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
全國重點大學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辦之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大學。1937年南遷至長沙,與台灣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複員返回北平(現北京)。1952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為以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並自北京沙灘等地遷至現址。2000年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併,組建為新的北京大學。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為九校聯盟、亞洲大學聯盟等聯盟成員,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其前身是京師大學堂。
● 京師大學堂(1898-1912)
北京大學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
1902年12月,清政府委任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責成經理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得以恢復。吳汝綸和辜鴻銘任正副總教習,嚴復和林紓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和副總辦。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併入大學堂。12月17日,京師大學堂舉辦開學典禮。根據學制,不同程度的畢業生分別授給貢生、舉人、進士頭銜。
1903年,增設進士館、譯學館及醫學實業館。
1904年,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改為總理學務大臣,負責統轄全國學務,並另設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專管京師大學堂事宜。京師大學堂統轄全國教育的職能因此分離,成為單純的高等學校。同年,進士館開學,招收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兩屆科舉進士,即癸卯科(1903年)進士80餘名和甲辰科(1904年)進士30餘名入學。並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開中國高校派遣留學生之先河。
首任校長-嚴復
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校,旋即冠“國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復出任北京大學首任校長。
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學校長。此時已有黃侃、辜鴻銘、錢玄同、馬敘倫、陶孟和、馮祖荀、何育傑、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學任教。
國立北京大學——五四運動前後(1916—1927)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的這十年,被視為北京大學校史上的一段輝煌期,奠定了北大的傳統和精神。
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學開學,蔡元培在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說,對學生提出三點要求:“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
1、教授治校管理體制
蔡元培校長蔡元培主張“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對北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辭退了一批不稱職的中國、外國教師,聘請陳獨秀、夏元瑮分別出任文科、理科學長,聘請胡適、李大釗、魯迅、劉半農、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顏任光、鍾觀光、任鴻雋、李書華、丁西林、馬寅初、陶孟和、陳啟修、王世傑等到校任教。此期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知名學者還有黃節、吳梅、劉文典、陳垣、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馬衡、康心孚等。對有學術造詣、政治上守舊的辜鴻銘、劉師培、黃侃等人,蔡元培也用其所長。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他設立了評議會,將其作為學校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評議員由教授選出。後來,又在各學門(系)設立教授會。隨後又設立北京大學行政會議、教務會議、總務處。至1920年9月,北京大學教授治校的管理體制已經基本成熟。蔡元培倡導教育獨立,認為官僚政客不應干涉教育,“我絕對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為此幾次辭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
2、教學改革
首批進入北大旁聽的三名女生蔡元培力圖將北大辦成以文、理兩科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學,將商科併入法科,把工科併入北洋大學。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設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培養研究生。這是中國高校最早的研究所。
1918年,他創立《北京大學月報》,為中國最早的大學學報。蔡元培積極開展學術交流,邀請杜威、羅素、班樂衛、普朗克等名家到北大講學。
1919年,蔡元培撤銷文、理、法科,學門不再隸屬於科,並改學門為學系,設14個學系。蔡元培廢除年級制,實施選科制,以發展學生個性,溝通文理。
1920年,北京大學允許3名女生進入文科旁聽,並在同年秋天正式開始招收女學生,開中國公立大學男女同校之先。
3、五四運動策源地
五四時期北京大學學生遊行隊伍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大學等北京多所學校的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羅家倫、江紹原、張廷濟為學生運動三個代表,隨後舉行示威遊行。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任遊行隊伍總指揮。集會宣讀了北大學生許德珩起草的《北京學生界宣言》,遊行中散發了北大學生羅家倫起草的《北京學界全體宣言》。遊行學生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軍警當場逮捕學生。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朱家驊、胡適、魯迅當時為了營救學生,不惜發動全國工商界罷工罷市。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得到了各地青年學生和人民群眾的同情和支持,學生愛國運動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國,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北洋政府被迫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職務,並拒絕簽署巴黎和約,學生運動取得勝利。五四運動后,北京大學教授李大釗率先在中國系統地接受、傳播、實踐馬克思主義,北大成為中國研究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1920年8月,陳獨秀創建上海共產黨小組。1920年10月,李大釗創立北京共產黨小組。中共一大前,中國53名中共黨員有21名是北大師生、校友。
● 國立北京大學——三十年代(1927—1937)
蔣夢麟校長1927至1929年間,北大處於動蕩之中,並遭到摧殘。奉系軍閥攫取北京政權后,於1927年宣布取消北大,與北京其他八所國立大學合併為京師大學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將其改為中華大學,復改為北平大學,復改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復校,國民政府於8月6日恢復國立北京大學。
