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血戰台兒庄的結果 展開

血戰台兒庄

1986年楊光遠、翟俊傑導演電影

《血戰台兒庄》是廣西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戰爭電影,由楊光遠和翟俊傑聯合導演,邵宏來,初國良、江化霖、趙恆多翟俊傑等出演,於1986年上映。

徠該片講述了1938年春,中國軍隊在台兒庄與日軍正面作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劇情簡介


血戰台兒庄[1986年楊光遠、翟俊傑導演電影]
血戰台兒庄[1986年楊光遠、翟俊傑導演電影]
1938年春,侵華日軍新任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陸軍大將,接替了松井石根的統帥權。為一舉打通津浦線,他打算與華北方面軍南北夾攻,合圍徐州。與此同時,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冒著硝煙炮火,急速抵達徐州,親自布置戰略,與敵人進行決戰。李將軍力排眾議,起用了代人受過、被民眾斥為"漢奸"的張自忠,同時,將川軍王銘章師收編進自己麾下。不久,在津浦路北線的韓復榘集團軍為保存實力,擅自放棄重鎮濟南,致使津浦線大門洞開。日軍主力磯谷乘虛南下,連克泰安、濟寧、大汶口。蔣介石聞訊,將韓復榘騙至開封扣留,后押赴武昌槍決。日軍坂坦師團為策應津浦線上磯谷師團的正面進攻,佔領青島后,沿膠濟線進迫魯南軍事重鎮臨沂,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台兒庄會戰的序幕拉開。臨沂激戰,龐炳勛集團傷亡慘重。李宗仁命張自忠部隊增援。由於張自忠部隊及時趕到,與龐炳勛部隊前後夾攻,打得日寇潰不成軍,保住了陣地。3月15日,日軍磯谷師團不待東南兩路日軍的配合,搶先入關,直撲滕縣,與王銘章的川軍一二二師展開激戰。由於湯恩伯沒有及時增援,致使滕縣失守,王銘章以身殉國。
日軍攻克滕縣,又全力向徐州進犯。李宗仁決定扼守要塞台兒庄,在這裡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決戰。他迅速向孫連仲、張自忠、湯恩伯幾個集團軍下達了命令,並做了周密部署。經過與日寇空軍、坦克部隊幾個回合的拼殺,孫連仲部傷亡慘重,三十一師池峰城部張靜波營長又因負傷臨陣脫逃。池峰城激憤之中決定破釜沉舟,決一死戰。他炸掉唯一的退路--運河浮橋,忍痛處決了張靜波。屢遭挫折的日軍改變部署,遂佔領了台兒庄四分之三。但抄後路的湯恩伯卻依然按兵不動,李宗仁以軍法嚴令湯立刻出兵,湯恩伯不得不率部隊從側後向日軍進攻。同時,台兒庄一線中國守軍全線反擊,日軍磯谷師團陷入重圍。中國軍隊乘勝進擊,全殲日軍於台兒庄外。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向國民軍事委員會發出電報,台兒庄大戰告捷。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邵宏來李宗仁簡介 陸軍上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初國梁張自忠簡介 陸軍中將,國民革命軍第59軍軍長
江化霖池峰城簡介 陸軍少將,國民革命軍第31師師長
翟俊傑王銘章簡介 陸軍少將,國民革命軍122師師長
趙恆多蔣介石簡介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總裁
宋廣漢孫連仲簡介 陸軍上將,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總司令
張銘煜湯恩伯簡介 陸軍中將,國民革命軍第20軍團軍團長
陳繼銘白崇禧簡介 陸軍上將,國民政府軍委會副總參謀長
齊春祥韓復榘簡介 陸軍上將,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第3集團軍總司令
陳默徐祖貽簡介 陸軍中將,第五戰區參謀長
李進業龐炳勛簡介 陸軍中將,第3軍團軍團長
馬世祥關麟征簡介 陸軍少將,國民革命軍第52軍軍長
葛亞明張靜波簡介 國軍營長,丟失陣地被處死
董驥磯谷廉介簡介 日軍中將,第10師團師團長
徐永亮板垣征四郎簡介 日軍大將,第五師團師團長
王德純岡村次郎簡介 日軍參謀長
王少奇瀨谷簡介 日軍聯隊長
朱子錚坂本順簡介 日軍聯隊長
吳喜千國軍老兵簡介 吹笛子的國軍老兵,后炸坦克犧牲
茂路山東老爺爺簡介 老鄉,撞牆而死
胡榮華山東大漢簡介 老鄉,組織鄉民抗日,被日軍打死
楊兆全日軍坦克少將簡介 日軍裝甲兵指揮官

