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理論

經濟學術語

所謂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就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人們自願交往、彼此合作達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關係成本。它與一般的生產成本(人—自然界關係成本)是對應概念。從本質上說,有人類交往互換活動,就會有交易成本,它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成本簡介


交易成本理論是由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主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論的根本論點在於對企業的本質加以解釋。由於經濟體系中企業的專業分工與市場價格機能之運作,產生了專業分工的現象;但是使用市場的價格機能的成本相對偏高,而形成企業機制,它是人類追求經濟效率所形成的組織體。

成本分類


由於交易成本泛指所有為促成交易發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難進行明確的界定與列舉,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種類的交易成本。總體而言,簡單的分類可將交易成本區分為以下幾項(Williamson, 1975):
搜尋成本:商品信息與交易對象信息的搜集。
信息成本:取得交易對象信息與和交易對象進行信息交換所需的成本。
議價成本:針對契約、價格、品質討價還價的成本。
決策成本:進行相關決策與簽訂契約所需的內部成本。
監督成本:監督交易對象是否依照契約內容進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蹤產品、監督、驗貨等。
違約成本:違約時所需付出的事後成本。
Williamson(1985)進一步將交易成本加以整理區分為事前與事後兩大類。
事前的交易成本:簽約、談判、保障契約等成本。
事後的交易成本:契約不能適應所導致的成本;討價還價的成本─指兩方調整適應不良的談判成本;建構及營運的成本;為解決雙方的糾紛與爭執而必須設置的相關成本;約束成本─為取信於對方所需之成本。
Dahlman(1979)則將交易活動的內容加以類別化處理,認為交易成本包含:搜尋信息的成本、協商與決策成本、契約成本、監督成本、執行成本與轉換成本,說明了交易成本的型態及基本內涵。簡言之,所謂交易成本就是指當交易行為發生時,所隨同產生的信息搜尋、條件談判與交易實施等的各項成本。

成本原因


交易成本發生的原因,來自於人性因素與交易環境因素交互影響下所產生的市場失靈現象,造成交易困難所致(Williamson, 1975)。Williamson 指出了六項交易成本來源:
1.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指交易進行參與的人,因為身心、智能、情緒等限制,在追求效益極大化時所產生的限制約束。
2. 投機主義(Opportunism):指參與交易進行的各方,為尋求自我利益而採取的欺詐手法,同時增加彼此不信任與懷疑,因而導致交易過程監督成本的增加而降低經濟效率。
3. 不確定性與複雜性(Uncertainty and Complexity):由於環境因素中充滿不可預期性和各種變化,交易雙方均將未來的不確定性及複雜性納入契約中,使得交易過程增加不少訂定契約時的議價成本,並使交易困難度上升。
4. 專用性投資(Specific investment):某些交易過程過於專屬性(Proprietary),或因為異質性(Idiosyncratic)信息與資源無法流通,使得交易對象減少及造成市場被少數人把持,使得市場運作失靈。
5. 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ic):因為環境的不確定性和自利行為產生的機會主義,交易雙方往往握有不同程度的信息,使得市場的先佔者(First Mover)擁有較多的有利信息而獲益,並形成少數交易。
6. 氣氛(Atmosphere):指交易雙方若互不信任,且又處於對立立場,無法贏造一個令人滿意的交易關係,將使得交易過程過於重視形式,徒增不必要的交易困難及成本。

成本特性


而上述交易成本的發生原因,進一步追根究底可發現源自於交易本身的三項特徵。這三項特徵形成三個構面影響交易成本的高低。(Williamson, 1985)
交易商品或資產的專屬性(asset specificity)─交易所投資的資產本身不具市場流通性,或者契約一旦終止,投資於資產上的成本難以回收或轉換使用用途,稱之為資產的專屬性。
交易不確定性(uncertainty)指交易過程中各種風險的發生機率。由於人類有限理性的限制使得面對未來的情況時,人們無法完全事先預測,加上交易過程買賣雙方常發生交易信息不對稱的情形,交易雙方繼而透過契約來保障自身的利益。因此,交易不確定性的升高會伴隨著監督成本、議價成本的提升,使交易成本增加。
交易的頻率(frequency of transaction)交易的頻率越高,相對的管理成本與議價成本也升高。交易頻率的升高使得企業會將該交易的經濟活動內部化以節省企業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理論又叫交易費用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