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錢秉穹,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8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1980年7月24日,錢三強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學技術發展的簡況》為題講課。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在核物理研究中獲多項重要成果,特別是發現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並對三分裂機製作了科學的解釋。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發展和“兩彈”研製作出了突出貢獻。
大事件
錢三強在北京中南海講課
1913年10月16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少年時代即隨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讀於
蔡元培任校長的
孔德中學。
1929年,在父親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學理科預科,同時還聽本科的課程。
吳有訓教授的近代物理學、
薩本棟教授的
電磁學吸引著錢三強。
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吳有訓教授的推薦,到北平研究院
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學家
嚴濟慈所長的手下作助理員,從事分子光譜方面的研究工作。
1937年9月,在嚴濟慈的引薦下,到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伊萊納·約里奧—居里夫人,並跟隨化學師葛勤黛夫人做
釙的放射源研究,還在
約里奧先生主持的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研究所學習。
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
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
1946年春,錢三強與他的同行合作,經過反覆實驗,終於發現了鈾核的
三分裂和四分裂。這一發現不僅反映了鈾核特點,而且使人類能進一步探討核裂變的普遍性。導師約里奧驕傲地說:“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實驗室的第一個重要的工作。”
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
1947年升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導師,並獲法蘭西榮譽軍團軍官勳章。
1948年,回國后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處秘書長,二機部(核工業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
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
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等。
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並於1954年加入了
中國共產黨。
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后,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56年,錢三強帶領40多名科學工作者在
蘇聯實習考察。剛從美國回國的
錢學森,也來到蘇聯和錢三強一同考察。
1956年11月16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成立主管原子能工業的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2月11日改為二機部),
宋任窮任部長,錢三強與劉傑、袁成隆、劉偉、雷榮天等被任命為副部長。他是副部長之中唯一的科學家。聶帥曾經對錢三強說過:“搞
原子能,你是行家,就請你提建議,我們大家商討決定。”
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並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何澤慧),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製核武器的隊伍中。
1959年6月26日,
蘇聯共產黨中央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的有關資料及教學模型。8月23日,蘇聯又單方面終止了兩國簽定的新技術協定,撤走了全部專家,在蘇聯專家撤走後,
周光召在國外召集數十名海外專家、學子,聯名請求回國參戰。他們歸國后先後參與主持了理論的研究與實驗研究工作。
1964年,在他51歲生日之際,所研製出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氫彈又爆炸成功。西方媒體推測,法國國家博士錢三強是中國的
核彈之父。
1980年7月24日,錢三強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學技術發展的簡況》為題講課。
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在核物理研究中獲多項重要成果,特別是發現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並對三分裂機製作了科學的解釋。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發展和“兩彈”研製作出了突出貢獻。在組織推動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的科學研究及國際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4年2月,錢三強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處秘書長。他首先抓的一項重要工作是籌建學部。經過反覆醞釀討論,他主持起草了籌組學部有關文件。同時,主持擬訂了《學部暫行組織條例》。
科學院各學部成立后,在制訂全國科學發展規劃,加強學術領導,以及團結院內外科學家,發展國際間的學術交流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國內科學界的重視,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
“文革”中,學部被迫停止一切活動。“文革”后,錢三強被任命為中科院黨組成員和副院長,立即著手恢復學部的工作。