職員表


製作人農畝烈、張本烈、林亮、周潤來
導演楊光遠、翟俊傑
副導演(助理)余斌
編劇田軍利、費林軍
攝影鞠烽、雷甲銘、葉瑞偉(副攝影)
配樂蘇鐵
剪輯吳光燦、唐凱雲
道具馮其孝、張劍揚、農世煜
美術設計吳昭華、陳耀功、雷小蘭(副美工)、呼鳴(副美工)
造型設計顏碧君、趙志敏(化妝)、苗紅(化妝)、甘俊(化妝)
服裝設計崔學禮、崔順珍、黃綱明、呂淑萍、田耕
視覺特效孫立新
錄音李祖文、韓維君、李雲平(副錄音)
布景師莫乃幫、廖嘉貴
煙火指導於澤
煙火劉垣、侯風景、申啟進
特技模型李海峰
遙控李善坤、郝克寧、呂新民
擬音劉荃業
旁白方明
演奏上海樂團交響樂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
指揮曹鵬、劉玉寶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李宗仁

    李宗仁

    演員邵宏來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自信、樂觀、幽默,臨危不亂、從容不迫、舉重若輕、指揮果斷,恩感並施,善於用將,他久居官場,深諳國民黨、軍閥利害矛盾,但一心以抗日為重,不顧個人得失,敢於抵制蔣介石的壓力,敢於收留被其他戰區拒絕的川軍,更不懼流言起用受國人誤解的張自忠。

  • 張自忠

    張自忠

    演員初國梁

    國民革命軍第59軍軍長。經歷坎坷,性格深沉堅毅,知恩必報,胸懷豁達,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不計前嫌,主動援助有一槍之仇的龐炳勛部。

  • 池峰城

    池峰城

    演員江化霖

    國民革命軍第31師師長。漚心瀝血指揮戰鬥,在戰鬥最激烈、最艱苦的時刻,他下令炸掉運河浮橋,切斷唯一的退路,破釜沉舟,決一死戰,更身先士卒,親率敢死隊去奪回陣地。

  • 王銘章

    王銘章

    演員翟俊傑 

    國民革命軍122師師長,川軍將領,英武忠勇。出川是為了抗日,但卻被數個戰區拒之門外,是李宗仁收留了他的部隊。最後他率全師死守滕縣,以身殉國。

  • 蔣介石

    蔣介石

    演員趙恆多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圓熟果決,心狠手辣。面對日軍日益近逼,他更多寄望於政治斡旋,雖然也想打贏徐州會戰,但對嫡系、雜牌軍親疏有別。

  • 湯恩伯

    湯恩伯

    演員張銘煜

    國民革命軍第20軍團軍團長,身受蔣介石恩寵,比較驕狂,有保存實力之表現,在姑嫂山逡巡不進,遲遲下不了南下決心,但最終還是按軍令向日軍發起總攻,對台兒庄中國守軍全勝之司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白崇禧

    白崇禧

    演員陳繼銘

    國民政府軍委會副總參謀長,桂系出身的將領。外號“小諸葛”,幹練儒雅,足智多謀。他與李宗仁心照不宣,在台兒庄戰役中配合默契。

  • 韓復榘

    韓復榘

    演員齊春祥

    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粗魯、驕橫跋扈。他恨日本人,不願當漢奸,但又怕被蔣介石涮了,所以丟城棄地,揮師逃跑,妄圖保存實力。

