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開土大王級驅逐艦

廣開土大王級驅逐艦

廣開土大王級驅逐艦(英語:Gwanggaeto the Great-class Destroyer,朝鮮語:광개토대왕급 구축함,或以計劃名稱之為KDX-Ⅰ)是韓國海軍隸下的多用途導彈驅逐艦。

本級艦是韓國海軍構建21世紀初期新一代韓國海軍主力陣容而進行的“韓國驅逐艦實驗”(Korean Destroyer Experimental,KDX)計劃中的第一階段,亦為韓海軍首艘裝備艦空導彈和近程武器系統的艦隻,計劃原預計建造12艘更換美援驅逐艦(忠北級驅逐艦7艘,大邱級驅逐艦2艘,忠武級驅逐艦3艘),但是建造后韓國海軍發現此級艦設計不良;包括過輕的吃水讓遠洋航行穩定度不佳,以及艦型設計升級容余不足,最後只建造3艘便停產,舷號971~973。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韓國海軍忠北級驅逐艦
韓國海軍忠北級驅逐艦
上個世紀80年代,韓國海軍計劃替換當時日 益老舊的主戰艦艇──美國在二戰時代建造的桑納級(Sumner class)與基林級驅逐艦(Gearing class)。1981年第一代國產中型作戰艦艇蔚山級開始服役時,韓國就開始為建造國產驅逐艦進行相關的基礎研究。1983年11月,韓國海軍正式在1984Yulgok計劃中提出“韓國驅逐艦實驗”(Korean Destroyer Experimental,KDX)的雛形;依照當時的規劃,第一艘KDX原訂在1990年12月開始建造。在1985年9月,韓國當局開始為KDX驅逐艦規劃配套的武器系統,並在同年12月決定由韓國本國整合研發。隨後,大宇重工的造船與海洋輪機)被選為建造廠商。然而,隨後KDX計劃的時程因種種因素而一在被延後。

計劃規劃

KDX-2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
KDX-2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
KDX-3世宗大王級驅逐艦
KDX-3世宗大王級驅逐艦
KDX計劃打算建造一種標準排水量3500噸、以反潛與反水面任務為主的驅逐艦,先建造一艘原型艦進行測試(計劃於1997年服役),經過驗證修改後再建造10~16艘同型艦,從1999年起全面替換桑納級與基林級驅逐艦。但隨後KDX便修改為一個分為多個階段的造艦計劃,要讓韓國海軍一舉達到擁有強大防空能力與遠洋戰力的艦隊。付諸實行的KDX計劃分作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KDX-1就是前述的3800噸級中型反潛、反水面驅逐艦,於1998年起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最初打算建造10艘,但最後只造了3艘;第二階段的KDX-2則是5000噸級的導 彈驅逐艦,配備垂直發射的標準區域防空導彈,並引進隱身艦體設計,將建造6至12艘,從2003年起達成IOC;至於最終的KDX-3則是標準排水量7000噸級的大型高性能防空驅逐艦,引進先進艦載戰鬥系統、相控陣雷達、垂直發射防空導彈等裝備,並具有反彈道導彈能力,預計建造三艘,並在2007/2008年達成IOC。命名方面,KDX以韓國歷史上的君王與名將來命名。

設計建造

1994年,KDX-1首艦廣開土大王號(DDH-971)在大宇重工的船塢開工(比最初預定延遲了四年),1996年10月下水,正式宣告韓國“國艦國造”進入了新的紀元。KDX-1首艦乃是紀念14世紀朝鮮高句麗王朝著名的廣開土大王,他四處征伐,擴大了高句麗王朝的領土;用於KDX-1二、三號艦的乙支文德與楊萬春也是高句麗王朝的名將,他們曾率軍奮力抵抗中國的入侵。KDX-1創下了韓國造艦史上的多項第一:自行設計的第一種300噸級以上的主戰艦艇、第一種能搭載艦載直升機的艦艇,此外也是首種裝備垂直發射系統的自製艦艇,堪稱韓國海軍邁向大洋海軍的第一步。

設計特點


基本設計

廣開土大王級大量採用了歐洲與美國船艦 使用的科技與裝備,其中又以歐系裝備居多。動力系統方面,本級艦採用現代西方船艦常見的複合燃氣渦輪與柴油機(CODOG)系統,以美國GE的LM-2500燃氣渦輪與德國MTU授權三星重工生產的MTU 20V 956 TB-92各兩具組成,最大航速可達30節。艦體設計方面,本級艦擁有核生化防護能力,但是艦體造型並未大量考慮雷達隱身設計。

反艦防空

廣開土大王級的B炮位裝有一組MK-48 Mod2垂直發射 系統,共計16管,裝填RIM-7P海麻雀點防禦防空導彈,是此級艦的主要防空武器。反艦方面,廣開土大王級艦體中段配備兩組美製MK-141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器(日後應被韓國製SSM-700K反艦導彈取代,性能與魚叉導彈相似),艦首裝有一門奧托·梅萊拉五英寸54倍徑艦炮,此種艦炮射速超過美製MK-45五英寸54倍徑艦炮的兩倍,在亞洲亦被日本海自的金剛級驅逐艦與高波級護衛艦採用;近迫防衛方面,廣開土大王級的艦橋頂端與機庫上方各有一座荷蘭Signnal授權韓國製造的守門員近程防禦武器系統,使用一門30mm旋轉機炮。

