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什庫爾干鎮

塔什庫爾干鎮

塔什庫爾干鎮是中共塔什庫爾干縣委、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商品物資的集散地。2004年底,全鎮共有居民1207戶,5464人,其中塔吉克族2632人,佔總人口的48% ; 漢族530人,佔10% ; 維吾爾族1847人,佔33% ;柯爾克孜族443人,佔8% ; 其他民族12 人。轄三個居委會,九個居民小組。至2018年,戶籍人口為7683人。

歷史沿革


“塔什庫爾干”維吾爾語意為“石頭城堡”。自西漢以來就是歷史軍政機關的駐地,中西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旅的主要門戶,廣大游牧民繁衍生息的活動中心。西漢(前206年---公元23年)時即屬於西域都護府管轄。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開元年間,此地設蔥嶺守捉所。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59年)設色勒庫爾回庄,光緒年間(公元1902年)為蒲犁廳的底驛,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為蒲犁縣的治所和巴扎鎮,解放后取消巴扎鎮。1954年9月17日於此設立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縣城,系塔什庫爾干縣人民政府所在地,1959年為塔什庫爾干公社。1985年7月建立塔什庫爾干鎮,由於該鎮是塔什庫爾干縣城所在地,名稱沿襲“塔什庫爾干”至今。

社會經濟發展


由於受惡劣的自然環境的影響,塔什庫爾干縣生產和生活的基礎設施條件差,經濟發展緩慢。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落後。2003年為擴建314國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同志來塔什庫爾干縣視察工作后,結合我縣實際,從政策上、資金上給予照顧和傾斜,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幫助下和廣大居民的參與下,對縣城進行了全面改造和建設,縣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原來的一條主街道擴建成三縱四橫七條街道,城鎮居民的住房由原來的土房改建成為磚房,城市的面貌煥然一新,街道兩旁也有原來小平房建成了兩層的樓房。城區環境衛生和綠化都有顯著改觀。城鎮的經濟發展依靠縣城地緣優勢,建起了餐飲業、旅遊業、服務業、商品批發業等十幾個行業,規模逐漸壯大,各項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功能基本完成。該鎮水利資源豐富,有兩條河流過境,鎮西側為三乾渠,東側為塔什庫爾干河,穿越縣境內最大的草場“金草灘”。林地面積880畝,樹木590萬株。近年來,全鎮利用相對優越的地理位置,充分發揮優勢,建立了蔬菜大棚,肉食屠宰,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居民收入主要依靠輸出勞動力和政府發放的低保等方式,其中輸出勞動力占年收入的60%,2004年底人均總收入1406元。全鎮共有工商個體戶607餘家,314國道穿越縣城境內,為縣城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運輸業發展迅速,2004年底統計,全鎮共有大小運輸車輛150台。
塔什庫爾干鎮有城鎮小學一所,在校學生1500 名,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脫盲率100%。鞏固率99.9% 。
塔什庫爾干鎮2004年在精神文明建設及各個領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被喀什地區評為“文明鄉鎮”。

主要街道及居委會


塔什庫爾幹路:全長2.5公里。街道兩側主要單位有縣武裝部、縣中隊、縣中學、城鎮派出所、人民醫院、養路段、農林水利局、運輸公司、功德賓館、冰山賓館、郵電賓館、豐谷賓館、新華書店、百貨商場、冰山來客酒廠、下坂地工程指揮部、人大,還分佈有餐飲、購物等店鋪,17尊具有濃郁塔吉克民族特色的雕塑形態各異地矗立在街道兩旁,形成塔什庫爾干縣城的旅遊購物一條街。
紅其拉甫路:全長2.5公里。兩側主要單位有中共塔什庫爾干縣委、工商局、電信局、郵電局、移動公司、縣公安局、政協、縣黨校、塔什庫爾干鎮政府、石頭城賓館、畜牧局,其間還有農貿市場、日常用品等商業區,是塔什庫爾干縣的商業服務一條街。
中巴友誼路:全長2.5公里。縣人民政府、防疫站、廣播電視台、邊防大隊、海關、邊防檢查站、城鎮小學、自來水公司、電力公司,是314國道在塔什庫爾干縣城區段。
慕士塔格路:全長3公里。農業銀行、人民法院、人民檢查院、稅務局、聯通公司、檔案館、城建局、環保局、博物館、文體廣電局、招商局、氣象局、計生委。
第一居委會:即布拉克庫力居委會,“布拉克庫力”意為有泉水的地方,因居委會有多處泉眼而得名,位於古石頭城遺址腳下。轄區居民200戶,人口888人。
第二居委會:石頭城居委會。系全鎮中心位置,地理位置優越。轄區居民375戶,人口1471人。
第三居委會:撒依卡拉居委會,“撒依卡拉”漢語意為“開發區”之意。轄區居民692戶,人口2868人。
城鎮派出所:2001年成立,有民警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