著名。若遊子在此過夜,可觀賞到壯麗的金衢日出景觀。
天台峰與大猴峰毗鄰,山青林茂,歷史文化古迹遺存豐厚。
著名的“蓑衣廟”是供奉蓑衣真人何立的廟觀。蓑衣真人何立在天台峰采天地之精氣,峰巒之神韻,留有神奇的神話傳說,此為衢州市一大特色民俗。清康熙十三年(1674),遭耿精忠兵焚,現僅存遺址。
天台峰是神仙故里。天台峰圍棋仙道流傳已有4300多年。赤松子與赤須子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兩個仙人,傳說就發生在這裡。赤松子原來是個放羊娃,一次在天台峰放羊,遇見一位道人,他跟道人來到石室山,修鍊四十多年,老想回家。赤須子四處尋找,后遇見道人,告訴他赤松子的去處。兄弟倆在天台山相見悲喜交加。赤須子問赤松子所放羊何在。赤松子告訴他羊在治岑,赤須子去看,不見羊,僅見滿山白石頭。赤松子指著白石叫“羊起”頓時漫山遍野的白羊,有幾萬頭。赤須子才知道弟弟已經成仙,於是留在天台峰學仙道,兄弟倆一起吃松脂、茯苓。五百年後得道成仙,弟取名赤松子,哥取名赤須子。兄弟倆在石室山弈棋,晉朝樵夫王質來到石室山伐木,看見倆兄弟下棋,他就放下斧頭在那裡觀棋。有一個兄弟給他一顆像棗核一樣的東西,讓他含在嘴裡,他也不再覺得饑渴。一局棋畢,兄弟倆催他回家,王質應聲起來,看到斧柄已經爛盡。為人間留下樵夫觀棋爛柯的佳傳。此後人們對石室山又稱爛柯山。
梧桐祖殿後的山巒就是梧桐峰。梧桐峰海拔1091米,山間盈長梧桐樹,山峰險峻鑽天,飛瀑如練,舊時紅英寺、梧桐寺、三王殿等寺現藏於山麓,晨鐘暮鼓,聲傳雲外,引來萬壑共鳴。山中多種梧桐樹,寺和山以“梧桐”命名,仍為衢州九華山特色。梧桐峰區域山水秀麗,佛、道、儒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具有很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梧桐峰上的梧桐祖殿,是供奉梧桐神的一種特有寺廟與祀壇結合的公共活動場所。整座建築分主殿、東本殿和西本殿,前殿還有一座近百平方米的大戲台,主殿為前後衍梁結構,面積達五百多平方米,現存大殿屬清早期建築,主樑上繪有本神駕馭的兩條飛龍。
梧桐祖殿中,供奉的是中周的木神(春神)句(讀gōu)芒。句芒原是天帝少昊的兒子伏羲的屬神。他,人臉、鳥身、穿白衣、駕兩條飛龍,手裡拿著一個圓規,管理春天萬物的生長。春秋時,秦穆公有德行,天帝句芒給他添了十九年的壽命。
梧桐祖殿作為供奉木神(春神)的專門寺廟,在浙西及至全國仍屬罕見。衢州民間將祭祀木神(春神)的場所和儀式,以天文節氣為計時方法保存下來,這是衢州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立春為梧桐祖殿祀春神句芒的廟會。迎春廟會舉行得極為隆重,敲鑼打鼓,熱鬧尋常。
立春為梧桐祖殿祭春神句芒的廟會,民間俗稱“年大不如春大”,所以迎春廟會舉行的極為隆重,迎春廟會習俗有迎春、探春、插春、迎春牛等。
迎春儀式:在交春時刻前,主殿開門迎春,殿前置桌,桌披寫有“迎春接福”字樣的紅紙(錦),桌子中間放一飯甑,盛得尖滿,甑後置一杯清茶,左右放置香爐,燭台,青菜,梅花,松柏,竹枝,象徵潔凈、長青和富足。交春時刻,鳴放鞭炮(三眼統)梵香行祭禮迎春。
舊時衢州有立春踏春之習俗,市民趕到廟源梧桐祖殿,祭拜春神,感受春光,謂之“探春”。採集冬青樹枝、松柏及野菜,謂之“采春”。將採集的松枝、翠竹、各種樹枝插在門上,謂之“插春”。早餐和午餐必須吃青菜,謂之“嘗青”。將柳枝、竹枝編成環狀帶在小孩頭上,以為能保四季清健,謂之“帶春”。