在當時條件下,恢復學部工作異常艱難。自1957年後,22年沒有增選學部委員,健在的學部委員平均年齡達73歲。因此,增選一批新學部委員,是恢復學部活動的當務之急。錢三強親自組織了選舉工作。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推薦、醞釀、協商、評審,1980年11月,選舉出新的學部委員283人,學部委員平均年齡從73歲下降到65歲。學部工作恢復了生機。
由於種種原因,1980年後10年未增選學部委員。錢三強考慮再三之後,於1990年5月7日,向李鵬總理寫了一封言真意切的署名信。他寫道:大家對我國人才“斷層”問題深表關切和擔憂。人才斷層不僅表現在中層,還表現在高層,例如代表我國最高學術榮譽稱號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也面臨這種狀況。6月2日,李鵬總理在辦公室約見了周光召院長,就學部工作進一步聽取情況彙報,進行研究。同年11月16日,國務院批准了中國科學院關於增選學部委員的請示,還規定增選學部委員每兩年進行一次。
自此,學部工作開始了規範化和制度化的實踐,學部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同時,也為在我國實行院士制度創造了條件。
1980年,中國科技界出現了“加強軟科學,發展交叉科學,提倡學科交叉”的認識熱潮。當時身為中國科協副主席的錢三強,以鮮明的態度積極支持。他在第一次全國交叉科學學術討論會上,作了《迎接交叉科學新時代》的演講。這次演講被公認為交叉科學發展史上的“著名演講”,受到廣泛重視。
1986年9月,中國科協成立促進自然科學與社會聯盟工作委員會,錢三強兼任該委員會主任委員。委員會的任務開宗明義:加強軟科學、交叉科學、管理科學等方面的研究、宣傳和培訓活動,加強自然科學工作者和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聯繫,為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987年後的一段時間,包括科學技術、教育、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哲學、新聞出版等在內的知識界,出現了聯合交叉大討論的熱潮。這一熱潮的發起者,就是錢三強領導的促進聯盟委員會,特別是由他親自策劃並主持的系列“科學與文化論壇”。
一開始,錢三強就“論壇”的宗旨作了說明:“充分認識科學技術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確定包括科技與教育、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在內的新文化觀念,提高全社會的科學文化素質;充分認識科技在文化建設中的特殊作用,把科技知識的傳播同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把數以百萬計的科協成員變成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支生力軍。”
錢三強的設想,迅即得到錢學森、于光遠、鄭必堅以及指揮家李德倫、作曲家吳祖強等人士的熱情支持。
從1988年5月25日首次“科學與文化論壇”舉辦,到1989年“五四”前夕結束,共舉行了5次,每次都是各界有識之士踴躍列會,爭相論談,氣氛十分活躍,推動了科學與文化相互促進和融合。
錢三強30多歲時已經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實驗物理學家,如果繼續從事科學研究,公認其在該領域會更有建樹。然而,回國后,他無條件地服從黨和國家的需要,放棄自己心愛的科研工作,以主要精力從事科學組織工作,為別人創造了施展才華的條件,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在科研工作中,錢三強注意發揮青年的主動性,放手讓他們大膽探索,在一些關鍵之處給以指點;他注意引導和鼓勵青年獨立思考,發表見解,即使是不成熟的或萌芽狀態的,他總是給以熱情支持,並一起討論,逐步完善;他以平等態度與青年交往,經常以自己的經驗教訓和親身體會,幫助青年少走彎路。每年新大學生、研究生到所里報到,他都要親自給大家做報告,鼓勵走又紅又專的道路。
正是由於錢三強等老一輩科學家堅持不懈地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鼓勵、信任、教誨和示範作用,在我國核科學技術領域中,有一大批年輕人自覺自願地把自己的青春才華和畢生精力,默默無聞地奉獻給國家和人民期盼的事業。
1985年獲法國總統授予的法蘭西軍官級榮譽軍團勳章。1999年被國家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一次,一個體質不如錢三強的比較瘦弱的同學給錢三強寫信,信中自稱“大弱”,而稱當時還叫“秉穹”的他為“三強”。這封孩子們之間互稱綽號的調皮信,恰巧被秉穹的父親
錢玄同看見了。
“你的同學為什麼叫你‘三強’呀?”錢玄同風趣地問道。
“他叫我‘三強’,是因為我排行老三,喜歡運動,身體強壯,故就稱我為 ‘三強’。”秉穹認真地回答了父親的詢問。
錢玄同先生一聽,連聲叫好。他說:“我看這個名字起得好,但不能光是身體強壯, ‘三強’還可以解釋為立志爭取德、智、體都進步。”
在父親錢玄同的肯定下,從此以後,“錢秉穹”就正式改名為“錢三強”了。
錢三強出生在浙江湖州的一個書香世家,不滿4歲就開始天天站在祖父的書桌前認字背書。他的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青年時代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師範學習。回國后,先在一些著名的中學任國文教員,後到北京擔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北京大學教授,是我國近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他由於接受了
章太炎、秋瑾等革命黨人的思想影響,竭力主張推翻清朝統治。隨後他又與陳獨秀、
李大釗、嚴復、
胡適等一批有進步思想的教授一起,投入了
新文化運動,是進步刊物《新青年》的積極支持者和輪流編輯。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錢三強,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進步思想的熏陶。為培養錢三強,在他7歲時,父親送他進了由蔡元培、
李石曾、
沈尹默等北京大學教授們創辦的子弟學校——孔德學校(孔德是法國哲學家的姓)。
錢三強在這樣的環境中,接受老師的教育,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成為一個興趣廣泛的學生,對音樂、體育、美術,錢三強都有兩下。剛進初中,年方13歲,就成了班上“山貓”籃球隊的隊員,在比賽中,他的拼搏精神和集體意識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1940年,錢三強取得了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又繼續跟隨第二代
居里夫婦當助手、1946年,他與同一學科的才女
何澤慧結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導師約里奧向
世界科學界推薦。不少西方國家的報紙刊物刊登了此事,並稱讚“他們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
法國科學院還向錢三強頒發了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