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式
企業家
李孝式(1901-1988),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十日(1901年1月9日)出生,廣東省信宜縣梓童坊大路街人,馬來西亞政界領導人、企業家、銀行家。原籍廣東信宜。
民國元年(1912年)就讀於]嶺南大學附小。
1914年升入廣州中學
1915年便轉入香港皇仁書院讀書,皇仁書院是仿英國式的十年制中學,畢業后直接留學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
李孝式
1924年移居馬來亞,經營錫礦。
1936年當選為雪蘭莪州中華總商會會長。
1937年當選雪蘭莪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委員會主席。
1941年任吉隆坡防空總司令。日本侵佔馬來亞時逃亡印度,在盟軍軍官學校受訓6個月後被派往緬甸作戰,任上校參謀。
戰後回馬來亞,建議政府成立華人錫礦復興貸款委員會,並組織華人礦務總會,連任會長9年。
1945年創辦《中國報》。
1949年參與創立馬來亞華人公會,曾任副會長兼雪蘭莪州分會會長,併當選馬來西亞廣東會館聯合會主席、雪蘭莪中華總商會會長。
1948年起任馬來亞聯合邦立法議員兼行政議員。1953年至1955年任海港鐵道部部長,1955年-1956年任交通部部長,1956年任馬來亞代表團成員赴英國談判馬來亞獨立問題。1957年8月馬來亞宣布獨立后,出任首屆內閣財政部長。
1959年辭職,后棄政從商。1966年成立興業銀行,任董事長。後任馬來西亞銀行協會副主席、馬華公會元老參事會主席。曾受英國女王賜封英帝國K.B.E爵士,1959年受馬來亞最高元首賜封“敦”勛銜。
在1988年6月22日離開人世,享年87歲。由於李孝式開國有功,吉隆坡的諧街(Jalan Bandar)在1988年11月19日易名為敦李孝式街(Jalan Tun H.S.Lee),以褒揚他的貢獻。
他的長子拿督李劍橋,曾蟬聯聯盟黨吉隆坡燕美區民選市議員,連膺兩屆聯盟黨沙叻區民選州議員,也曾擔任大馬廣聯會會長。
李劍橋的妻子王清金是一名熱心公益事業的社會名人,她擔任過大馬紅新月會的全國總秘書,長達31年,在1996年退休。兩次婚姻育有九個兒女在信宜簡易的住所里,笑容燦爛的向梅芳女士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向梅芳來自湖南澧縣閘口鄉,1991年,向梅芳中專畢業后南下打工。在打工生涯中,她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文壇上創出了不凡的成績。2009年,為寫李孝式傳奇,向梅芳自費出訪馬來西亞十多天。據向梅芳說,現在的馬來西亞人對李孝式還有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第一、第二代南洋客(或其後裔)對李孝式相當熟悉,只要說起他,都會說出一些故事來。
李孝式經歷了兩次婚姻,有九個兒女。他的首任妻子多倫,是他劍橋的同學、英王子艾伯特(後來成為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蘇格蘭表妹。他們婚後回到李孝式香港的家中生活。因為中西方文化的衝突,多倫一直無法與公婆和諧相處,終於在1926年選擇遠走英倫,為他留下了在劍橋出生的年僅兩歲的長子李劍橋,帶走了襁褓中的次子李香江。1927年,李孝式與福建籍華僑商人的女兒關小舫結婚,之後育有七個兒女。長子李劍橋曾多次帶著兒子回故鄉。因為歷史原因,李孝式的孩子和孫子大都只會說中文不會寫。其後人主要散居在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
驕人的背景使其迅速成為社群領袖
李孝式出生於1901年1月9日。其父李季濂是馬來西亞著名僑商,曾做過孫中山的替身(8月9日本版曾作過報道)。良好的家庭環境,為李孝式接受更好的教育打下了基礎。1914年,李孝式進廣州中學讀書,1915年便轉入香港皇仁書院讀書。皇仁書院是仿英國式的十年制中學,李孝式畢業后直接留學英國,就讀於著名的劍橋大學,畢業后獲經濟、法律兩科碩士學位,還被推舉為經濟學院董事。
