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張敬國的結果 展開
張敬國
著名考古學家
張敬國同志1948年5月出生,197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現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1999年被評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6月省政府通報表彰張敬國領隊凌家灘考古隊在考古發掘工作中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和作出的突出成績。
2002年被評為享受省委四個一批撥尖人才一等津貼。
2006年評為全省文物保護先進個人。
1975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 30年來他跑遍了淮河兩岸大江南北。主持大型考古發掘十多次,其中含山大城墩遺址發掘成果,樹立了江淮地區考古學年代標尺,填補了安徽江淮地區考古學文化空白。
1989年主持國家文物局《蘇魯豫皖先秦考古學文化研究》課題安徽子課題研究,他帶領安徽隊對安徽淮河以北21個縣市進行全面考古普查,新發現遺址186處,對濉溪縣石山子遺址等重要遺址進行了重點考古發掘。通過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建立了安徽淮北地區考古學文化年代框架,1991年國家文物局在安徽合肥召開第一次《蘇魯豫皖先秦考古座談會》,會上國家文物局領導和與會專家代表一致肯定安徽隊作出的成果,為蘇魯預皖先秦考古學文化研究開了個好頭,作出了表率,成果突出,填補了蘇魯豫皖考古學文化研究的空白。
他主持發掘的凌家灘遺址的考古成果,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被國內外考古界和學術界公認為是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發祥地之一。
為保護好凌家灘遺址,他在發掘期間和平時努力向當地群眾宣傳《文物保護法》,宣傳凌家灘遺址的重要意義,使群眾明白保護好凌家灘遺址就是保護了國家財產,保護好了自己的家園,保護和繼承了先民留下的珍貴遺產。凌家灘村民有困難想辦法幫助解決,村裡的電線桿和電線需要更換、村裡沒有錢,他找到縣委書記和縣長幫助解決15000元把村裡電線桿和電線換了,村裡群眾十分高興。
凌家灘村到縣城主要公路有10里路程,這10里土路下雨下雪十分難走,特別是小孩上學更加困難。他建議鎮政府打報告向省政府申請經費修路,並拿著鎮政府申請經費的報告到省政府找到有關領導。把申請修路的意義和保護國保單位凌家灘遺址的工作聯繫起來向領導作了彙報,得到省領導的支持,批撥叄拾萬元經費到縣裡把土路修好。通車的那天,沿途村莊的老百姓自己買鞭炮燃放慶祝,他們對鎮黨委書記說:“我們感謝張教授,落實三個代表,人民群眾歡欣鼓舞”。
從此以後,只要凌家灘遺址被人為的破壞或有盜掘情況發生,當地群眾會在第一時間打電話向他報告,他再打電話通知縣裡去處理,有時一天接幾個電話,反映凌家灘的事情。縣裡同志說凌家灘只要有風吹草動,張教授肯定第一知道,老百姓相信他。凌家灘遺址一直保護的很好,沒有遭到人為的盜掘和破壞,一是當地老百姓覺悟高,愛護凌家灘遺址。二是他堅持努力宣傳文物保護法和幫助解決當地老百姓實際困難。營造和諧社會,以人為本,保護國寶單位的同時更考慮當地群眾的利益,使兩者的關係和諧統一,我們的文物事業就能取得更大的發展。
張敬國同志近年來,為了完成凌家灘考古報告,儘早與讀者見面,他加班加點,幾乎星期天都在辦公室里渡過,上班早,下班遲,每年春節、五一、十一三個大節假日,他都在第四天準時來到辦公室加班,緊張的工作使他在上班的路上得心肌梗死,住院搶救治療,出院后他又投入到凌家灘編寫報告中。
他勤奮努力,刻苦鑽研業務,成果頗豐。發表簡報、考古報告、論文約70篇,計150多萬字,主編出版《凌家灘玉器》,出版《安徽出土玉器精粹》擔任常務副主編,出版《中國玉器全集》安徽卷任副主編。主編主筆出版考古報告專著《凌家灘》(文物出版社)、主編出版《凌家灘文化論文集》(文物出版社)。
他主持發掘的凌家灘遺址1998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0年獲提名入圍;2001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凌家灘》主持人,該項目成果被評為良好。主持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凌家灘玉器》,2003年11月獲省科技廳重點項目成果證書。
近年來,他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並擔任學術兼職,具有較高的社會影響。1999年12月應日本大阪彌生文化博物館和奈良大學邀請赴日專題講授《凌家灘文化》;2001年4月應台灣大學邀請赴台參加專題《凌家濰文化研討會》;2001年9月赴台參加兩岸古玉研討會;2001年9月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專題講授《凌家灘文化及文明起源》。
兼職安徽大學教授、浙江省社科院國際良渚學中心各座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明起源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主持和參加大型遺址考古發掘20多處。
主持含山凌家灘遺址考古發掘獲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獎。
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含山凌家灘》主要負責人。
承擔省科技廳重點項目《凌家灘玉器》主編,2003年11月獲省科技廳重點項目省級成果證書。
2001年6月凌家灘遺址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凌家灘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讀玉凌家灘》,中國文物報,2001年8月1日頭版全版。
《含山凌家灘第四次發掘簡報》,《考古》科學出版社,99年11期。
《凌家灘第四次發掘主要收穫》,《東南文化》2000年6期。
《凌家灘玉器微痕迹的顯微觀察與研究——中國砣的發現》,《東南文化》,2002年第5期第16頁;
《凌家灘聚落與玉器文明》,《文物研究》,2002年第13期第28頁。
《凌家灘出土玉器微痕迹的顯微觀察與研究》,《史前琢玉工藝技術》,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2003年3月。
《凌家灘出土玉器與良渚文化福泉山出土玉器微痕迹比較研究》,《浙江學刊》,2003年9月。
《線性工具開料之初步實驗——玉器雕琢工藝顯微探索之一》,《東南文化》,2003年4期。
發表論文和考古報告共60多篇。
2001年4月應台灣大學邀請赴台參加專題《凌家灘文化研討會》。
2001年9月赴台參加兩岸古玉研討會。
2001年9月應香港中文大學專題講授《凌家灘文化與文明起源》。
1999年12月應日本大阪彌生文化博物館和日本奈良大學邀請赴日本專題講授《凌家灘文化》。
安徽大學兼職教授。
浙江省社科院國際良渚學中心客座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明起源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