反潛設計

反潛方面,廣開土大王級本身擁有兩組三聯裝美製MK-32魚 雷發射器,艦尾設有直升機庫與直升機甲板,操作一架英國偉斯特蘭生產的超級大山貓(Super Lynx)MK .99反潛直升機。1999年,韓國海軍購入12架大山貓MK.99,其中部分就是配屬於廣開土大王級上。超級大山貓MK.99的裝備包括海沫三型(Seaspray MK.3)雷達、AN/AQS-18投擲式聲納、Racal電子支援系統等,並可掛載兩枚武器,包括美製MK-46魚雷、英制海賊鷗(Sea Skua)輕型反艦導彈或挪威制企鵝反艦導彈;海沫三型雷達負責反艦導彈的先期標定,使用半主動雷達導引的海賊鷗反艦導彈時尚須提供雷達照射。

戰鬥系統

戰鬥系統方面,韓國引進歐洲現成戰鬥系統再予 以國產化;經過激烈競爭后,英國航太系統(BAE System)的SSCS MK.7系統(與英國23型護衛艦同系列)擊敗德國STN Atlas電子公司的COSYS 200K1系統,合約價值8848萬美元的合約;BAE將SSCS MK.7授權韓國三星生產再予以修改,成為KDX-1使用KDCom-I戰鬥系統。KDCom1採用分散式架構,擁有八個多功能顯控台與一百多個分散式處理器,通過光纖區域網路連接各顯控台與艦上各種偵搜、射控、武器系統,並整合美規Link-11數據鏈;軟體採用美國軍規ADA語言編寫,總共有100萬行左右程序。

雷達船電

雷達方面,本級艦擁有美製SPS-49(V)52D C頻長程對空搜索雷達以及荷蘭Signnal的MW.08 3D G頻中程對空/平面搜索雷達各一,五英寸艦炮與海麻雀導彈的射控則由前後各一的荷蘭Signnal制STIR 180照明雷達負責。MW.08是Signnal的多波束獲得/追蹤雷達系列的輕型版本,採用波長較短的G頻。MW.08尖峰功率50KW,天線由12個接收波束排列(2X6)而成,夾角12度,波束垂直範圍0至70度,波束水平誤差0.25度、垂直誤差1.2度,誤差距離40m,具備自動偵測與追蹤能力,對雷達截面積2平方公尺目標的偵測距離32km,對雷達截面積1平方公尺目標的偵測距離27km,對雷達截面積0.1平方公尺目標的偵測距離17km。

聲納設計

聲納方面,廣開土大王級服役之初僅裝有德國Atla s DSQS-21BZ艦首聲納,之後再於艦尾追加SQR-220K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SQR-19的韓國版),成為韓國海軍第一種擁有拖曳陣列聲納的艦艇,使韓國艦隊的反潛能力大增。此外艦上還有美製SLQ-25拖曳式魚雷對抗系統(爾後韓國獲得授權生產,型號為SLQ -261K)。ARGO AR-700是一種非搜索/比振幅式電子支援裝置,測向精度4~5度(rms),並可選擇性加裝比相位式干涉測量套件,將測向精確度提高到1度( rms)。KDX-1的資料鏈系統為KNTDS,整合有美規Link-4/11/14資料鏈。

基本數據


參考數據
艦長135.5米
舷寬14.2米
吃水4.2米
排水量
標準3200噸
滿載3900噸
乘員286人
動力系統
CODOG
2×LM-2500燃氣渦輪/58200
2×MTU 20V 956 TB-92柴油機/8000
續航力4500海里(18節)
航速30節
船電系統
作戰系統KDcom-1作戰系統
雷達AN/SPS-49 2D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Signnal MW.08 3D C頻中程對空監視雷達
Daewoo SPS-95K導航雷達
聲納ATLAS DSQS-21BZ主/被動艦首聲納
SQR-220K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
其他4×CSEE DAGAIE MK.2干擾彈發射器
ARGOSystems AR-700電子對抗系統
AN/SLQ-25A魚雷對抗系統
艦載武裝
艦炮1×奧托·梅萊拉五英寸62倍徑艦炮
導彈1×MK-48 Mod2垂直發射系統(VLS)(共16管,裝填16枚RIM-7P海麻雀防空導彈)
2×四聯裝魚叉或SSM-700K反艦導彈發射裝置
近防1×30mm守門員近程防禦武器系統
反潛2×三聯裝324mm MK-32 Mod5魚雷發射器
艦載機1×超級大山貓MK.99反潛直升機 

本級艦


憑藉著韓國國防工業紮實的韓國機電、造船等重工業的土壤,以及政府政策與民間大型集團的強力支持,外有與歐美先進國防廠商充分的技術交流與策略三艘廣開土大王級於1998至1999年陸續進入韓國海軍服役,KDX第一階段遂告圓滿達成。韓國海軍繼續朝更大型、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的KDX-2邁進。
艦隻編號艦名下水日期服役日期
DDH-971廣開土大王號 (Kwanggaeto the Great)1996年10月28日1998年7月31日
DDH-972乙支文徳號 (Ulchimundok)1997年10月16日1999年8月30日
DDH-973楊萬春號 (Yang manchun)1998年9月30日2000年6月29日
雙視圖
雙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