1930年,國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長蔣夢麟開始執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職。蔣夢麟改革北京大學管理制度,提出十六字方針“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改評議會為校務委員會。
1931年,北大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設立合作研究特款。動工興建新圖書館、地質館、灰樓學生宿舍等三大建築,修建了大操場;理科各系設施得到相當的改善。
1932年6月,北京大學實行學院制,設文、理、法三個學院,胡適、劉樹杞、周炳琳分別出任院長。
1935年,北大已建成實驗室40多個,實驗儀器6716件,標本15788種,藥品及實慣用具3100多件,設備條件居於全國高校前列。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37—1946)
1946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9月,北京大學奉國民政府令南遷至長沙,與國立清華大學、天津的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1938年,臨時大學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全校設文、理、法商、工、師範五個學院,26個系。5月4日,國立西南聯大正式上課,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復並開始招生,研究生學籍分屬三校。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辦學條件艱苦,校舍緊缺、缺少儀器、資金不足。部分師生不得不兼職以維持生計。儘管條件艱苦,國立西南聯大辦學九年間本專科、研究生畢業3882人,在校生共8000人左右,培養出了很多優秀人才,其中90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含外籍院士),6人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獎章者共23人),3人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李政道、楊振寧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5年8月,日本戰敗。由於交通條件困難、三校原有校舍有待修繕,國立西南聯大繼續辦學一年。
1946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舉辦結業典禮,聯大宣告結束。
● 國立北京大學(1946—1949)
胡適校長1946年7月,胡適先生由美返國,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長,致力於北大之全面復興,“把北大做到最高學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學術研究機關”。雙十節在國會街北大第四院禮堂舉行復校開學典禮。北大聘任湯用彤為文學院長,饒毓泰為理學院長,周炳琳為法學院長,馬文昭為醫學院長,俞大紱為農學院長,馬大猷為工學院長,樊際昌為教務長,陳雪屏為訓導長,鄭天挺為秘書長,設33個學系(其中醫學系下設18科)、兩個專修科及獨立的文科研究所。據1946年12月的統計,北大有註冊學生3420人。複員后,北大文、理、法學院得到加強,醫、農學院處於中國頂尖水平。胡適還擬設立原子能研究中心,但是因局勢動蕩未能實現。1948年,國立中央研究院選舉首批院士,北大十名教授當選,列中國大學之首。
1948年11月,北平被解放軍包圍。國民政府原本計劃讓北京大學南遷,但北大教授會決議不南遷。國民黨擬定“搶救大陸學人計劃”,派出飛機,希望一批重要學者離開北平南下。胡適、錢思亮、毛子水、姚從吾等人受邀南下,但大多數學者留在了北平。12月15日胡適校長離平南遷,由鄭天挺、湯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務,但表示“我雖在遠,決不忘掉北大”。
北京大學——新中國成立后至“文革”前(1949—1966)
1949年底,北大教育系併入北京師範大學。
1952年,政府仿效蘇聯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文理科的部分師資併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北大學三校的農學校合併為北京農業大學;北大工學院併入清華大學;北大醫學院獨立為北京醫學院;北大地質學系與清華大學等校有關係科﹐組建了北京地質學院;北大學法律學系併入北京政法學院。院系調整后的北京大學遷校址於原燕京大學校址,原來北大、清華、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學、人文學科學者雲集北大,奠定了北京大學文理兩科的紮實基礎。
院系調整后,北大在1954年重建法律系,1956年重建圖書館學系,1960年重建政治學系。
1955年,為了儘快建立中國的核工業體系,北大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原子能人才培養基地——物理研究室(技術物理系前身)。此外,北大在中國最早培養半導體專業人才,並在中國計算機研究起步階段就辦了計算機學習班。據1966年的統計,北大時有在校生近九千人,這期間北大培養的畢業生有百餘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北大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如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等;1955年中國科學院首批223名學部委員中,北大在任教師有28人,居中國高校之首。
由於政治活動頻繁,人文社科研究受到干擾。校長馬寅初的《新人口論》被視為此階段北大最突出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但文章發表后就遭到了批判。1957年反右運動中,北大七百餘名師生被錯劃為右派。1961年,黨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開始糾正各種失誤,同年整頓高校工作,提高了北京大學的教學質量。
1965年3月起,北京大學開始在陝西漢中建設新的校區(時稱“653工程”)。
● 北京大學——“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
北京大學文革大字報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下發“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拉開帷幕。在康生的策劃授意下,北大哲學系黨總支書記聶元梓等七人於5月25日貼出大字報《宋碩、陸平、彭佩雲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幹些什麼?》,攻擊北京市委大學部副部長宋碩、北大校長兼黨委書記陸平、北大黨委副書記彭佩雲,指責三人“破壞文化大革命”,走“反對黨中央、反對毛澤東思想的修正主義路線”。該大字報曾遭到北大廣大師生的反對,6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文播發了大字報。6月,改組后的北京市委宣布撤銷陸平、彭佩雲的職務,設工作組代行北大黨委職權。7月,北京市委撤銷北大工作組,江青點名要求聶元梓籌建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簡稱“校文革”)。9月,校文革正式成立,聶元梓執掌大權。聶元梓被稱為北京造反派的五大領袖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間,北大被稱為“反社會主義的頑固堡壘”。北京大學的很多幹部、教師被打成“黑幫分子”、“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遭受殘酷迫害。據統計,文化大革命期間北京大學有冤假錯案1000多宗,400餘戶被抄家,知名學者饒毓泰、翦伯贊、俞大絪在內的60餘人非正常死亡。1968年5月16日,校文革設立“監改大院”(也稱“黑幫大院”,俗稱“牛棚”),關押幹部、教師218人,對其進行迫害。1969年,七千餘名北大師生被下放鯉魚洲(位於江西南昌,是血吸蟲疫區)農場進行勞動改造。
150機1970年6月27日,在停止招生四年後,北大開始採取“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的方法招收工農兵學員。第一屆入學新生2242人,其中北京總校1676名,漢中分校148名,江西分校418名。
1973年8月,北京大學電子儀器廠和北京有線電廠等單位合作在北大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每秒運算一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簡稱150機)。