廟會儀式中還有迎春牛之俗。取竹篾紮成牛形,糊以彩紙,腳下裝小輪,謂之“春牛”,人們給春牛披紅掛綠,一乞丐扮成牧牛太歲,迎春祭畢,牽著牛遊行。執旗者敲鑼打鼓,熱鬧尋常。
梧桐祖殿作為供奉木神(春神)的專門寺廟,在浙西乃至全國仍屬罕見。他主殿供奉木神句芒,西殿供奉觀音,這一獨特的供奉格式,可充分體現衢州古代民俗愛護林木、保護自然環境的傳統美德,也為梧桐峰留下豐富的文化底蘊。社會從農耕時代向現代工業文明發展。衢州民間用梧桐祖殿作為載體,將祭祀木神(春神)的場所和儀式,以天文節氣為計時方法保存下來,至今生生不息,這是衢州的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隨著城市化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將越顯珍貴。
深山藏古寺。這座綠蔭叢中的佛教禪寺就是齊天山中最著名的千年古剎“靈鷲寺”。作為佛教勝地,素有“浙西的佛教聖地”之譽。守時慧通大師雲遊靈鷲寺,行至山麓,聞古剎鐘聲,半空而落,遠遠凝望,虛無縹緲。大師欣然感嘆曰:“此聖山也。”靈鷲寺座東朝西,依次是“門神殿”、“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王殿”、“觀音堂”等建築。
靈鷲寺前有一小崗,向西眺望,千里崗逶迤雲水之間,是著名景觀“橫嶺拖雲”的最佳觀賞點。“夜寺鐘聲”明清時九華名勝之一。舊時九華靈鷲寺有一古鐘,每至三更時,寺廟僧侶敲鐘鳴號,鐘聲洪亮如雷。鐘聲可傳三十里之遠。大猴峰靈鷲寺夜色寧靜之時,三更聞古剎鐘聲,猶如半空而落,遠遠凝望,虛無縹緲,這就是“夜寺鐘聲”景觀。
靈鷲寺廟會是舊時浙西南地區香火最盛的廟會,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也即中國的情人節)是地藏王誕辰廟會正日,這是成為朝拜地藏王菩薩的聖地,廟會時“衢州府”、“嚴州府”、“徽州府”的香客。沐浴梵香,後背上旌旗黃袋以社壇鄉里,結為朝山香隊從四面八方雲集大猴峰,以靈鷲寺為主,衢州齊天山中各寺院均是香客雲集,熱鬧非常。
齊天山夏季氣溫比金衢盆地低5-10℃。“清涼峰”海拔987米,位於蛟池峰東,山中林木蔥蘢,竹徑幽深,鳥語蟲啾,泉澗相合,有第二莫干山清涼世界之美稱。山中有“內地會避暑山莊”、“真神會避暑山莊”。光緒十六年(1890)英國內地會傳教士李俊德建“基督教內地會避暑山莊”。每當夏令時,傳教士率眷屬避暑山中。
清涼峰脈呈東西走向。其南麓水流向九華溪,形成坐北朝南地勢,獨特的貌型成冬暖夏涼的氣候特徵。夏季平均溫度低於金衢盆地十度,冬季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是避暑度假的風景名勝寶地。歡迎遊客夏天來這裡度夏避暑。
蛟池瀑布位於蛟池峰下的蛟池塢中,這裡危峰峭壁,密筱懸松,上有瀑布傾瀉,噴薄似銀河天上來。清朝陳一葵《蛟池塢瀑布》長詩是描述衢州瀑布最為生動的一首,我唱吟給遊客聽聽:“綠袍神人馳青聰,丹符飛下水晶宮。翻盆一夜七百里,手持列缺鞭群龍。須臾下界雨數足,雄雞振羽扶桑東。蓐收噫氣掃天闕,群龍鼓鬣朝蒼穹。峰危箐密尺寸倦,一條掛在懸崖松。猙獰拗怒飛下去,拿雲噴霧號長風。阿香初試霹靂鼓,秦皇新懸萬石鍾。連山回划石欲裂,滿坑滿谷皆從容。淘汰或憂地軸陷。傾注似與銀河通。千年志魅捧耳鼠,山君懾伏深潛蹤。有時驚飆炊噴薄,水花捲破玉玲瓏。隔簾彷彿見冠鬃,寒光炯炯迷雙眼。嗚呼!山靈顯晦亦有數,茫茫俗眼如塵封。一朝發興自我輩,咄哉老蛟真天工。會當策杖凌絕頂,兩腳踏碎千芙蓉。”在這首詩里提到如下景觀:蛟池瀑布、玉玲瓏、門簾瀑布等景觀,其中蛟池瀑布高約五十餘米,位於兩峰間的蛟池塢懸崖之中,銀瀑噴落聲濤如雪恰似銀河下九天之雄姿。
