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

湘鄂西的紅軍合編而成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軍團是由湘鄂西的紅軍合編而成的。其前身為湘鄂西地區的紅4軍和紅6軍。成立時間為1930年7月7曰。總指揮為賀龍,政委為周逸群,參謀長孫德清,政治部主任為李克明,並組成了以周逸群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軍團下轄兩個軍,紅2軍軍長由賀龍兼,政委為朱勉之;紅6軍軍長為鄺繼勛,政委為段德昌。紅2軍下轄第4師,師長為王炳南,政委為陳協平;紅6軍下轄第16師、第17師,第16師師長為王一鳴,政委為王鶴,第17師師長為許光達,政委為李劍如

簡介


紅2軍團共1萬餘人。1931年3月,紅2軍團遵照中央指示,在湖北長陽縣枝拓坪將部隊改編為紅3軍,直到1934年9月,才又決定恢復紅2軍團番號。1936年7月,紅2軍團與紅6軍團及其它部隊合編為紅二方面軍。

歷史沿革


1930年7月4日,湘西地區的紅軍第4軍同鄂西地區的紅軍第6軍在湖北省公安縣城(今南平)會師。7日,中共紅4、紅6軍前委在江陵縣(今屬荊州)普濟觀召開聯席會議,將紅4軍改稱紅2軍,與紅6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共1萬餘人。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治委員,孫德清任參謀長,柳克明(柳直荀)任政治部主任。同時,成立以周逸群為書記的中共紅2軍團前敵委員會。
紅2軍團組成后,集中兵力掃除洪湖蘇區內的地方團防據點,建立中心區域,逐步向襄河兩岸和荊(門)當(陽)遠(安)地區發展。經一個多月的作戰,使洪湖蘇區範圍擴大到東起新堤(今洪湖)、西近沙市(今屬荊州),南迄華容,北到潛江的廣大地區。此後,紅2軍團奉中共長江局和湖北省行動委員會命令進攻沙市不克,遂轉兵東進。途中,連克石首、藕池等城鎮,擴大了長江南岸蘇區。9月12日,中共中央特派員鄧中夏抵洪湖。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配合紅軍第1、第3軍團攻打長沙的指示,紅2軍團奉命由天門、石首地區回師洪湖蘇區,準備向岳陽方向出擊,23日攻克監利。中共鄂西特委和紅2軍團前委於24日在監利召開聯席會議,將鄂西特委改為中共湘鄂西特委,鄧中夏任特委書記兼紅2軍團前委書記、政治委員,湯慕禹任參謀長,鄭熾昌任政治部主任。10月中旬,紅2軍團鑒於岳陽方向國民黨軍兵力較多,改為渡江南下出擊常德,連克公安、石首、南縣等城鎮,但在津市、澧州(今澧縣)、石門地區作戰失利,被迫於12月9日撤回松滋縣楊林市、街河市一線休整。紅2軍團休整期間,在楊林市遭國民黨軍襲擊,受到很大損失,遂撤至鶴峰地區。接著,紅2軍團前委決定依託五峰、鶴峰,進攻石門,創建武陵山蘇區。在一度攻佔石門后,又在國民黨軍優勢兵力追堵下遭受嚴重損失,轉移到長陽枝柘坪休整。

改編


1931年1月和3月,國民黨軍乘紅2軍團南下之際,對洪湖蘇區進行第一、第二次“圍剿”。紅2軍團前委決定開闢荊(門)當(陽)遠(安)蘇區,支援洪湖蘇區反“圍剿”鬥爭。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2軍團縮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所屬第2、第6軍縮編為第7、第8師。賀龍任軍長,鄧中夏任政治委員,孫德清任參謀長,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同時,湘鄂邊蘇區紅軍獨立團擴編為紅3軍教導第1師,在湘鄂邊堅持鬥爭。4月初,紅3軍揮師北上,攻克巴東,渡過長江,進入巴(東)興(山)(秭)歸蘇區,活動在該地區的紅軍第49師改編為紅3軍教導第2師。隨即東進,攻克遠安、荊門等縣城。5月中旬,在馬良坪地區作戰受挫后,向鄂西北轉移並佔領均縣(今丹江口市)。繼於6月中旬佔領房縣,隨後開闢了以房縣為中心的鄂西北蘇區。在此期間,洪湖蘇區獨立團擴編為紅3軍第9師。9月初,國民黨軍對洪湖蘇區發動第三次“圍剿”。中旬,紅3軍主力由房縣地區向洪湖蘇區轉移,留下軍教導團和當地游擊隊組成紅軍第25師,堅持鄂西北鬥爭。28日,紅3軍主力與紅9師在荊門地區會師。萬濤接任前委書記、政治委員。10月10日,紅3軍東渡襄河,經過鍾祥、張截港等戰鬥,返抵洪湖蘇區的潛江縣境。不久,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夏曦兼任紅3軍政治委員,唐赤英任參謀長,艾逸之任政治部主任。同時撤銷各師師部,部隊編為5個團。12月下旬,重新編成第7、第9師和獨立團(由教導第1師改編)。孫德清任軍參謀長,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
1932年1月,中共中央指派關嚮應任省軍委主席兼紅3軍政治委員,魯易任政治部主任。隨後,紅3軍轉戰襄河兩岸,取得龍王集、黃陵磯、文家墩等戰鬥的勝利。軍獨立團與鄂西北獨立團(原為紅25師與教導第2師)合編為第8師。紅3軍發展到3個師8個團共1.5萬餘人。6月,國民黨軍調集10萬人的兵力,對湘鄂西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始則根據中共臨時中央的軍事訓令,命令紅3軍分兵出擊,繼又命令紅3軍在蘇區內築碉固守,至9月,第四次反“圍剿”終於失敗,蘇區全部喪失。紅3軍被迫沿鄂豫陝川邊向湘鄂邊轉移。1933年2月,紅3軍在鶴峰地區撤銷第8師建制。