1975年,北京大學圖書館新館建成啟用。
● 北京大學——改革開放后(1976~)
北大師生參與國慶35周年慶典1976年10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一舉粉碎“四人幫”,結束了十年內亂。在鄧小平同志等領導的支持下,北京大學恢復了學校秩序,並於1978年春迎來了“文革”后第一批經高考錄取的大學生。
1979年,成立力學系。1982年,成立社會學系。1983年,考古學專業從歷史學系分出獨立建系,同年成立王選教授任所長的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北大逐步實行了校、院、系三級管理體制改革,設立了經濟學院等多個學院。設立方正集團、北大青鳥集團等公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1979年9月,黨中央為經濟學家、教育家馬寅初平反,並批准教育部任命其為北京大學名譽校長。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大學7000多名師生參加國慶35周年慶典。北大遊行隊伍行至天安門前打出“小平您好”的條幅。
1996年10月,北大成為國家高等教育“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北京大學100周年校慶1998年5月,成為國家高等教育“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5月4日,北京大學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百年校慶。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慶典活動。北大的百年校慶也令世界矚目,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賀信中稱:北京大學是一個名聲顯赫的學術中心。英國牛津大學校長盧卡斯代表前來參加慶典活動的世界60餘所著名大學的校長評價了北京大學百年來形成的學術風氣。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蓋哈爾·卡斯帕爾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北京大學的百年紀念具有特殊的意義,值得來自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們在此相聚一堂。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併,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原北京醫科大學的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20世紀三、四十年代,學校一度名為北平大學醫學院,並於1946年7月併入北京大學。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為北京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1996年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支持的醫科大學。
2001年,北大啟動“元培計劃”,貫徹“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辦學方針,實踐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2001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2001-2002年,北京大學先後組建成立了政府管理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物理學院、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環境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軟體學院、對外漢語教育學院。
2002年2月,時任北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北大方正技術研究院院長王選院士獲得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是中國現代印刷革命的奠基人,被人們譽為“當代畢升”。
2014年5月,北大啟動“燕京學堂”項目,為來自中國海內外一流大學的學生開設的一年制“中國學”碩士學位。9月3日,《北京大學章程》正式核准、生效。
2015年10月,北大校友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青蒿素。
2016年1月5日,發布首次自主設計的北大學位證書,於2016年1月起正式啟用。5月,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更名為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8月29日,學校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舉辦北京大學深圳校區備忘錄。9月20日,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正式揭牌。
2017年2月20日,學校與英國開放大學正式簽約,創辦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牛津校區,成立北京大學牛津中心和深圳市牛津創新中心。3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揭牌。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12月,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成立。12月13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成立。
2018年5月4日上午,北京大學在邱德拔體育館召開建校120周年紀念大會。
2020年11月21日,重慶高新區與北京大學簽訂合作協議,成立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
2021年春季學期,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兩校繼續開放互選課程,學分互認。北大將向清華本科生開放56門本科生通識核心課、含396個名額,新增“魅力機器人”“流體波動力學”等;清華開放27門次優質課程、含299個名額。
2021年3月,北京大學開設的電子競技高級人才研修班即將開課。據悉,此次研修班系國內高校首次設立,主要針對參與電競管理的人而非打電競的人,旨在培養高端電競產業領軍人物。
2021年4月2日,北京大學南昌創新研究院2日在江西省會南昌揭牌。該研究院落戶后,將依託南昌航空產業優勢,聚焦航空技術、新材料和先進位造三個領域,打造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人才培養於一體的產學研用新型創新平台。
2021年4月16日,北京大學與好未來合作成立“學習科學聯合實驗室”。5月4日,北京大學將迎來123周年校慶。校慶當日,“校友終身學習計劃”將正式啟動。
2021年5月4日,北京大學中共黨史研究中心成立。5月15日,北京大學成立文學講習所,主要致力於文學創作和語文教育兩個方向的人才培養,計劃聘請著名作家到校任教,邀請作家駐校寫作,建設系統化的文學鑒賞和文學寫作課程,舉辦學術研討,開設相關講座,設立文學獎項,探索創意寫作學科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基礎教育語文學科深化改革。
北大擁有教職工(不包含博士后)21183人;專任教師數7317人,其中,按職稱劃分:正高級2217人,副高級223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7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9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5人,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13人,“萬人計劃”入選者28人,“青年拔尖人才計劃”入選者35人,青年學者231人。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37人,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40個,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3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7人,博士生導師2474人,科研機構人員1161人,附屬醫院教職工10131人。下面列舉具有代表性質的師資名錄:
