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靈感思維的結果 展開
- 靈感思維
- 禪語禪心人生禪
靈感思維
靈感思維
靈感思維是指人們在科學研究、科學創造、產品開發或問題解決過程中突然湧現、瞬息即逝,使問題得到解決的思維過程。靈感思維有偶然性、突發性、創造性等特點。靈感是新東西,即過去從未有過的新思想、新念頭、新主意、新方案、新答案。靈感思維是三維的,它產生於大腦對接收到的信息的再加工,儲存在大腦中沉睡的潛意識被激發,即憑直覺領悟事物的本質。
從藝術方面來講,靈感思維是指在藝術創作活動中,人的大腦皮層高度興奮時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和思維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突如其來的產生出新概念或新意向的頓悟式的思維形式。
靈感(inspiration)是人們思維過程中認識飛躍的心理現象,一種新的思路突然接通。這種狀態能導致藝術、科學、技術的新的構思和觀念的產生或實現。簡而言之,靈感就是人們大腦中產生的新想法(new idea)。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靈感是大腦的一種特殊技能,是思維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是人腦的一種高級的感知能力。正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所說:“我認為現在不能以為思維僅有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這兩類,還有一類可稱為靈感。也就是人在科學和文藝創作的高潮中,突然出現的、瞬息即逝的短暫思維過程。它不是邏輯思維,也不是形象思維,這兩種思維持續的時間都很長,以致人們所說的廢寢忘食。而是靈感時間極短,幾秒種而已。總之,靈感是又一種人們可以控制的大腦活動,又一種思維,也是有規律的。”
其一,靈感的產生具有隨機性、偶然性。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靈感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至今人們還沒有找到隨意控制靈感產生的辦法。人不能按主觀需要和希望產生靈感,也不能按專業分配劃分靈感的產生。
其二,靈感產生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現象,任何能正常思維的人都可能隨時產生各種各樣的靈感。無論是貧民還是權貴,不論是知識淵博的科學家還是貧困地區的文盲都會產生靈感。
其三,產生靈感幾乎不需要投入經濟成本,而靈感本身卻是可能有價值的。靈感價值的大小也是隨機的,不會因為你高貴就讓你產生高貴的靈感,也不會因為你低賤就只讓你產生低賤的靈感。靈感一旦實現了其價值,則可能使其主人高貴。鑒於靈感價值的特點,可以將靈感看作有價值的產品,這種產品是只有智慧的動物人才能生產的!
其四,靈感具有“采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點。這是靈感最為特殊的特點,越開發靈感產生得越多。
其五,靈感具有稍縱即逝的特點,如果不能及時抓住隨機產生的靈感,它可能永不再來。
其六,靈感是創造性思維的結果,是新穎的、獨特的,人產生靈感時往往具有情緒性,當靈感降臨時,人的心情是緊張的、興奮的,甚至可能陷入迷狂的境地。
儘管靈感隨時可能產生,產生靈感幾乎不需要投入,但對它進行捕捉保存、挖掘提煉、開發轉化、實現價值則可能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往往需要經歷一定的程序和過程,需要進行必要的社會分工,甚至可能需要調動單位、社會和國家的資源。當人們靈感閃現時,特別是普通人大腦中突然產生了與自己工作生活無關的靈感,大多數人不能獨自開發保護靈感,更難確保實施完成創新,調動其它資源更不是一般百姓能夠奢望的。古今中外,無不如此,只有少數人抓住部分靈感,不折不撓地完成了創新,實現了創新的價值,成了發明家、科學家。
靈感思維也稱做頓悟。它是人們藉助直覺啟示所猝然迸發的一種領悟或理解的思維形式。詩人、文學家的“神來之筆”,軍事指揮家的“出奇制勝”、思想戰略家的“豁然貫通”、科學家、發明家的“茅塞頓開”等,都說明了靈感的這一特點。它是在經過長時間的思索,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但是突然受到某一事物的啟發,問題卻一下子解決的思維方法。“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就是這種方法的形象化的描寫。靈感來自於信息的誘導、經驗的積累、聯想的升華、事業心的催化。
