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服務

又名課後三點半

課後服務主要為安排學生做作業、自主閱讀、體育、藝術、科普活動,以及娛樂遊戲、拓展訓練、開展社團及興趣小組活動、觀看適宜兒童的影片等。基於孩子放學早、家長下班遲,教育部辦公廳2017年2月24日提出《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指出開展中小學生課後服務,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幫助家長解決按時接送學生困難的重要舉措,是進一步增強教育服務能力、使人民群眾具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截止到2020年12月,已有29個省份印發實施辦法。據統計,全國36個大中城市(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5個計劃單列市)66.2%的小學、56.4%的初中開展了課後服務,43.2%的小學生、33.7%的初中生自願參加了課後服務,參與教師比例分別為58.3%和35.1%。

活動背景


課後服務是由於家長下班時間與孩子放學時間不匹配的矛盾產生的一種社會活動,家長下班遲而孩子放學早導致家庭中難以接送孩子、輔導孩子功課、並指導孩子參加體育、藝術、娛樂活動,家長缺少時間培養孩子課外閱讀、音樂、美術、體育等課後興趣。以往這種問題都是由家長尋找校外託管或培訓機構,讓校外機構在課後至家長下班前這段時間提供託管服務或興趣班服務。《意見》指出,可以讓學校在教育部門的指導和監管下,引入符合條件的校外培訓機構進校,在校內為中小學生提供課後服務。
課後服務是為學生課後活動提供的服務,由政府經費補貼、學校酌情收費、教師獲取適當勞酬的課後服務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
中小學生課後服務是與義務教育緊密相關的一種教育延伸服務,屬准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範疇,中小學生課後服務涉及政府管理權、學校辦學自主權、家長監護權、教師休息權等的交叉與嵌套。

模式的探索


《意見》指出,課後服務涉及的各單位都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是義務教育的延伸,因此如何讓各參與方都能方便而互惠地參與進入課後服務中,則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過程。
新鄉市在全市開展中小學課後服務工作,確立了“先城后鄉、以城帶鄉,試點先行、全面推開”的思路,並確定新鄉市區學校和衛輝市城區學校在2019年3月作為試點先行探索,9月底在全市範圍實施。
截至2021年5月底,全國共有10.2萬所義務教育學校開展了課後服務,6496.3萬學生、465.6萬教師參與了課後服務。其中,城區學校覆蓋率為75.8%,學生參與率為55.4%,教師參與率為62%,部分大城市課後服務學校覆蓋率超過90%,課後服務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2021年7月13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課後服務將在今年秋季開學后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並努力實現有需要的學生全覆蓋。課後服務推行“5+2”模式,即學校每周5天都要開展課後服務,每天至少開展2小時,結束時間要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
截至2021年9月22日,全國有10.8萬所義務教育學校(不含寄宿制學校和村小學)已填報課後服務信息,其中96.3%的學校提供了課後服務;有7743.1萬名學生參加了課後服務,學生參加率85%,其中有71.2%的學生每周5天全程參加;534.5萬名教師參與課後服務工作,占這些學校教師數的86.2%,另聘請了20.6萬名校外專業人員參與課後服務工作。

涉及單位


教育主管部門
我國課後服務政策的發展經歷了需求導向的初創階段、地方先行的發展階段和政策統合的繁榮階段,從而展現了從"管控"到"引導"的轉型與深入,體現了政策導向下課後服務發展在行政職能、實施對象、服務內容、經費保障、人員推進等五個維度的嬗變與完善。教育主管部門不僅需要對學校提供課後服務進行監管和指導,也需要在課後服務提供的機構的准入和監管上進行管控,並且需要對課程設置和定價等方面上進行協調和管控。
學校
課後服務需要學校提供場地、設施設備、服務監控,甚至某些學校聘用本校教師作為課後服務的教師。
培訓機構
培訓機構是提供課後服務最主要的服務提供方,其為解決課後三點半難題提供了託管、興趣課程、功課輔導等服務內容。
家庭
家庭中家長是篩選課程、支付服務價格的角色,孩子則是直接接受課後服務的角色。

相關政策


2021年2月23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今年新學期開學后,將嚴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推動落實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全覆蓋,“每個學校都要做起來”。
2021年6月,教育部遴選確定首批23個義務教育課後服務典型案例單位,並在系統內推廣有關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通知中明確要求,中小學要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課後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於當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時間後半小時。
2021年9月1日起,全面推行課後服務,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