幕後製作


創作緣起
1965年,在歡迎李宗仁回國的宴會上,周恩來總理嚮導演成蔭說起可以把李宗仁指揮國民黨雜牌軍取得台兒庄大捷的事拍成電影。成蔭始終牢記周恩來總理的囑託,但因為“文化大革命”的爆發,拍攝“台兒庄大捷”的事情不得不束之高閣。
劇本創作
1984年,導演楊光遠看到了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田軍利、費林寫的劇本《血戰台兒庄》,那個劇本講述張自忠將軍的個人命運,把張將軍安排犧牲於台兒庄戰役,與史不符,所以被八一廠冷處理。楊光遠卻認為這個題材有開掘的價值。1985年3月,他將劇本推薦給陳敦德。當時,已就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文學部主任的陳敦德決心完成成蔭的遺願,並取得了廣西自治區政府領導及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大力支持。拿到《血戰台兒庄》的劇本后,他與楊光遠在劇本修改走向甚至影片風格追求方面達成共識。於是,廣西廠從八一廠引進劇本,借楊光遠為導演。根據成蔭生前所述的周恩來總理的囑託,結合改革開放形勢及廣西的情況,陳敦德希望劇本能改為以李宗仁將軍指揮台兒庄戰役為主線。1985年6月29日,陳敦德、楊光遠和編劇田軍利、費利取得一致意見,對劇本動“大手術”,把以張自忠個人命運為主線的戲劇性結構改為開放性結構,以紀實性、文獻性故事片樣式,按戰局發展的線索結構全片,不追求情節的起伏,而是以大筆觸真實地、樸實地表現歷史。在經過多方研討,《血戰台兒庄》的電影劇本經過十七次修改後終於定稿。
各方支持
該片劇本在創作階段得到了時任國家電影局局長的石方禹和總編室主任鄒士明等人的支持,以及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和當年參戰的鄭洞國、鄭庭笈、覃異之等將軍的協助,李宗仁原秘書程思遠先生也出任顧問。此後,在一年多的攝製工作中,沒有拍過戰爭片的廣西電影製片廠得到了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支持。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肖穆廠長不但派出楊光遠執導,還同意楊導帶去八一廠各方面的主創人員。同時,拍攝工作得到了台兒庄當地老百姓的巨大支持,時任濟南軍區政治委員的遲浩田將軍派部隊參加拍攝。影片的文化部顧問、曾以新聞記者身份親歷“台兒庄大捷”的荷蘭籍新聞紀錄片電影導演伊文思,也提供了當年戰場的紀錄片《四萬萬中國人民》作為參考文獻,《血戰台兒庄》中諸如“人梯渡橋”、“運河鏖戰”等許多動人的場景都取材於這部紀錄片的真實鏡頭。
徠血戰台兒庄[1986年楊光遠、翟俊傑導演電影]
徠血戰台兒庄[1986年楊光遠、翟俊傑導演電影]
演員選擇
根據影片的總體藝術構思,導演翟俊傑確定了選演員的六條原則。
1、影片中出現的真實歷史人物必須按照其本人照片去對照演員,要求形神兼備,還得會演戲。
2、由片中人物多為軍人,所以盡量從部隊文藝團體中選演員或挑選具有軍人氣質的演員。
3、片中的主要人物是中日雙方的高級將領,考慮到觀眾的欣賞習慣,要選擇生活閱歷較深的中老年演員扮演,演員年齡可以比角色的年齡適當大一些。
4、盡量物色在銀幕上較少露面然而又有相當藝術功力的演員,給觀眾以新鮮感。
5、該片中其他角色或“知名度”不高的歷史人物,所選演員應是“生活型”和讓人一眼看到就感覺“這就是”的類型。在符合角色身份、性格前提下,高矮、胖瘦、丑俊各有區別,以達到人各有貌。
6、影片中各種類型的小角色則請一些藝述造詣較高的演員扮演,以達到“眾星托月”之勢。同時也啟用非職業演員。對於扮演中國守軍和日軍士兵的群眾演員,凡是在前景出現的,前者在拍攝地附近的礦工和農民中去物色,因為當年台兒庄之戰中的中國軍隊多為莊稼漢出身的西北軍;後者,盡量挑選形似日本人的。
角色塑造
為了使演員儘快接近角色,當演員初到攝製組時,導演讓他們平時一律穿上戲用軍裝,練習國民黨軍隊中特有的立正、行走、敬禮等軍人姿態,還要求他們盡量曬太陽,以從中尋找戰時軍人的感覺。導演發現扮演李宗仁的邵宏來由於個人經歷原因民,會下意識地顯出剛氣不足的氣質,他們便有意在日常生活的談話中對邵宏來表現出格外的“客氣”,當眾稱他“李長官”,讓他不知不覺中產生一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戰區司令長官的味道。繼而,演員之間在生活中也互稱角色稱謂,以形成一種導演所追求的生活化的“紀實性”表演風格。導演還明確要求演員不要糾結於所謂“體驗”與“體現”、“外在”和“內在”的概念。對於正面角色,導演提出不必著意美化,對於反派也不必有意醜化,特別日軍將領,絕不能搞成“八格牙魯”式的臉譜化。
為增強紀實性,對於日軍將領中對白較多者,導演一律要求他們硬把日語對話記下來,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人物的自我感覺,同時也便於後期配音時對準口型。
外景拍攝
為了以氣勢感染觀眾,把戰爭場面拍得更真實,劇組選擇了業已搬遷一空的村莊王溝作為拍攝台兒庄內戰鬥的場地。這樣可以根據需要放開手腳去製造實戰效果。他們還在村子里選擇了一間瓦房加工為關帝廟,作為池峰城的指揮部。化妝組準備了各種“傷疤”供演員使用,服裝組針對槍傷、燒傷、炸傷、刀傷等不同需要進行處理,如用炸藥先炸壞服裝再給演員穿上。
促進兩岸溝通
1986年4月,《血戰台兒庄》在香港舉行首映式。影片引起台灣方面注意。台灣中央社在香港的負責人謝忠侯找到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負責人,要求提供一盤拷貝給當時中國台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觀看。在得到了中共中央批示同意后,廣西電影製片廠複製了一盤錄影帶,通過新華社送給謝忠侯。觀看完該片后,蔣經國察覺到大陸對台灣的政策有所調整,認為台灣方面也應相應作出調整。不久后,蔣經國決定同意開放國軍老兵回大陸探親。