1924年,李孝式回到祖國,后隨父親到馬來西亞經營錫礦業及錦綸泰商行。從那時開始,李孝式便致力於華人社會的公益事業。驕人的學歷,流利的英語與粵語,及富有的家庭背景讓李孝式迅速從華人移民中脫穎而出,成為社群領袖。30歲時就被殖民地政府網羅進入吉隆坡衛生局任職。
南洋華僑籌賑會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時,雪蘭莪華僑被組織起來成立籌賑祖國難民委員會。李孝式被推舉為會長,他帶頭捐出了六個錫礦和吉隆坡兩地錦綸泰所有能動用的資金。李孝式的兒子李劍橋也在學校發起捐款。在李孝式的帶動下,當時籌募到的義款多達1000多萬元,當時馬幣與國幣的匯率差不多是1:10,如此兌換,相當於1億國幣了。1938年,陳嘉庚在新加坡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李孝式也是常務委員之一。
李孝式除了全力籌款之外,還率先發起抵制日貨運動。他放下生意和公務,到各個公共場所進行演講,使馬來西亞抵制日貨運動如火如荼開展起來,並影響到日本在馬來西亞的企業生產。1941年,日軍侵入馬來西亞,李孝式被當局委任為吉隆坡空襲總監。日本歷史學教授哈拉說:“抗日戰爭時期,李孝式在南洋華僑籌賑會中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以上校身份奔赴滇緬前線收集情報
馬來西亞在淪陷之前,李孝式乘船離開赴往印度,之後他又啟程到中國重慶參加抗日運動。李孝式在中國抗日第三戰場滇緬前線呆了近三年,主要從事情報和對英美盟軍的聯絡工作。1938年修築的滇緬公路,成為抗戰的輸血管,當時中國的汽油、橡膠、汽車配件、藥品、鋼材、紙張等都要從西方進口。日軍為了阻止這條重要的供給線,1940年對滇越鐵路狂轟濫炸,嚴重影響抗戰供應。為保護這個第三戰場的暢通,當時的國民政府動員十萬青年組成遠征軍,進入第三戰場——印緬戰場。
英政府授予李孝式上校軍銜,他受到了中、美、英、馬、汶萊首腦的倚重。李孝式利用這個關係,收集了很多情報,事關抗戰大計都是李孝式在第一時間通過通報消息向重慶方面彙報。在此同時,李孝式還用很多時間部署滇緬公路的修復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李孝式返回馬來西亞創辦了《中國報》,使炎黃文化在華僑中不致中斷。李孝式還向當地政府提議成立“華人礦務復興貸款委員會”,給華人礦業貸款2000萬元。此舉使馬來西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華人礦場得以迅速復興。
兩次赴英談判成為馬來西亞開國元勛
1948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李孝式被任命為非官方立法會兼行政會議員。1949年,李孝式為了華人在馬來西亞聯邦政治地位的穩定,積極組織了“馬來西亞華人會議”,他被舉為總會政治組織主任、總會副會長。為謀求華巫兩大民族的親善和政治方面的發展,李孝式以卓越的政治眼光組織了馬華公會與巫統機構的聯盟政黨。1953年,李孝式任海港鐵道部長,翌年任交通部長。1955年,馬來西亞大選,李孝式為聯盟圓桌會議主席,復為聯盟競選委員會副主席。大選結果,聯盟在52席中得到51席,聯盟受命組閣。
日軍投降后,馬來西亞的獨立之路,每一步都浸透了李孝式的汗水。1956年,李孝式兩次與首席部長前往英國,與英政府談判馬來西亞獨立與國防條約、財政問題。因他曾是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同學,以及其本身卓越的政治才能,馬來西亞爭取獨立的兩次倫敦談判,英國政府都指明要李孝式參加。李孝式曾一度主導整個談判,參與馬來西亞獨立的簽字儀式,並為馬來西亞建國爭取到了英國三千七百萬英鎊的贈款,和汶萊國一萬億美金的無息貸款。馬來西亞獨立后,李孝式出任首任馬來西亞財政部長。
1956年,李孝式獲英皇封為K.B.E爵士;1959年受馬來西亞最高元首賜封“敦”勛銜,是馬來西亞至今為止僅有的四位被封“敦”(公爵)的人之一。在馬來西亞人的眼裡,李孝式是他們國家的“開國元勛”,在馬來西亞的獨立聲明上,李孝式是唯一一個用中文署名的人。
1988年6月22日,李孝式因病去世。由於李孝式開國有功,吉隆坡的諧街在1988年11月19日易名為敦李孝式街,以褒揚他的貢獻。李孝式傳奇的一生,譜寫了華僑在海外奮鬥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