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師範學校

芷江師範學校

芷江師範學校創辦於1936年,是一所歷史悠久的老牌學校。2000年,在由三級師範向一級師範轉型的布局調整中,該校為全省保留下來的8所中等師範學校之一。

學校概況


湖南省芷江民族師範學校是一所老牌師範學校,是“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國家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湖南省五年制大專層次農村小學教師定向培養基地和湖南省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
學校由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先生創辦於1936年,始稱“湖南省立芷江鄉村師範學校”;1941年,改名為“湖南省立第十師範學校”;1950年,芷江縣簡易師範學校併入,保留“湖南省立第十師範學校”校名;1953年,更名為“湖南省芷江師範學校”;1973年,改名為“黔陽地區芷江師範學校”;1981年,更名為“懷化地區芷江師範學校”;1985年,恢復為“湖南省芷江師範學校”;1989年,更名為“湖南省芷江民族師範學校”;2001年,懷化市教師進修學校併入,保留“湖南省芷江民族師範學校”校名。
學校有學前教育、初等教育、模具設計與製造、計算機應用等專業。現有教職工257人,其中,全國優秀教師4人,湖南師大碩士生導師1人,教授級高級講師1人,副教授與高級講師68人,碩士研究生35人。現有在籍學生達5700餘人。
學校佔地面積150畝,建築面積59000平方米,學校固定資產原值4545萬元。開辦有初高中教育、全日制大中專教育、成人教育、小學師資培訓及校長培訓等門類;開設有初等教育、幼兒教育、計算機及應用、英語、音樂、美術、文秘電腦、模具設計與製造等專業。各級各類在籍學生4235人,全日制在校學生2825人。學校設有黨政辦公室、教務科、學生科、招生就業指導科、保衛科、總務科、繼續教育中心等七個中層行政科(室)和工會、團委等群團組織。全校在職教職工183人,其中副教授、高級講師46人,講師54人。徐特立教育基金獎獲得者1人,曾憲梓教育基金獎獲得者3人,特級教師2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級優秀教師6人。
學校高度重視畢業生的就業安置工作,一貫堅持讓每個學生“學會一門養活自己的本領,找到一個發展自我的空間”。已在廣州、深圳、東莞、中山、上海、杭州等十多個沿海開放城市建立了就業基地,已向幾十家名牌企業輸送了數以千計的畢業生。近幾年,每年聯繫用人單位來校舉辦大型幼師招聘會,幼兒教育專業畢業生全部實現對口就業,已形成供不應求的局面。
七十年來,該校為社會輸送了3萬多名畢業生,遍及全國各地的各條戰線。

校規校訓


辦學宗旨:為基礎教育服務,培養德才兼備人才
辦學方針: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品牌強校校歌:明山磅礴秀水漪漣,環抱著桃李盛開的校園;這裡是人民教師的搖籃,彙集著千百個有志的青年,啊,勤毅樸實刻苦鍛煉,堅持三個面向,為四化把青春奉獻。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肩挑起啟蒙教育的重擔;牢記住人民教師的規範,嚴謹的學風代代相傳,啊,團結奮進忠於事業,繼承光榮傳統,開拓進取永遠向前。(肖辛詞,李強曲)
校訓:勤毅樸實敬業求真
校風:誠信友善務實創新
教風:科學嚴謹立德樹人
學風:樂學善思學以致用

辦學歷史


2018年12月2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複懷化設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19年5月22日新建懷化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通過國家教育部備案。學校以湖南省芷江民族師範學校為基礎新建而成。
受晏陽初先生平民教育思想影響,湖南省芷江民族師範學校1936年創辦於芷江縣,始稱“湖南省立芷江鄉村師範學校”,前身是熊希齡、譚延闓1917年組建的湖南第二甲等農林學校;1941年,改名為“湖南省立第十師範學校”;1950年,芷江縣簡易師範學校併入,保留“湖南省立第十師範學校”校名;1953年,更名為“湖南省芷江師範學校”;1973年,改名為“黔陽地區芷江師範學校”;1981年,更名為“懷化地區芷江師範學校”;1985年,恢復為“湖南省芷江師範學校”;1989年,更名為“湖南省芷江民族師範學校”;2001年,懷化市教師進修學校併入,保留“湖南省芷江民族師範學校”校名;2017年3月,懷化、芷江兩校區整體搬遷新校區辦學(位於中方縣荊坪社區)。

辦學條件


學校目前開辦有高中起點三年制大專學前教育、小學教育、語文教育、數學教育、美術教育、音樂表演專業,初中起點五年制大專公費定向培養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專業,初中起點三年制中專學前教育專業,初中起點五年制非定向自費計劃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專業,培養並承擔懷化市小學、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現有在編教職工280人,其中,教授級高級講師2人,副教授與高級講師86人,研究生學歷教師85人。現有在籍學生5080人。