幕後花絮

● 該片開拍消息公開后,劇組收到許多來信,其中雲南方面反映要求影片表現滇軍在台兒庄戰役中的貢獻,不過,由於該片故事截至1938年4月7日日軍被逐出台兒庄,而滇軍參戰是此以後,所以導演在影片中為白崇禧加了一句台詞表示滇軍六十軍作為預備隊正在途中。
● 在拍日軍屠殺村民的戲時,劇情需要一組老奶奶痛哭的鏡頭,為了啟發群演,導演翟俊傑和老人聊了一個多鐘頭,當把她說得失聲痛哭起來時,導演馬上讓攝影機進行搶拍。後期配音,他請來北影的陳立中,因為陳立中略帶口音的語言與畫面上的老人形象十分吻合。
● 扮演磯谷廉介的演員董驥在拍攝時刻苦練習日語對白,講得十分流利,被劇組稱“活鬼子”。
● 在拍攝結尾“血肉長城”的鏡頭時,劇組用了七八百個戰士扮演屍體,有的戰士因需要頭朝下倒懸在城牆上,一拍一整天,結果懸出了鼻血。而開拍時,在場的人們幾乎都帶入了當年的情景,哭得拍不下去,是導演再三下令,攝製組才忍住淚拍完了這場戲。
● 1985年夏末,李宗仁將軍的兒子李幼鄰得知《血戰台兒庄》拍攝的消息后,馬上從美國趕回大陸探親,要求觀看《血戰台兒庄》。雖然當時影片還在後期製作中,但經國家電影局的領導批准,廣西廠給李幼鄰放映了《血戰台兒庄》的“對白雙片”(即沒有音樂剪輯合成的樣片。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獲獎方備註
1987年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故事片獎《血戰台兒庄》提名
最佳編劇獎田軍利、費林軍獲獎
最佳男主角邵宏來提名
最佳男配角翟俊傑提名
最佳化裝獎顏碧君、趙志敏獲獎
最佳煙火於澤、劉垣獲獎
第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血戰台兒庄》獲獎
1989年第二屆表演藝術學會獎金鳳凰獎 學會獎趙恆多獲獎
1996年“新進杯”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優影片 《血戰台兒庄》獲獎

作品評價


該片的引人注目,不僅僅在於取材新穎,更由於它在藝術風格上的把握。它氣勢磅礴,震撼人心,具有一股中華民族的陽剛之美。尤其可貴的是,人們透過影片能進一層感受到創作者在藝術風格上把握這一作品時,達到了一種舉重若輕、疏密從容的境地。正是這種藝術上的把握和境地,才使人對這樣一部紀實性和寫意性兼備的軍事題材影片,產生了多重的、豐富的審美感受。從影片的總體構思和藝術風格來看,它的基本進程、人物設置、矛盾展現等,是圍繞著真實的歷史事件來鋪陳的。眾多場景追求一種歷史的紀實感和凝重感。但它又並不單純追求那種直觀上的逼真和外貌上的相似,而是透過紀實性的風格達到寫意的審美境界。(原中國電影藝術委員會委員王雲縵評)
海報
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