師資代表名錄 | ||
類別 | 名錄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數學物理學部 | 姜伯駒、張恭慶、陳佳洱、甘子釗、文蘭、楊應昌、陳建生、田剛、趙光達、徐至展、李政道、蘇肇冰、解思深、王詩宬、賀賢土、王恩哥、鄂維南、陳十一、歐陽頎、張平文、謝心澄、李家明、張維岩 |
化學部 | 唐有祺、黎樂民、劉元方、周其鳳、王夔、張禮和、黃春輝、高 松、吳雲東、劉忠范、嚴純華、席振峰 | |
地學部 | 趙柏林、塗傳詒、陳運泰、童慶禧、葉大年、張彌曼、秦大河、陶澍、張培震、李德仁、傅伯傑、吳立新、鄭永飛、周忠和、郭華東 | |
信息技術科學部 | 楊芙清、王陽元、秦國剛、黃琳、陸汝鈐、梅宏、包為民、龔旗煌、黃如 | |
技術科學部 | 葉恆強、方岱寧、俞大鵬、倪晉仁、魏悅廣 |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翟中和、韓濟生、韓啟德、許智宏、朱作言、方精雲、童坦君、趙進東、蔣有緒、尚永豐、朱玉賢、程和平、陸林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陸道培、唐孝炎、郭應祿、沈漁邨、庄輝、何新貴、王隴德、高文、馬永生、甘曉華、王浩、張遠航、丁文華、李德仁、詹啟敏、喬傑、盧秉恆 | |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 姜伯駒、張恭慶、許智宏、朱作言、陳佳洱、陳運泰、蘇肇冰、林毅夫、文蘭、韓啟德、徐至展、解思深、塗傳詒、方精雲、王恩哥、趙進東、嚴純華、高松、梅宏、朱玉賢、劉忠范、張平文、鄭曉瑛、龔旗煌、謝心澄、黃季焜、陳十一、鄭永飛、周忠和 | |
國家級教學名師 | 陸儉明、丘維聲、吳思誠、祝學光、姜伯駒、蔣紹愚、許崇任、閻步克、張恭慶、溫儒敏、鄧小南、王稼軍、段連運、王杉、趙敦華、高毅 |
北大下設8個學部(研究(生)院)。
學部設置名錄 | |
學部名稱 | 名錄 |
理學部 | 數學科學學院、物理學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城市與環境學院、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 |
信息與工程科學部 |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工學院、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軟體與微電子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軟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人文學部 | 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考古文博學院、哲學系(宗教學系)、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歌劇研究院 |
社會科學學部 | 國際關係學院、法學院、信息管理系、社會學系、政府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體育教研部、新媒體研究院、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 |
經濟與管理學部 | 經濟學院、光華管理學院、人口研究所、國家發展研究院 |
醫學部 | 基礎醫學院、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醫學人文學院、醫學繼續教育學院、第一醫院、人民醫院、第三醫院、口腔醫院、北京腫瘤醫院、第六醫院、深圳醫院、首鋼醫院、國際醫院、濱海醫院 |
跨學科類學部 | 元培學院、燕京學堂、先進技術研究院、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分子醫學研究所、科維理天文研究所、核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海洋研究院、現代農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
深圳研究生院 | 信息工程學院、化學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環境與能源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新材料學院、滙豐商學院、國際法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 專業設置
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北大共有11個學科門類,涵蓋了48個本科專業門類,開辦了125個本科專業。
專業設置名錄 | ||
所屬學院 | 專業大類 | 專業方向 |
元培學院 | 理科試驗班類 / 文科試驗班類 | 全校教學資源範圍內自由選擇專業、政治經濟與哲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整合科學、古生物學、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 |
數學科學學院 | 數學類 | 數學、概率統計、科學與工程計算、信息科學、金融數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物理學院 | 物理學類 | 物理學、大氣與海洋科學 |
天文學 | 天體物理 | |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 計算機類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軟體工程 |
電子信息類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 |
工學院 | 工科試驗班類 | 理論與應用力學、工程力學(工程結構分析)、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
信息管理系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圖書館學 |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 化學類 | 化學、應用化學、材料化學、化學生物學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 |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管理 |
城市與環境學院 | 環境科學 | 環境科學、生態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
城鄉規劃 | 城鄉規劃(5 年制工科)、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 |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 地質學類 | 地質學、地球化學 |
地球物理學類 | 地球物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 | |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 心理學類 | 心理學、應用心理學 |
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科學類 | 生物科學、生物技術 |
中國語言文學系 | 中國語言文學類 | 中國文學、漢語語言學、古典文獻學、應用語言學 |
歷史學系 | 歷史學類 | 歷史學(中國史)、世界史、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 |
考古文博學院 | 考古學 | 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考古學(文物建築方向)、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考古學方向) |
社會學系 | 社會學類 | 社會學、社會工作 |
哲學系 | 哲學類 | 哲學、宗教學、哲學(科技哲學與邏輯學方向) |
國際關係學院 | 國際政治 | 國際政治、外交學與外事管理、國際政治經濟學 |
經濟學院 | 經濟學類 | 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保險學、財政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光華管理學院 | 工商管理類 | 金融學、金融學(金融經濟方向)、會計學、市場營銷 |
法學院 | 法學 | 法學 |
政府管理學院 | 公共管理類 | 政治學與行政學、城市管理學、行政管理學 |
新聞與傳播學院 | 新聞傳播學類 | 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 |
藝術學院 | 人文科學試驗班 | 藝術史論、戲劇影視文學、文化產業管理 |