靈感思維是人們在文藝創作、科學研究中因創造力突然達到超水平發揮的一種特定心理狀態。錢學森說:“如果把非邏輯思維視為形象思維,那麼靈感思維就是頓悟,實際上是形象思維的特例。靈感的出現常常帶給人們渴求已久的智慧之光。”例如,德國化學家凱庫勒長期從事苯分子結構的研究,一天由於夢見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環形而突發靈感,得出苯的六角形結構式。因此,靈感不是唯心的、神秘的東西,它是客觀存在的,是思維的特殊形式,是一種使問題一下子澄清的頓悟。科學史上許多重大難題往往就是靠這種靈感的頓悟,奇迹般地得到解決的。所謂“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這樣一種意境。
靈感思維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突發性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它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比,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徵:
①突發性。靈感往往是在出其不意的剎那間出現,使長期苦思冥想的問題突然得到解決。在時間上,它不期而至,突如其來;在效果上,突然領悟,意想不到。這是靈感思維最突出的特徵。
②偶然性。靈感在什麼時間可以出現,在什麼地點可以出現,或在哪種條件下可以出現,都使人難以預測而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給人以“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陰”之感。
③模糊性。靈感的產生往往是閃現式的,而且稍縱即逝,它所產生的新線索、新結果或新結論使人感到模糊不清。要精確,還必須有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輔佐。靈感思維所表現出的這些特徵,從根本上說都是來自它的無意識性。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都是有意識地進行的,而靈感思維則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這是它們的根本區別所在。
引發靈感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就是願用腦、會用腦、多用腦,也就是遵循引發靈感的客觀規律科學的用腦。關於願用腦的問題,這裡就不談了。下邊分別談會用腦和多用腦。
會用腦。凡是善於引發靈感,能夠形成創造性認識的人,都很會用腦。一般人以為顯而易見的現象,他們產生了疑問;一般人用習慣的方法解決問題他們卻有獨創,他們的特點是喜歡獨立思考,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提出幾個“怎麼辦?”因為任何創新項目的完成,都是獨立思考和鑽研探索的結果。因此,就不能迷信、不能盲從、不能只用習慣的方法去認識問題;或只用結論了的說法去解決問題,也不能迷信專家、權威。而是要從事實出發,從需要出發,去思考問題,去探索問題。去尋找新的方法、新的答案、新的結論。
多用腦。要促進靈感的產生,就必須多用腦,因為人的認識能力,是在用腦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從而不斷提高的。所謂多用腦,不是指不休息的連續用腦,而是要把人腦的創新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愛因斯坦對為他寫傳記的作家塞利希說:“我沒有什麼特別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求問題罷了”在這個尋根刨底的過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腦思考。他自己深有體會的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數字化教父”尼葛洛·龐帝說:“我不做具體研究工作,只是在思考。”微軟的比爾·蓋茨,他從小就表現出勤于思考、善於思考的特點。
由此可見,科學用腦是開發大腦創造潛能、引發靈感,形成創造性認識的最一般、最普遍適用的方法。
①觀察分析。在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離不開觀察分析。觀察,不是一般的觀看,而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選擇地去觀看和考察所要了解的事物。通過深入觀察,可以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可以從表面上貌似無關的東西中發現相似點。在觀察的同時必須時行分析,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才能引發靈感,形成創造性的認識。
②啟發聯想。新認識是在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舊與新或已知與未知的連接是產生新認識的關鍵。因此,要創新,就需要聯想,以便從聯想中受到啟發,引發靈感,形成創造性的認識。