恢復番號


1934年5月,紅3軍進入貴州省。6月1日攻佔沿河,6月19日進駐楓香溪(今屬德江縣)。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此召開會議,決定恢復黨、團組織,重建政治機關,加強了部隊建設。至9月,擴充兵員1000餘人,成立黔東獨立師,創建了包括沿河、酉陽、德江、印江、松桃5個縣境近10萬人口的黔東蘇區。10月24日,紅三軍同紅6軍團在黔東印江縣木黃會師。紅三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關嚮應任副政治委員,李達任參謀長,張子意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由第7、第9師改稱的第4、第6師。共4400餘人。此後,紅2、紅6軍團由賀龍、任弼時、關嚮應統一指揮,協同作戰。這時,中央紅軍已從中央蘇區突圍,正向湘南前進。紅2、紅6軍團為策應中央紅軍行動,於10月28日發動湘西攻勢作戰。11月16日,在永順縣城以北的龍家寨地區,殲滅國民黨軍2個旅大部,接著乘勝佔領大庸(今張家界市)、桑植並沿沅江東進佔領桃源等城,開闢了以永順、大庸、桑植為中心的湘鄂川黔蘇區。1935年1月,國民黨軍調集80多個團的兵力,分六路對湘鄂川黔蘇區發起“圍剿”。紅2軍團與紅6軍團協同作戰,至8月,相繼取得陳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園、芭蕉坨等戰鬥的勝利,共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1個師部和1個旅。紅2軍團由2個師4個團擴編為6個團。9月,國民黨軍又調集130個團的兵力,對湘鄂川黔蘇區發動新的“圍剿”。11月19日,紅2軍團與紅6軍團分別從桑植縣劉家坪等地出發開始戰略轉移(即長征)。兩軍團先是南下湘中,攻佔新化,后又經湘南西入貴州,到達石阡地區。1936年2月初,挺進黔西、大定(今大方)、畢節進行創建根據地的鬥爭,成立了川滇黔省委,建立了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3月,轉入烏蒙山區與國民黨軍周旋。4月25~28日,從雲南麗江的石鼓、巨甸兩處渡過金沙江。6月30日,紅2軍團到達西康省甘孜縣(今屬四川省)絨壩岔與紅四方面軍第30軍會師。7月5日,根據中革軍委電令,紅2軍團同紅6軍團及紅軍第32軍(原紅一方面軍第9軍團)組成紅二方面軍。以紅2軍團軍團部為方面軍總部,保留紅2軍團番號(又稱紅2軍),所轄第4、第6師歸方面軍直接指揮,第5師調歸第32軍建制(后改稱第96師)。9月初,到達甘肅省南部的哈達鋪。10月,於甘肅靜寧以北的將台堡(今屬寧夏西吉)同紅一方面軍會師。1937年8月,紅二方面軍與紅27、紅28軍等部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紅2軍團同陝北紅軍一部合編為第358旅。

主要戰鬥


● 山城堡戰役:1936年11月22日,紅軍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成功打贏山城堡戰役,殲滅國民黨軍第1軍78師主力。這場戰役的勝利,是毛澤東軍事辯證法有力指導的結果,也是紅軍主力會師后的革命洗禮,使蔣介石“剿滅紅軍於立足未穩”的企圖徹底破產,為開闢陝甘寧根據地創造有利歷史條件。
山城堡戰役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的第一場殲滅戰,同時也是我軍以疲憊之師對精銳頑敵的戰場逆襲,充分證明紅軍將士經長征后革命意志的無比堅定。當時,紅二、四方面軍剛結束長征,糧彈被服供應等都很困難,紅一方面軍自會師以來,一直擔負掩護任務,轉戰一個多月,已十分疲勞,參戰部隊普遍槍彈缺乏、食不果腹。山城堡戰役期間正值嚴冬,夜間十分寒冷,紅軍指戰員冒著風雪嚴寒向預定戰場集中。山城堡地處乾旱地區,飲水有極大困難。當敵軍78師先頭部隊貪圖泉水水源駐紮在山城堡,不顧偵察地形、敵情只顧大睡時,紅軍指戰員們身著單衣、腳穿草鞋,凍得渾身發抖,許多人由於喝山水患上腹瀉、浮腫,卻依然克服極端困難條件,保持戰鬥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