外國語學院 | 相關外語專業 | 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俄語、阿拉伯語、朝鮮語、泰語、葡萄牙語、印度尼西亞語 |
集成電路學院 | 交叉學科 | 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 |
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49個: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生態學、統計學、力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測繪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醫學技術、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藝術學理論。
燕園春景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50個: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生態學、統計學、力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測繪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醫學技術、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藝術學理論等。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7個:數學、統計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地質學、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力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核科學與技術、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法學、社會學、外國語言文學、政治學、教育學、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測繪科學與技術、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生物醫學工程、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學、中西醫結合、護理學。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41個: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護理學、藝術學理論、現代語言學、語言學、機械及航空航天和製造工程、商業與管理、社會政策與管理。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8個:哲學、理論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生物學、力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口腔醫學、藥學。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5個:國民經濟學、基礎心理學、英語語言文學、印度語言文學、天體物理、固體地球物理學、構造地質學、通信與信息系統、核技術及應用、環境科學、免疫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科學(腎病,心血管病,血液病)、兒科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外科學(骨外,泌尿外)、婦產科學、眼科學、腫瘤學、運動醫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企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圖書館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亞非語言文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
● 學科排名
ESI排名 | ||
年度區間 | 學科數量 | 進入全球前1%的學科 |
2002-2016 | 21 | 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工程科學、臨床醫學、數學、地球科學、動植物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環境/生態學、社會科學、藥學與毒理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精神病學/心理學、經濟學與商學、農業科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多學科 |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 | |
級別 | 學科名錄 |
A+ | 哲學、應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考古學、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生物學、統計學、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口腔醫學、藝術學理論 |
A | 理論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史、生態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藥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
A- | 教育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
2020年9月,入選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名單,類別:數學;基地名稱:未名學者數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 本科生培養
1、通識教育課程
北大堅持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理念,把通識教育理念貫穿學生培養全過程,以“懂自己、懂社會、懂中國、懂世界”為目標,構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北大下設人類文明及其傳統、現代社會及其問題、人文/自然與方法三大類課程,涵蓋了62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開設了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學與藝術、社會可持續發展六大領域課程,涵蓋了300門通選課。
2、專業教育模式
北大尊重學生選擇,構建了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榮譽課程等適合不同志趣學生的多層次跨學科課程體系。各院系梳理凝練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模塊化培養方案,增大研究性學習項目和實踐技能訓練項目的比例;在條件成熟的院系設立“榮譽學士學位”,激勵學生選修更具挑戰性的課程並參與實踐創新。
專業教育模式名錄 | ||
學科大類培養 | 元培學院博雅人才培養 | 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 |
本科生按學科大類招生,在完成前兩年基礎課後,在院系和學科大類內選擇合適的專業方向。 | 探索完善元培模式,在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和大學基礎教育,在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在學習制度上實行在教學計劃和導師指導下的自由選課學分制。 | 設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環境等學科專業人才創新培養建設項目,發揮北京大學綜合學科優勢,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各個培養環節建設。 |
3、自由化的專業選擇&輔修&雙學位
北大鼓勵跨學科專業學習,設立學生自主選修學分,加大非本院系課程比重,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和跨學科學習。強調跨學科的本科教育項目,開設“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古生物學”“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等跨學科專業項目,探索輔修學位申請制和雙學位課程同質化管理,即輔修和雙學位與主修課程採用相同教學和考核標準。