教學環境


校區規劃佔地面積605畝,規劃建築面積16.3848萬平方米,工程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佔地面積390畝,建築面積10.4348萬平方米;二期規劃佔地面積215畝,規劃建築面積5.95萬平方米。項目規劃總投資7.9億元,其中一期規劃投資4.3億元。現在一期工程已全部完成,已建成教學樓、多媒體教學中心、學生公寓(3棟)、學生食堂、球場、田徑運動場、學生服務中心、音樂實訓樓、繼續教育中心、理工-美術實訓樓、體育館、運動場看台等。學校現有教育教學及辦公設施設備值近1100萬元,圖書31.7萬冊。

學校領導


王紹華 黨委書記
彭平安 黨委副書記、校長
張雲龍 黨委副書記
宋祖榮 黨委委員、副校長
陳德林 副校長

機構設置


行政群團組織
黨政辦公室
教務科
學生科
招生就業科
繼續教育中心
總務科
保衛科
工會
團委
女工委

歷史沿革


近期歷程

2001年5月,市人民政府第37次常務會議決定,“懷化市教師進修學校併入芷江師範組建懷化市教師繼續教育中心,並逐步發展為教師繼續教育學院。”從此,該校形成懷化、芷江兩地辦學的格局。同年,該校被省教育廳確認為“省級中小學骨幹教師省級培訓基地”。
2005年12月,經省教育廳專項評估(湘教通[2006]38號),該校被確定為全省十個具有開辦幼兒教育專業資格的學校之一,是懷化市唯一具有開辦幼兒教育專業資格的學校。
2007年12月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加掛“懷化市民族職業學校”牌子。2008年經省教育廳評估被確定為全省八所“湖南省農村小學教師定向培養基地”之一,開辦五年制大專層次定向分配的初等教育專業。
2009年經省教育廳評估,該校入圍“2009年度湖南省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項目建設單位”即進入“省級示範校”行列。2009年被確認為“國家級語言文字規範示範校”。2009年懷化市教育強市會議明確提出“要把芷江師範建成高等師範專科學校!”目前已規劃劃撥600畝建設用土地。

詳細列表

1936年8月由晏陽初先生在芷江縣城考棚街(今小北街)創建,始稱“湖南省立芷江鄉村師範學校”;
1941年5月學校改名為“湖南省立第十師範學校”;
1953年10月更名為“湖南省芷江師範學校”,校址由縣城遷至城郊七里橋木柚坡,為實行半農半讀的師範學校;
1973年10月學校由黔陽地區接管,改名為“湖南省黔陽地區芷江師範學校”;
1981年9月學校更名為“湖南省懷化地區芷江師範學校”;
1985年10月學校校名恢復為“湖南省芷江師範學校”;
1989年1月學校更名為“湖南省芷江民族師範學校”;
2001年5月 懷化市教師進修學校併入湖南省芷江民族師範學校,並加掛懷化市教師繼續教育中心的牌子;
2007年11月經市教育局批准加掛“懷化市民族職業學校”的牌子。

發展期望


芷江校區校門
芷江校區校門
今年,該校新生突破1300人,在校學生總數逼近3600人,教學班級多達66個。這是該校辦學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招生和辦學高峰。近些年來,該校先後成為懷化市唯一具有幼兒教師培養資格的學校、湖南省五年制大專層次農村小學教師定向培養基地和湖南省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已連續多年名列全市公辦中職學校之首。如今,該校申創幼兒師範專科學校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佔地達620畝的新校區即將在中方荊坪拔地而起,學校已因此步入一個跨越式、良性發展的快車道。
有道是:登山的路就在腳下,越到山頂的路會越加艱難。我們正走在通往山頂的路上,我們也正走在最艱難的路上。異地建校的定位使現有校園的建設受到較大影響,兩地辦學的格局給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不便。諸如學生太多、班額較大、場地緊張、設施欠全、設備陳舊、奔波勞累、工作繁重等許多困難,我們唯有以主人翁的姿態去面對,去克服,去奉獻!
我們相信:上述種種困難,一定只是暫時的!學校在解決這些問題與困難時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充分展示了全體師生不畏艱難、團結協作、顧全大局和視校如家的可貴品質。我們不會被眼前的困難嚇倒,我們會一如既往地追求辦學質量,注重學校的內涵發展,讓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為!
唯有這樣,我們才不愧對學校創始人晏陽初先生“平民教育”的辦學思想,不愧對“勤毅、樸實、敬業、求真”的先賢教誨,不愧對懷化五百多萬父老鄉親的重託與信任。
芷江師範,也是芷師學子實現人生理想的全新起點。對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學子來說,人生途中遇到的每一個困難,都將是他磨礪自己的機會,都將激發他贏得挑戰的豪情。希望大家進一步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振奮精神,發奮學習,和重新崛起的母校一起共同走向美好的未來。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幹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最有力量。”我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但為了芷師騰飛的共同理想走到了一起,我們一起生活、一起吃苦、一起奮鬥、一起拼搏、一起為學校的發展任勞任怨、一起在艱苦的環境中自強不息,這就是“芷師人”,這就是“芷師精神”,也是我們最最寶貴的人生財富!
老師們、同學們:學校發展正處於一個十分重要的關口。讓我們相互勉勵:繼續發揚“芷師精神”,群策群力,搶抓機遇,共克時艱,滿懷豪情去開創芷江師範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