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腸病

缺血性腸病

缺血性徠腸病是因腸壁缺血、缺氧,最終發生梗死的疾病。缺血性腸病與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全身性血管病變等因素有關。缺血性腸病主要表現為腹痛、便血、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缺血性腸病的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缺血性腸病若治療不及時,會引起腸穿孔及腸壞疽,甚至危及生命。缺血性腸病經過積極治療,可緩解癥狀,預后較好。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或內科、外科

病因


● 缺血性腸病與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全身性血管病變等因素有關。

癥狀


● 缺血性腸病的主要表現如下:
● 腹痛。
● 便血。
● 噁心。
● 嘔吐。
● 腹脹。
● 腹瀉。

檢查


● 懷疑患有缺血性腸病時,需要做內鏡及組織病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等進行診斷。
● 內鏡檢查
● ● 檢查患者的腸黏膜有無出血、潰瘍、壞死等。
● 影像學檢查
● ● 血管造影可協助診斷本病。

診斷


● 醫生診斷缺血性腸病,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內鏡及組織病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
● 臨床表現:腹痛、便血、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
● 內鏡檢查:局部黏膜明顯水腫、隆起、充血、出血,以及腸腔狹窄,腸鏡不能通過。
● 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黏膜隱窩膿腫形成,腺體結構破壞,巨噬細胞內有含鐵血黃素;慢性期黏膜萎縮伴纖維組織及肉芽組織增生和再生上皮形成。
● 影像學檢查:壞疽性缺血性結腸炎時,可見結腸邊緣有弧形切稱為“指壓征或假性腫瘤征”。超聲檢查可發現腸壁增厚。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會出現腹痛、嘔吐、腹脹、便血等癥狀,容易與缺血性腸病混淆,這些疾病有腸套疊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內鏡及組織病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缺血性腸病的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 一般治療
● ● 包括胃腸減壓,靜脈補液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輸血。
● 藥物治療
● ● 使用廣譜抗生素,急性腸系膜缺血一經診斷應立即將罌粟鹼用生理鹽水稀釋至1.0mg/ml,以30~60mg/h用輸液泵經腸系膜上動脈插管輸入對於非閉塞性腸系膜缺血,罌粟鹼輸注持續24h,根據血管痙攣緩解情況決定罌粟鹼是否停葯,通常24h即可,但也可延長至120h。
● 手術治療
● ● 可行腸系膜動脈血管置換術進行治療。

危害


● 缺血性腸病不僅影響患者正常生活,還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 缺血性腸病會出現腹痛、便血、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癥狀,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 缺血性腸病若不及時治療,會引起腸穿孔及腸壞疽,甚至危及生命。

預后


● 缺血性腸病經過積極治療后,可緩解癥狀,預后較好。

預防


● 多吃蔬菜、水果、粗糧等纖維含量高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 患有動脈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人,應定期複查。
● 有心血管疾病或全身性血管病變的人,應積極治療。
● 避免發生外傷骨折。
● 避免長期服用避孕藥。
● 接受放療時,應做好相應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