輔修無需申請,在學習年限內修完主修專業同時,完成輔修專業規定的課程及學分即可獲得主修與輔修專業合一的畢業證書。
雙學位需專門申請,在學習年限內修完主修專業同時,完成雙學位專業的課程及學分即可獲得雙學士學位證書。
4、日常化的學習生活體驗
燕園春景北大以發現和探究為中心,實施導師制、本科生科研項目、實驗與實踐課程和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等,鼓勵教師參與本科生“小班課教學”改革、利用慕課等形式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探索,激發學生獲取新知、探索未知的潛能。此外,學校獨立開設實驗課程,向本科生開放科研實驗室,建設“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改造教學樓公共空間、圖書館和校內公共區域,增加互動討論區、交流活動區,促進師生交流。
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北大已與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80餘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典型活動有:孔子學院相關事務、世界名校“大學日”、國際文化節、外國駐華大使演講和諾貝爾獎得主演講等。
● 內地合作
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北大已經與浙江省等23個省級地區簽署了省校合作協議,建立學校與中國高校、科研機構、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互動機制並起草相關合作協議。
此外,北大通過舉辦“國情研習課程”、“社工培訓課程”、“政治經濟文化沙龍”等活動,為港澳台各界提供智力支持,以幫助他們了解中華文化,爭取他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感。
● 教育基金會
北大教育基金會的主要工作是接受和管理社會各界捐贈的資金,用於北大的發展建設,獎勵教學、科研工作中的優秀教師,鼓勵資助優秀學生。
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北大教育基金會每年在學校設立的各類獎教金、獎學金、助學金以及研究基金總數達100多項,受益師生人數達3000餘人次。
北大擁有31個國家級研究機構、93個省部級研究機構和19個校地校企共建機構,下面列舉具有代表性質的科研機構:
國家級人文社科類機構·13個: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教育經濟研究所、外國哲學研究所、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國家治理研究院、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國家研究中心·1個: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大分室)、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北大分室)、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纖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微米/納米加工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電子出版新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軟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數字視頻編解碼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口腔數字化醫療技術和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3個: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婦產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北京論壇
北京論壇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導與支持下,由北京大學和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辦,是以學術和文化為中心的世界級學術性論壇。它創辦於2004年,每年舉辦一次,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主題,致力於推動亞太地區人文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
● 貴陽論壇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是由中國共產黨、國務院批准舉辦的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論壇。北京大學作為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最早的發起方與主辦方之一,從2009年開始承辦,承辦分論壇為“生態教育分論壇”。
2014年7月,由北京大學牽頭,聯合美國聖母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日本京都大學、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貴州大學等中國國內外十一所大學共同發起的“生態文明國際大學聯盟(GAUSF)”在第六屆論壇上成立。
● 科研成果
1、人文社科成果
燕園春景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1998年以來,北大共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1999年)特別榮譽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8項;第二至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998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一等獎27項、二等獎80項、三等獎100項、普及獎10項;第五至第十二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2014年)特等獎7項、一等獎87項、二等獎188項;合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515項。
2、自然科學成果
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2013年,北大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5項,其中自然科學獎4項,技術發明獎1項。此外北京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13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6項),獲得一等獎數量為高校並列第一;近十年,北大獲得教育部科技獎一等獎總數為高校第一。
2013年,北大發表SCI收錄科研論文5889篇(其中第一作者3360篇)、平均影響因子3.68,其中包括:Science6篇,Nature7篇(Nature子刊38篇),Cell5篇。
2013年,北大共申請專利509項(本部390項、醫學部119項),申請國際專利6項、外國專利9項;獲權專利383項(本部287項、醫學部96項),其中中國專利381項、外國專利2項。
3、科研成果轉化
靜園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北大憑藉每年承擔的國家重大專項、科技支撐項目、863、973、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研究項目,產生出一批適合產業化合作的科技成果,形成了具有北大特色的科技成果項目庫,內容涵蓋了電子與信息技術、工業製造與機電、能源與環保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與醫藥、化工與新材料等類別;通過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轉移、技術諮詢、聯合成立實驗室、共同組建產業化公司等多種形式與企事業單位共同搭建起了科技合作和企業孵化平台;北大每年的科技合作超過500項,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促進行業發展的成果,並且以北大原創技術為基礎孵化了多家高新技術企業。