“門簾瀑”和“玉玲瓏”景觀:“門簾瀑”位於蛟池瀑布上游岩流之中,必須沿溪流逆水上行方能觀其尊容,門簾瀑婉如一幅白布門簾,高約八米,平整的封簾在溪流正中,惟妙惟肖,可謂是大自然的傑作。“玉玲瓏”在門簾瀑上約五百米處,水流沿金黃色裸露的岩石當中翻滾下來,婉如玉帶串的玲瓏翻動,自成一景。靈鷲寺中的僧人將這一景觀雅取其名:玉玲瓏。
宿小九華山九華禪院 七律 胡先驌(字步曾,號懺庵。祖籍江西省新建縣)
池州九華不可攀,攜筇且看衢州山。
著霜林果掛紅紫,趁伴野禽時往還。
到門松頂月初上,息影僧寮更向闌。
平明禮佛受五戒,更仗悲智鐫痴頑。
著名詩人張可久(約1270-1348),字伯遠,號小山,元·慶元路人(今浙江寧波)。曾任路吏轉民務官(掌管文牘)、揚州民務官、桐廬典史、會稽路幕僚、衢州路幕僚、崑山縣幕僚等雜職,足跡遍及浙、蘇、皖、湘、鄂等江南各省,以其特具的觀察力將其所觀察的景色、氣候、人物、故事等等記錄入詩曲中。
張可久衢州之行跡,從《自會稽遷衢州》分析:他原在會稽路任幕僚,泰定元年(1324)應趙抃後裔趙仲禮任衢州路總管之約,出任衢州路總管府幕僚。
蓮華道中
雙調·折桂令
洗黃塵照眼滄浪。古道依依。幕色蒼蒼。遠寺松篁,誰家桃李?舊日柴桑。
紅袖倚低低院牆、白蓮開小小林塘。客過徜徉、題罷新詩、立盡斜陽。
衢州城西北有一座佛教名山,也是地方名勝,曰小九華山、山若蓮花。共有九峰。這應是詩人游訪龍源寺(今存遺址)途中詠作。從衢州古城出大西門渡過衢江西行,舊時步行需二日才能登上小九華山主峰下的靈鷲寺。龍源寺位於老城關到靈鷲寺的半程中,故俗名半山寺。洗黃塵照眼滄浪”寓意詩人這次遊覽蓮華勝境的悅愉心情,離開官場應酬,來到這大自然中,洗盡我這雙充滿官場黃塵的醉眼。“滄浪”本指漢水、詩人在這裡借指濲水。“古道依依、暮色蒼蒼”一是指景,二是借題發揮,人生道路依依,人已進入暮年。“遠寺松篁”深山藏古寺,在遠山的松樹竹林間,隱隱深藏著名山古寺。“誰家桃李,舊日柴桑。”鄉村郊景描述。又表示出夏季桃李成熟之季。此處與下一曲《游龍源寺》中“一曲新蟬”都點出初夏季節。
小令的下半曲極為生動輕鬆,“紅袖倚低低院牆,白蓮開小小林塘”。一副充滿鄉間生活氣息的風景畫,使詩人流連忘返,忘掉這次出遊的目的,忘掉了往日的煩雜。徜徉其中,詩意勃發,一曲小令隨口唱吟,在這裡使人忘掉時間。
詩人在這首小令中,巧妙的將色彩運用入曲中“紅袖”“白蓮“黃塵”,使小曲更加生動活躍。
游龍源寺
〔雙調·折桂令〕
問行人何處龍源?古路縈蟠。細水蜿蜒。柳耳垂陰,花心困雨,樹頂摩天。
借居士蒲團坐禪,對幽人松塵談玄。詩者流連,百巧黃鸝,一曲新蟬。
劈頭一個“問”字,點出詩人第一次踏訪這座浙西佛教名山。作者沒有去寫龍源寺廟的歷史和寺廟的壯觀,卻去描述河水蜿蜒的龍源山谷。深邃幽雅、古道悠悠的環境卻感受深山古寺的境界。“借居士蒲團坐禪,對幽人松塵談玄。”這是充滿哲理和遐想的構思。詩人的思維離開了現實的環境,進入佛道的神仙境界。“居士”、“幽人”、“詩人”、“行人”,人物呼之欲出。“坐禪”、“談玄”,佛道術語遠離世間權欲。
“詩者流連,百巧黃鸝,一曲新蟬。”點出了詩人嚮往陶淵明式的隱居生涯的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