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褐籃子魚的結果 展開

褐籃子魚

籃子魚科籃子魚屬動物

褐籃子魚(學名: Siganus fuscessens (Houttuyn))是籃子魚科,籃子魚屬的一個種。體長一般約15~20公分。體側上方為褐綠色,下方為銀白色;並雜以白色微帶淺藍的圓形斑。這些圓形斑沿體縱軸拓撲結構成行。側線之下,斑點較大,約成六行,側線以上,斑點較小,拓撲結構較不規則約成18~20行。背、腹和臀鰭亦各有13、4和7枚毒棘。生活水深1~50米。喜食海藻、海中浮游生物和附著物,故肉質有獨特風味。

形態特徵


褐籃子魚
褐籃子魚
體側扁,橢圓形。頭臉似兔,故英語有兔魚之稱。腹鰭兩側有硬刺,中間為軟條。體褐色,散布著許多白點。尾鰭后緣彎入。其背鰭、尾鰭和腹鰭的刺有毒腺。體長達40厘米,重可達l千克。頭小,口略突出。體黃綠或黃褐色,密布白點及小黑斑。背鰭、腹鰭與臀鰭的硬棘強大且皆具毒腺,尾鰭略凹。與長鰭籃子魚(S. canaliculatus)相似,但後者魚體上的白點較小且密集。

生活習性


生活於1~50公尺海域,幼魚常在潮池中發現,成魚棲息於海藻茂盛的礁石平台、緩坡或礁沙混合區。雜食性,以藻類及小型底棲動物為主。夏季繁殖,產黏著卵。

分佈範圍


本魚西太平洋區,包括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海、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台灣、越南、中國沿海、印尼、新幾內亞、澳洲、密克羅尼西亞帛琉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諾魯、索羅門群島、斐濟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等海域。

食用


泥鯭曾經算是下等價錢的“食用魚”,不能上大桌,即是不會出現於喜慶宴會的菜單之上,因此香港有一句俗語“泥鯭充石班”。而泥鯭粥已經是香港美食之一,名揚日本及東南亞,因為新鮮的泥鯭魚肉本身十分鮮美,清蒸加醬油和熟油已經很好味,或者煮湯加薑片,也很醒胃。澎湖的烤臭肚魚乾和酸瓜臭肚是當地著名的食品。

捕捉與處理


可用竿釣、刺網及陷籠方法。由於泥鯭的鰭有毒,因此常使用泥鯭籠捕捉,是由鐵絲網包成的一個籠,設有一個“有入無出”的入口,結構由雞籠變化而來。籠內放泥鯭魚愛吃的食物如油條或麵包皮之類。可以同時一人操作多個泥鯭籠和捉魚的據點,本小利大,操作簡單,泥鯭魚獲可免身體受傷。勞工手套及剪刀是捉泥鯭魚之必要工具。不可將腸管弄破污染魚肉。

相關


泥鯭的: 是計程車(的士)的某種經營方法,又稱“釣泥鯭”,可以收集同一路線的乘客,進行集體運輸。在香港法例之下,泥鯭的是非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