● 學術研究知識庫共享設施
1、機構知識庫
北大機構知識庫作為支撐北大學術研究的基礎設施,收集並保存北大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學術與智力成果;為北大教師,科研人員和學生的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提供系列服務,包括存檔,管理,發布,檢索和開放共享。
2、開放研究數據平台
北大開放研究數據平台以“規範產權保護”為基礎,以“倡導開放科學(Open Science)”為宗旨,鼓勵研究數據的發布(Publish)、發現(Discover)、再利用(Reuse)和再生產(Reproduce),促進研究數據引用(Citation)的實踐和計量,並探索數據長期保存(Preservation),培育和實現跨學科的協同創新。
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平台已經收錄了北京大學中國調查數據資料庫(包括中國家庭追蹤調查、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北京社會經濟發展年度調查等)、北京大學健康老齡與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可視化與可視分析研究組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信息學中心等跨學科的開放數據。
● 館藏資源
1、圖書館
北京大學圖書館北大圖書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國家重點古籍保護單位,截至2017年底,北大圖書館總、分館紙質藏書近800餘萬冊,館藏中以150萬冊中文古籍為特色,其中5至18世紀的珍貴書籍20萬件,此外還有燕京大學學位論文、名人捐贈等特色收藏,如:侯仁之贈書、晚清民國舊報刊、北大及燕大學位論文等。
2、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該博物館收藏有數萬餘件藏品,其中多為中國考古學各時期的典型標本,如周口店北京猿人石器,新石器時代不同考古學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商代甲骨文,山西曲村西周古墓葬出土的銅器、玉器等,還有陶器、錢幣、封泥和民俗文物等。這些藏品始於上世紀20年代北京大學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之後陸續彙集了北京大學博物館和燕京大學史前博物館的收藏,以及北京大學從田野考古工作地點獲得的教學標本,中國各文物、考古機構和博物館調撥、贈送的標本,還有中國海內外文物收藏家的捐贈。
此外,“中國考古學教學標本陳列展”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時期、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宋遼金元明時期七個部分。
3、地質博物館
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該館薈萃了1955年北大地質學系恢復建系以來的地學教學標本精華和世界各地的典型地學標本2000餘件。
期刊收錄概況 | ||
期刊名稱 | 級別 | 收錄情況 |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EI | 被Scopus、EI Compendex、AJ, Abstracts Journal, VINITI (РЖ)、CA, Chemical Abstracts、GR, GeoRef、JST, Japan Science & Technology Agency JST’s Bibliographic Databases、MR, Mathematical Reviews、MSB-S, Mass Spectrometry Bulletin(Supplemental)、SA,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Communities (INSPEC)、ZM, Zentrallblatt Math (ZMATH)、ZR, Zoological Record、ProQuest等資料庫收錄 |
物理化學學報 | SCI | 被美國ISI(科技情報研究所)SCI收錄,每篇文章均被SCI網路版(ISI Web of SCIENCE)收錄;還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日本《科技文獻速報》(JICST)、Scopus、《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化學化工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收錄 |
大學化學 | 中文核心 | 被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萬方資料庫、台灣華藝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版)、美國化學文摘收錄 |
地學前緣 | EI | 被E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 |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CSSCI | 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收錄 |
經濟科學 | CSSCI | 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 |
● 五四精神——北大精神核心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作為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北大是這場運動重要的歷史見證者和精神傳承者,五四運動奠定了北大的精神底蘊。
● 學風
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說勤奮,戰爭年代的北大學子在炮火和硝煙中筆耕不輟,和平年代的圖書館、實驗室中依然是北大人忙碌的身影;
論嚴謹,文史學科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理工學科精益求精、錙銖必較;
講求實,費孝通深入江村開展社會調查,馬寅初校長“單槍匹馬”堅持“新人口論”的風采猶存;
談創新,北大一直在持續改革中前進,引領著中國高等教育的進步,培養著“引領未來的人”。
● 學術精神
思想自由 兼容並包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延攬了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一批人才在北京大學就職或任教。蔡元培說:“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
● 校慶日
北大校慶日為每年5月4日。
北京大學標誌由魯迅先生的設計稿豐富和發展而來,標誌中心“北大”二字飽含篆刻風韻,由三個人形圖案組成。標誌形似瓦當,具有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標誌中間部分用陰文,體現了兼容並蓄、飽滿深厚的內涵;外圈簡潔明了,展現了廣博開放、常為新的姿態。 1917年8月,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先生請魯迅先生設計了北大校徽,標誌中心“北大”二字由三個人形圖案組成,象徵著學校乃育人之所。
北京大學
北大歷史名人共計217位,選自北京大學校史館傑出人物展覽,主要包括百年來北京大學(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師生中對人民革命鬥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有重大貢獻的革命者,對中國近現代科學文化和教育事業有重大建樹的學術先輩、教育家,20世紀50年代評選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和該校教師中的一級教授,以及“諾貝爾獎”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000-2001年度)。
歷史名人名錄 | |||
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及早期革命家 | |||
李大釗 | 陳獨秀 | 毛澤東 | 鄧中夏 |
張太雷 | 高君宇 | 何孟雄 | 范鴻劼 |
黃日葵 | 孫炳文 | 錢壯飛 | |
科學家、教育家和著名學者 | |||
孫家鼐 | 吳汝綸 | 張百熙 | 張亨嘉 |
林紓 | 嚴復 | 蔡元培 | 鍾觀光 |
葛利普 | 梁啟超 | 俞同奎 | 章鴻釗 |
馮祖荀 | 陳垣 | 馬衡 | 章士釗 |
魯迅 | 馬寅初 | 何育傑 | 錢崇澍 |
馬敘倫 | 劉師培 | 吳梅 | 夏元瑮 |
