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白楊河的結果 展開

白楊河

疏勒河支流

白楊河,屬疏勒河水系。發源於祁連山西段的吊大阪、七大阪等山嶺,流域面積701km2,源地海波高程4680m,山內荒無人煙,出山後進入灌區,消失於戈壁。河長48.0km,流域呈圓扇形,由石山組成,植被較好。白楊河多年平均流量為1.53m3/s,徑流量0.47億m3。

幹流概況


白楊河上游一段
白楊河上游一段
白楊河主要水源有白楊河和雅兒河兩支。白楊河發源於祁連山吊大坂溝天寶窗子冰川,海拔5052米,有石墩子河、紅石拉排溝、吊大坂溝、西水峽溝等支流匯入。出山後約10公里滲入地下形成潛流,經20餘公里至大泉口以下紅石嘴子處,以泉水出露形成地面河。另一支流雅兒河,發源於海拔4924米的雅兒河腦冰川,有支流小雅兒河匯入。雅兒河總長約28公里,潛流一段后在紅石嘴子以下4公里處二河相交,流經石門子、柳樹嘴子,過天生橋到白楊河村、窯洞地、騸馬城、下溝,在寬台山以下,流人花海乾海子。天生橋以上河床很窄,柳樹嘴子(白楊河水庫)河床平均寬220——260米,河岸高40——80米。天生橋以下3公里即出山河,河床逐漸開闊向戈壁灘過渡,到騸馬城低山丘陵區又形成沖溝河槽。

水文特徵


白楊河水資源以液態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補給為主。共有冰11133條,面積約10.33平方公里,冰儲量0.24立方公里,融水量744萬立方米,冰川融水補給占河流徑流量的15.6%。白楊河在天生橋以上長約50公里,控制流域面積825平方公里。
據天生橋水文站1956年至1961年6年實測資料和白楊河水庫站1966~1967年2年實測資料計算,8年平均流量為1.51秒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4770萬立方米。
、白楊河渠首工程。白楊河在建國前沒有水利工程設施,過去靠原始河床及自然溝道引水灌溉。1957年,在白楊河出山口1公里處相繼建成了工業及農業引水渠首工程,水的利用率提高到51%。1979年,為了進一步提高水的利用率,緩解工農用水矛盾,市水電局勘測設計,國家投資31.2萬元,於1982年由灌區受益單位承擔施工,在工業引水渠首上游,河流出山口處新建鋼筋混凝土底欄柵式引水渠首。在渠首以下80米處設工農業分水閘,工程由滾水壩、進水閘組成。滾水壩長28米,高6米,其中東端為溢流壩,長13米,西端為欄柵壩,長15米。壩內設有引水廊道,與渠道引水洞相接,在乾渠進口處設控制閘,安裝10噸手搖電動兩用啟閉機及平板鋼閘門控制,引水量為3.5立方米/秒。
二)白楊河乾渠,始建於1958年,從玉門石油管理局工業用水隧洞上開口引水,乾渠全長5.7公里,干砌卵石襯砌,使用一年後被前山洪水沖壞停用。1962~1963年重建,國家投資15萬元,用漿砌石襯底,混凝土預製塊襯邊坡3.9公里,漿砌石襯砌1.8公里,后因引水量小,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1970年,市水利局設計,國家投資14.1萬元,直接從白楊河老河床引水,由灌區受益單位承擔施工,於1972年建成乾渠1條,全長7.93公里,其中隧洞1.8公里,為砌漿石襯底,混凝土側坡,預製鋼筋混凝土拱圍砌頂。明渠6.13公里,為干砌卵石細礫石混凝土灌漿襯砌,引水量0.6立方米/秒,主要灌溉清泉鄉白楊河村、白土梁村、窯洞地1.88萬畝耕地。
花海乾渠,第一期工程始建於1958年,張掖專署水利局勘測設計,國家投資5.3萬元,乾渠全長17.3公里,干砌塊石襯砌,引水量為3立方米/秒。因土法上馬,工程質量差,投入運行后,在短期內全部損壞,后廢棄。1964年,酒泉地區水利局會同玉門市水利局勘測設計,國家投資75萬元,於1966年,進行第二期工程建設,花海灌區承擔施工,利用原渠首,在原3284。。螓農業志渠線上重建新乾渠1條,全長24.6公里,上段11.9公里,用漿砌石襯砌,下段12..7公里,用混凝土預製塊襯砌。在末尾建成了混凝土分水閘及其他建築物34座,引水量為4.5立方米/秒,利用率提高N57.8%。主要灌溉花海鄉、黃花農場花海分場,灌溉面積擴大5.4.7/畝,其中新增面積3.63萬畝。
於市區東南約25公里處白楊河中游,曾先後動工修建白楊河水庫,因在施工清基中發現有斷層,破碎帶較寬,故停止施工。
赤花大閘,位於下赤金紅山寺以上的泉水匯流處,歷史上是赤金、花海分水口。據記載:清嘉慶三年(1798)立案,每年從農曆4月起至9月輪灌6次。4月春水,花海灌14晝夜2時半,赤金灌17晝夜;5月苗水,花海灌14晝夜2時,赤金灌12晝夜;6月苗水,花海灌14晝夜2時,赤金灌12晝夜6時;7月苗水,花海灌14晝夜2時,赤金灌12晝夜2時;8、9月水,花海每輪灌13晝夜,赤金灌17晝夜。在花海輪灌期間,上赤金各村不得攔澆。大閘以下赤金峽至天津衛的13道分水口除給天津衛的麥眼溝分一定數量的水外,其他分水口均不得引水。雖有規定,水量小時,為爭水常發生格鬥。赤花大閘從立案分水后,長期用柴草、草皮、石頭壓成臨時分水壩,每灌一次水,都要壓壩1次,耗費大量人力、柴草、石頭。1964年5—10月,由市水利局設計,國家投資4.2萬元,建成一座永久性的混凝土大閘工程,設有l孔進水閘、4孔排洪閘和溢洪壩。安裝4台10噸啟閉機,控制泄洪量120立方米/秒。大閘建成至1987年,一般引水量為1528萬立方米/秒,灌溉下赤金1.28萬畝農田。其餘水量流入赤金峽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