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羊

次仁羅布創作的短篇小說

和那些重量日益減輕的內心相比,年扎老人的心靈世界有其自身的存在密碼,作家所做的就是破譯它,呈現它。老人在轉經途中偶然遇見了通人性的綿羊,只見它“全身戰慄,眼睛里密布哀傷和驚懼”,老人被綿羊的恐懼所打動,一腔憐憫蓬勃而出,也為了救贖桑姆的罪孽,於是決定贖買這隻即將要被宰殺的綿羊,並把它帶回家悉心照顧。放生羊在整篇小說中既是情節核心又是情感核心,在日復一日地轉經、拜佛、祈禱的過程中,放生羊使年扎重新感受到了久違的愛意與溫暖,心境也發生了變化,由浮躁到安靜,心中有了希望和寄託。“回到家,我坐在一張矮小的木凳上,身披一身的夕陽,一邊看你一邊喝酒。你站在面前,用桑姆慣用的那種羞怯、溫情的眼神凝望著我。這種眼神,剝去了歲月在我心頭堆砌的滄桑,心開始變得溫柔起來。還有這酒,怎麼落到肚子里,變成香甜的了。以往喝酒,怎麼沒有嘗出香甜的餘味呢。這是不是心境的變遷引來的,我真說不準。我一口一口地喝,這種香甜從舌苔上慢慢擴散向腦際,整個人被這種香甜沉溺。”在信仰的支撐下,老人所獲得的滿足感使他覺得幸福,此時夢裡的桑姆也變得安詳和從容了。寥寥數筆,表現了年扎老人因為心愿已償,他的靈魂已經進入了一個更高遠、更純凈的世界。人需要希望和夢想,其存在方能進入理想境界。文學亦是如此。次仁羅布以自身健全的精神緯度和寬廣的靈魂視野,在年扎老人身上實現了其超越現實世界、關注靈魂存在的意圖。

基本概況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發表於《芳草》 2009年4期。

內容簡介


論及藏族作家的創作,其作品中的西藏敘事是很難迴避的話題,尤其是像次仁羅布這樣生長、生活在西藏,並且一直以西藏故事為題材的小說家。次仁羅布在民族文化身份建構上一直有著深刻的自覺,同時在如何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處理方面,他也保持著清醒的認識,在他看來,文學的天職正是“記述民族心靈,提高民族素質,培養民族精神”。
次仁羅布的寫作理想不僅於此,他在一次訪談中說,“西藏獨有的文化是我們成功的基礎,也是走向國內和世界的資源。我們搞創作的離不開對西藏文化的依賴,但也不能毫無選擇地全盤拿來,要有選擇地利用。這種西藏獨有的文化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我們在利用這種資源的時候,要從人類共通的情感出發,這樣我們創作出的作品與其他民族能產生共鳴,能相互理解。”
次仁羅布在講述藏族人故事的同時,也在極力描摹恪守信仰的虔誠靈魂,這種有著精神體溫的講述,不失為小說走向靈魂敘事的有效捷徑。

作者簡介


次仁羅布,1981年考入西藏大學藏文系,獲藏文文學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后,先後在西藏日報社和西藏文學編輯部工作,西藏作家協會理事。
2007年11月參加了中國作家協會和共青團中央召開的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2008年擔任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委。小說《殺手》入選“2006年中國年度短篇小說”和“中國小說排行榜”、入選了《21世紀中國當代文學》(英文),並被翻譯成韓語。《殺手》獲得西藏第五屆珠穆朗瑪文學獎金獎。中篇小說《界》獲得第五屆西藏新世紀文學獎。2009年創作的小說《阿米日嘎》《放生羊》發表在《芳草》雜誌第四期上,被《小說選刊》和《小說月報》分別選載,並翻譯成藏語在內的多種語言。《阿米日嘎》還被選入《2009年中國短篇小說集》和《2009年中國短篇小說精選》;《放生羊》入選2009年中國當代最新作品排行榜,並被翻譯成韓語。2009年發表在《民族文學》第九期的短篇小說《傳說》被翻譯成了蒙古語和維吾爾語、哈薩克語、藏語。2009年獲得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和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會頒發的創新新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