蕭友梅 | 熊十力 | 馬文昭 | 任鴻雋 |
沈兼士 | 秉志 | 黃侃 | 蔣夢麟 |
丁文江 | 王星拱 | 陳大齊 | 錢玄同 |
陶孟和 | 李四光 | 杜國庠 | 翁文灝 |
劉仙洲 | 許德珩 | 陳寅恪 | 黎錦熙 |
王竹泉 | 劉半農 | 畢華德 | 胡適 |
饒毓泰 | 唐鉞 | 湯用彤 | 范文瀾 |
金寶善 | 顧頡剛 | 梁漱溟 | 潘梓年 |
戴芳瀾 | 葉聖陶 | 沈寯淇 | 陳楨 |
徐寶璜 | 薛愚 | 馮友蘭 | 劉天華 |
孫雲鑄 | 李汝祺 | 張景鉞 | 林語堂 |
金岳霖 | 錢穆 | 徐悲鴻 | 董作賓 |
嵇文甫 | 沈雁冰 | 傅斯年 | 石志仁 |
朱光潛 | 李繼侗 | 楊石先 | 楊鍾健 |
吳有訓 | 陳翰笙 | 羅家倫 | 徐志摩 |
曹靖華 | 虞宏正 | 潘菽 | 葉企孫 |
馮景蘭 | 朱自清 | 鄭振鐸 | 黃鳴龍 |
謝家榮 | 翦伯贊 | 田奇鐫 | 樂森璕 |
紀育灃 | 楊晦 | 羅常培 | 鄭天挺 |
俞建章 | 聞一多 | 諸福棠 | 曾昭掄 |
游國恩 | 王力 | 向達 | 吳朝仁 |
何作霖 | 陳岱孫 | 張肇騫 | 林振綱 |
侯德封 | 俞平伯 | 錢端升 | 黃子卿 |
毛燮均 | 劉崇樂 | 林巧稚 | 許傑 |
胡傳揆 | 鍾惠瀾 | 俞大紱 | 梁思成 |
斯行健 | 蔡方蔭 | 臧玉洤 | 魏建功 |
尹贊勛 | 馮定 | 朱物華 | 江澤涵 |
孫國華 | 沈從文 | 周培源 | 趙忠堯 |
梁實秋 | 傅鷹 | 馮蘭洲 | 湯佩松 |
林鎔 | 王叔咸 | 劉思職 | 黃汲清 |
裴文中 | 馮至 | 江隆基 | 鄭昕 |
冼星海 | 袁翰青 | 尹達 | 余瑞璜 |
張大煜 | 孟昭英 | 涂長望 | 吳大猷 |
張香桐 | 周同慶 | 章名濤 | 李連捷 |
張青蓮 | 顧功敘 | 殷宏章 | 丁聲樹 |
千家駒 | 吳學藺 | 吳晗 | 張文佑 |
趙以炳 | 傅承義 | 艾思奇 | 華羅庚 |
許寶騄 | 張文裕 | 王竹溪 | 季羨林 |
何其芳 | 錢偉長 | 張維 | 葛庭燧 |
段學復 | 馬大猷 | 王湘浩 | 張宗燧 |
唐敖慶 | 吳征鎰 | 胡寧 | 吳仲華 |
胡繩 | 楊振寧 | 李政道 | |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 |||
趙九章 | 郭永懷 | 錢三強 | 彭桓武 |
陳芳允 | 屠守鍔 | 楊嘉墀 | 王希季 |
鄧稼先 | 朱光亞 | 于敏 | 周光召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 |||
吳文俊 | 黃昆 | 王選 |
黨委領導 | |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邱水平 |
黨委副書記 | 郝平 |
常務副書記 | 於鴻君、劉玉村 |
黨委副書記 | 安鈺峰、葉靜漪、陳寶劍 |
黨委宣傳部部長、融媒體中心主任(兼)、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兼) | 任羽中 |
紀委書記 | 葉靜漪 |
委員會常委 | 張平文、黃如 |
行政領導 | |
職務 | 姓名 |
---|---|
校長 | 郝平 |
常務副校長 | 龔旗煌 |
副校長 | 王仰麟、王博、陳寶劍、張平文、黃如、喬傑 |
歷任校長 | |
姓名+(任期) | 姓名+(任期) |
---|---|
孫家鼐(1898.07-1900.00) | 胡適(1945.09-1948.12) |
許景澄(1899.07-1900.07) | 湯用彤(1949.05-1951.09) |
張百熙(1902.01-1904.02) | 馬寅初(1951.06-1960.03) |
張亨嘉(1904.02-1906.02) | 陸平(1960.03-1966.06) |
李家駒(1906.02-1907.07) | 周培源(1978.07-1981.03) |
朱益藩(1907.07-1907.12) | 張龍翔(1981.05-1984.03) |
劉廷琛(1907.12-1910.09) | 丁石孫(1984.03-1989.08) |
柯劭愍(1910.09-1911.11) | 吳樹青(1989.08-1996.08) |
勞乃宣(1911.11-1912.02) | 陳佳洱(1996.08-1999.11) |
嚴復(1912.02-1912.10) | 許智宏(1999.11-2008.11) |
何燏時(1912.12-1913.11) | 周其鳳(2008.11-2013.03) |
胡仁源(1913.11-1916.12) | 王恩哥(2013.03-2015.02) |
蔡元培(1916.12-1927.08) | 林建華(2015.02-2018.10) |
蔣夢麟(1930.12-1945.09) |
歷任黨委書記 |
姓名+(任期) |
---|
江隆基(1957.10-1958.09) |
陸平(1957.10-1966.06) |
周林(1977.09-1979.12) |
韓天石(1979.12-1982.09) |
王學珍(1984.03-1991.01) |
汪家鏐(1991.01-1994.07) |
任彥申(1994.07-2000.03) |
王德炳(2000.04-2002.04) |
閔維方(2002.04-2011.08) |
朱善璐(2011.08-2016.12) |
郝平(2016.12-2018.10) |
參考資料: |
歷任常務副校長:詹啟敏( -2020.12.30)
2020年6月3日,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公布,北京大學位列第二。
2020年6月10日,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公布,北京大學位列第23。
2020年7月,“2020年中國大學百強榜”排名第2位。
2020年8月,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全球第49位。
2020年8月,2020莫斯科國際大學排名全球第15位。
2020年10月22日,位居2021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51位。
2020年11月3日,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2020年的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北京大學位列第16名。
2020年11月25日,QS發布了2021亞洲大學排名榜單,北京大學排名第7位。
2020年12月,THE發布2020年全球大學就業力排名:北京大學排名第17位。
2020年12月21日,位居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文科實力排名第1位。
2020年12月29日,位居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榜第10名。
2020年度中國高校社會影響力排行榜,排名第1位。
2020年度高校媒體影響力榜單,排名第1位。
2020年度高校新媒體影響力榜單,排名第3位。
2020年度高校網路輿論影響力榜單,排名第1位。
2020年度高校科研影響力榜單,排名第2位。
2020年度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排行第3位。
2021年1月3日,《2020中國大學海外網路傳播力建設報告》發布,中國141所內地大學海外傳播力綜合指數中,北京大學排名第2位。
2021年1月5日,位居2020年抖音高校直播觀看人數TOP10榜單第2位。
2021年1月21日,位居2021中國內地大學ESI排名榜第3位。
2021年1月29日,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了2021年全球國際化大學排名,北京大學上榜。
2021年2月,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20年度)名單。
2021年4月26日,2021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發布,北京大學以總分855.3綜合排名第2位。
2021年5月,生態環境部同意依託北京大學建設國家環境保護大氣臭氧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
2021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公布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的通知》,確定並公布了12家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北京大學未來科技學院入選。
2021年5月,北京大學獲批實施國際組織青年人才培訓項目。
2021年6月,北京大學位居2021亞洲大學排名第2位。
2021年6月9日,北京大學位居2022QS世界大學排名第18位。
2021年8月,北京大學位居“2021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4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