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當時為英國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

中國遠征軍是一個悲壯而偉大的歷史名字。10萬餘精銳的中國遠征軍將士入緬對日作戰,在異國他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戰歌。

正文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當時為英國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中國遠征軍是一個悲壯而偉大的歷史名字。10萬餘精銳的中國遠征軍將士入緬對日作戰,在異國他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戰歌。

戰爭背景


抗戰爆發后,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岩,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岩,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計其數。1938年底通車,從此,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后,日本謀圖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佔中國南寧,斷中國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爛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儘管如此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準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英兩國於1941年12月23日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遂告成立。

緬甸首戰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中英雙方在防衛緬甸問題上原則一致,但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4日,日軍開始進攻緬甸,英緬軍節節敗退,日軍迅速進逼仰光。這時,英方才籲請中國軍隊入緬援救。2月16日,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滯留於滇緬邊境待命的第5、第6軍依次入緬,緊急向緬南、緬東地區開進,在英緬軍總司令胡敦的統一指揮下對日作戰。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后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藉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勳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闢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反攻戰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緬甸作戰失利后,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姆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闢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中軍駐印軍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此前,由國內於1944年春先後空運至印度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新30師、第14師、第50師先後轉運至緬甸密支那,隨即對其發動進攻。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后,也進軍密支那。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鬥,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后,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中國軍隊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擋”。密支那休整后,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戰果


此戰役從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發動緬北、滇西反攻戰役,歷時17個月,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解放緬甸領土8萬餘平方公里,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斃傷日軍4.8萬餘人,俘獲日軍647人。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4萬餘人。

作戰意義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部隊編製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一)中國遠征軍第一路指揮系統表(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長官 衛立煌(未到任)羅卓英(繼任)
第5軍(軍長)杜聿明
第200師(師長)戴安瀾 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 新編第96師(師長)余韶
游擊支隊 黃翔 工兵團 李樹正 裝甲兵團 胡獻群 炮兵團 朱茂臻
汽車兵團 洪世壽 騎兵團 林承熙
第6軍(軍長)甘麗初
第49師(師長)彭壁生 第93師(師長)呂國銓 暫編第55師(師長)陳勉吾
第66軍(軍長)張軫
新編38師(師長)孫立人 新編第28師(師長)劉伯龍 新編第29師(師長)馬維驥
另司令長官部直轄36師(師長)李志鵬
(二)中國遠征軍指揮系統表(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長官 陳誠 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副司令長官 黃琪翔
第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 宋希濂 副總司令 黃傑
第2軍(軍長)王凌雲
第9師(師長)張金廷 新編第33師(師長)楊寶
輜重團 段壽清
第6軍(軍長)黃傑(史宏烈繼任)
預備第2師(師長)顧葆裕 新編第39師(師長)洪行
輜重團 鄭殿起 通訊營 馮行之 戰車防禦營 梁中介
第71軍(軍長)鍾彬
新編第28師(師長)劉又軍 第87師(師長)張邵勛
輜重團 吳濤 另集團軍直轄第36師(師長)李志鵬 第200師(師長)胡家驥
第5軍炮兵營 指揮官不詳
第二十集團軍 總司令 霍揆彰 副總司令 方天
第53軍(軍長)周福成(趙鎮藩繼任)
第116師(師長)趙鎮藩(劉潤川繼任)第130師(師長)張玉挺(王理寰繼任)
輜重團 劉寶華
第54軍(軍長)方天
第14師(師長)龍天武 第50師(師長)潘裕昆 第198師(師長)葉佩高
工兵第2團 林松 通訊部隊 指揮官不詳
第6軍 何紹周(軍長)
榮譽1師(師長)汪波 第82師(師長)王伯勛 第103師(師長)熊綬春
另集團軍直轄高炮第49團3營 第6軍山炮營 輜重團 雷震波 第93師(師長)呂國銓
炮兵部隊指揮官 邵百昌 工兵部隊指揮官 傅克軍 通訊營 滇康緬特別游擊區總指揮 鄭坡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三)中國遠征軍駐印指揮系統(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總指揮 史迪威 副總指揮 鄭洞國
新編第1軍(軍長)鄭洞國(兼任,孫立人、潘裕昆先後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胡素(唐守治繼任)
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李鴻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潘裕昆
新編第6軍(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組建,軍長)廖耀湘
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李濤繼任)
第14師(師長)龍天武
第50師(師長)潘裕昆
直屬部隊戰車指揮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 黑格准將
第一支隊隊長(新編第38師第88團)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隊隊長 韓特上校
美軍第5307混成旅(代號加拉哈特部隊)指揮官 梅利爾准將
(四)飛虎隊(1943年3月正式改編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
指揮官 陳納德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