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周生的結果 展開
- 複姓姓氏
- 聊齋志異篇目
- 雲南保山電視台播音員
- 政協甘肅省委員會提案委員會原副主任
周生
聊齋志異篇目
《周生》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周生,淄邑之幕客。令公出,夫人徐,有朝碧霞元君之願,以道遠故,將遣仆齎儀代往。使周為祝文。周作驕詞,歷敘乎生,頗涉狎謔。中有云:“栽般陽滿縣之花,偏憐斷袖;置夾谷彌山之草人惟愛餘桃。”此訴夫人所憤也,類此甚多。脫稿,示同幕凌生,凌以為褻,戒勿用。弗聽,付仆而去。未幾,周生卒於署;既而仆亦死;徐夫人產後,亦病卒。人猶未之異也。周生子自都來迎父櫬,夜與凌生同宿。夢父戒之日:“文字不可不慎也!我不聽凌君言,遂以褻詞,致干神怒,遽夭天年;又貽累徐夫人,且殃及焚文之仆:恐冥罰尤不免也!”醒而告凌,凌亦夢同,因述其文。周子為之惕然。
異史氏曰:“恣情縱筆,輒灑自快,此文客之常也。然淫嫚之詞,何敢以告神明哉!狂生無知,冥膻其所應爾。但使賢夫人及千里之仆,駢死而不知其罪,不亦與刑律中分首從者,殊多憒憒耶?冤已!”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淄邑,淄川縣。幕客,又稱“幕僚”、“幕賓”、“幕友”。應主管官員之聘,辦理文書、刑名、錢穀等事務的人員。
今公出:縣令因公外出。
齎(jī雞)儀,齎捧祭祀之禮品。
祝文:祭神的禱辭。
駢詞:駢文,一種講求對偶和韻律的文體。多用四、六字句,故又稱四六文。
狎謔:輕侮嬉戲。
般陽:舊路名,元代設般陽路,治所在個淄川。這裡代指淄川。
斷袖:斷袖之歡的省詞。《漢書·董賢傳》:“(賢)常與上卧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后因稱寵愛男色為斷袖或斷袖之歡。
餘桃:《韓非子·說難》記載:彌子瑕為衛君所寵愛,食桃而甘,以其半留給衛君。后色衰失寵,得罪於衛君。衛君說,“是??嘗啗我以餘桃。”以上四句為指責縣令寵愛男色,不好女色。內容狎褻,實則為對女神碧霞元君的侮弄。
褻(xiè謝):狎褻。
櫬(chèn襯):棺木。
焚文之仆:焚燒祝文的僕人,即“齎儀代往”之仆。
惕然,驚懼的樣子。
淫嫚(màn慢),穢褻戲謔。
駢死:一齊死去。駢,並列。
“不亦於刑律中”二句,意謂這與按律治罪竟分不清首惡從犯是一樣的。殊,竟。債債,胡塗。首從,指首惡和從惡。
周生,是淄川縣縣令的幕賓,縣令因公外出,夫人徐氏,很早就有去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的心愿。因為路途遙遠,想派僕人帶著祭禮替自己前往,便讓周生寫一篇禱詞。周生作了篇駢體文,歷述徐氏生平,文中很多地方頗為淫蕩不恭。其中有句話說:“栽般陽滿縣之花,偏憐斷袖;置夾谷彌山之草,惟愛餘桃。”(般陽:即淄川縣。斷袖:指男寵。餘桃,典出《韓非子·說難》。這兩句意思是諷諭縣令偏愛男色。)這是訴說徐夫人的憤慨,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脫稿后,拿給同事凌生看,凌生見文章太輕侮褻瀆神靈,勸告他不要用,周生不聽,還是將禱詞交給僕人帶去了泰山。
此後,不長時間,周生在縣衙中暴斃身亡。僕人也跟著死了。徐夫人生產後,也得病去世。人們還沒感到有什麼奇怪的。周生的兒子自京城中趕來接回父親的棺木,夜晚與凌生同宿,夢見父親告戒他說:“寫文章不可不慎重啊!我沒有聽從凌君的勸告,以淫蕩之詞,招致神靈發怒,不光丟了自己的命,還連累了徐夫人和焚燒禱詞的僕人。恐怕我在陰間里還免不了受罰。”醒后,他驚異地告訴了凌生,凌生也做了同樣的夢,便將他父親寫禱詞一事告訴了他。周生的兒子不禁為之悚然戒懼。
本篇寫淄縣幕客周生,替縣令夫人代寫朝參碧霞元君的祝文,詞句輕佻猥褻,以至干犯神怒,遭冥罰身死,並且殃及縣令夫人和焚文禱神的僕人。朝參碧霞無君,是當時婦女風俗,要真正看懂小說,必須對古代產育民俗有所了解。
所謂碧霞元君,即民問所說泰山娘娘。神的起源比較複雜。南北朝時,已經有泰山女的傳說。晉干寶《搜神記》記姜太公為灌壇令,整整一年當地不起人風。周文王一次夢見一個女人在路..卜.哭,自稱泰山女,嫁為東海婦,想東歸,被灌壇令擋道不能通過。周文王召回姜太公,果然就有疾風暴雨過邑而去。宋真宗時,在泰山發現一尊玉石女像,敕建昭真祠祭祀,明嘉靖皇帝封玉女為碧霞元君。後來民間揉合兩種故事,附會碧霞元君為泰山女,並傳說是東嶽人帝之女,與東嶽大帝同居泰山。在《易經》中,泰卦為乾下坤上,彖辭中又有“天地交而萬物通”的解釋.所以老百姓認為碧霞元君能使婦女多子,並保護兒童,婦女信奉甚篤。小說中又寫到徐夫人產後病卒,可知縣令夫人蔘禮碧霞元君正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自己生產順利,誰知所託非人,結果適得其反。
周生代作祝文,其中“斷袖”典出《漢書·董賢傳》。董賢字聖卿,雲剛人,因為容貌姣好柔美,為漢哀帝佞幸,“常與上卧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餘桃”典出《韓非予·說難》。衛國彌予瑕以色相為靈公寵幸,“與君游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日:‘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後世因此稱男色為“斷袖”、“餘桃”。周生用這兩個典故“訴夫人所憤”,指的是淄JIl縣令好男色,夫人覺得夫妻生活不美滿。炫才恣情,文詞淫慢諧謔,從古人看來,是對神明的大不敬。因此而遭神責,自是不足為信.但對清代有些文人趣味庸俗,文風格調低下的習氣,不能不說是深刻的揭露。
蒲松齡(1640~1715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