③實踐激發。實踐是創造的陣地,是靈感產生的源泉。在實踐激發中,既包括現實實踐的激發又包括過去實踐體會的升華。各項科技成果的獲得,都離不開實踐需要的推動。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迫切解決問題的需要,就促使人們去積極地思考問題,廢寢忘食地去鑽研探索,科學探索的邏輯起點是問題。因此,在實踐中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引發靈感的一種好方法。
④激情衝動。積極的激情,能夠調動全身心的巨大潛力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激情衝動的情況下,可以增強注意力,豐富想象力,提高記憶力,加深理解力。從而使人產生出一般強烈的、不可遏止的創造衝動,並且表現為自動地按照客觀事物的規律行事。這種自動性,是建立在準備階段里經過反覆探索的基礎之上的。這就是說,激情衝動,也可以引發靈感。
⑤判斷推理。判斷與推理有著密切的聯繫,這種聯繫表現為推理由判斷組成,而判斷的形成又依賴於推理。推理是從現有判斷中獲得新判斷的過程。因此,在科技創新的活動中,對於新發現或新產生的物質的判斷,也是引發靈感,形成創造性認識的過程。所以,判斷推理也是引發靈感的一種方法。
上述幾種方法,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在引發靈感的過程中,不是只用一種方法,有時是以一種方法為主,其他方法交叉運用的。
1、突發性和模糊性
由於是沒有在顯意識領域單純地遵循常規邏輯過程所形成,所以靈感直覺思維產生的程序、規則以及思維的要素與過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識能清晰地意識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2、獨創性
獨創性是定義靈感思維的必要特徵。不具有獨創性,就不能叫靈感思維。
3、非自覺性
其他的思維活動,都是一種自覺的思維活動,靈感直覺思維的突出性,必然帶來它的非自覺性。
4、思維靈活活動的意象性
在靈感直覺思維活動過程中,潛意識領域或顯意識領域總伴有思維意象運動的存在。沒有意象的暗示與啟迪就沒有思維的頓悟。
5、思維高度靈活的互補綜合性
思維高度靈活的綜合互補性是其思維的重要特徵,如潛意識與顯意識的互補綜合,邏輯與非邏輯的互補綜合,抽象與形象的互補綜合等等。
A 久思而至
指思維主體在長期思考竟日不就的情況下,暫將課題擱置,轉而進行與該研究無關的活動。恰好是在這個“不思索”的過程中,無意中找到答案或線索,完成久思未決的研究項目。
B 夢中驚成
夢是以被動的想象和意念表現出來的思維主體對客體現實的特殊反映,是大腦皮層整體抑制狀態中,少數神經細胞興奮進行隨機活動而形成的戲劇性結果。並不是所有人的夢都具有創造性的內容。夢中驚成,同樣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科學頭腦”。
C 自由遐想
科學上的自由遐想是研究者自覺放棄僵化的、保守的思維習慣,圍繞科研主題,依照一定的隨機程序對自身內存的大量信息進行自由組合與任意拼接。經過數次、乃至數月、數年的意境馳騁和間或的邏輯推理,完成一項或一系列課題的研究。
D 急中生智
利用此種方法的例子,在社會活動中數不勝數。即情急之中做出了一些行為,結果證明,這種行為是正確的。
E 另闢新徑
思維主體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課題內容與興奮中心都沒有發生變化,但尋解定勢卻由於研究者靈機一動而轉移到與原來解題思路相異的方向。
F 原型啟示
在觸發因素與研究對象的構造或外形幾乎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已經有充分準備的研究者一旦接觸到這些事物,就能產生聯想,直接從客觀原型推導出新發明的設計構型。
G 觸類旁通
人們偶然從其他領域的既有事實中受到啟發,進行類比、聯想、辯證升華而獲得成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觸類旁通往往需要思維主體具有更深刻的洞察能力,能把表面上看起來完全不相干的兩件事情溝通起來,進行內在功能或機制上的類比分析。
H 豁然開朗
這種頓悟的誘因來自外界的思想點化。主要是通過語言表達的一些明示或隱喻獲得。豁然開朗這種方法中的思想點化,一般來說要有這樣幾個條件:一是“有求”,二是“存心”,三是“善點”,四是“巧破”。
I 見微知著從別人不覺得稀奇的平常小事上,敏銳地發現新生事物的苗頭,並且深究下去,直到做出一定創建為止。見微知著必須獨具慧眼,也就是用眼睛看的同時,配合敏捷的思維。
J 巧遇新跡
由靈感而得到的創新成果與預想目標不一致,屬意外所得。許多研究者把這種意外所得看作是“天賜良機”,也有的稱之為“正打歪著”或“歪打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