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

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男,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佈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代表作《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羅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語言論集》等。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季羨林逝世。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官莊一個農民家庭,六歲以前在清平隨馬景恭老師識字。
季羨林校園照片
季羨林校園照片
1917年,離家去濟南投奔叔父,進私讀書,學習了《百家姓》《千字文》《四書》等。
1918年、1920年,分別於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範附設小學、濟南新育小學就讀。課餘開始學習英語。
1923年小學畢業后,考取正誼中學。課後參加一個古文學習班,讀《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晚上在尚實英文學社繼續學習英文。
1926年初中畢業,在正誼中學讀過半年高中后,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此期間,開始學習德語。
1929年,轉入新成立的山東省立濟南高中。
高中畢業后考取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后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方向是德文。在清華大學四年中發表散文十餘篇,譯文多篇。
1934年,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應母校山東省立濟南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的邀請,回母校任國文教員。
1935年,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報名應考被錄取。同年9月赴德國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師從瓦爾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41年,哥廷根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以後幾年,繼續用德文撰寫數篇論文,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

寫作經歷

1928年-1929年,日本侵華,佔領濟南,輟學一年。創作了《文明人的公理》《醫學士》《觀劇》等短篇小說,署筆名希道,在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1930年,開始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婦》《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麼美麗,多麼新鮮啊!》等,先後在山東《國民新聞》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季羨林
季羨林

工作經歷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
季羨林散文隨筆作品
季羨林散文隨筆作品
1946年,回國后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系主任職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除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就輾轉取道回到闊別10年的祖國懷抱。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回國后,著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關係史,發表了一系列富有學術創見的論文。解放后,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

社會活動


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
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
1979年,任中國南亞學會會長。
1980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1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兼任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
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1985年,任中國作家學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1990年,任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主要成就


研究成果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季羨林的研究領域8個方面:
研究領域學術成果(代表)備註
印度古代語言研究
《〈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
《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
《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
開拓印度古代語言研究領域
佛教史研究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藉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國內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
吐火羅語研究
《〈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
《彌勒會見記》
《校注前言》
糖史》》
——
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
比較文學研究倡導恢複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為中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貢獻
東方文化研究東方文化集成歷時15年
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叢書的總編纂
散文創作《賦得永久的悔》——

獲得榮譽

年份獲獎情況
1986年論文集獲北京大學首屆科學研究成果獎
1989年“從事語言文字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
1997年主編《印度古代文學史》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1999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專著二等獎
1998年《季羨林文集》(24卷)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1999年德黑蘭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2000年長江讀書獎“專家著作獎”
2000年獲得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金質證書
2002年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20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被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2010年獲第六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 

個人作品


學術著作

著作年份備註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
《〈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
《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羅語的特點之一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1957年
《印度簡史》1957年
《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
大唐西域記校注1985年
《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1985年
《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1985年
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1997年
《大國方略:著名學者訪談錄》——
《東方文學史》——
《東方文化研究》——
《禪與東方文化》——
《東西文化議論集》——
《世界文化史知識》——

翻譯作品

季羨林先生精通12國語言:漢語、南斯拉夫語、梵語、阿拉伯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吐火羅語等,翻譯了大量作品。
年份名稱原著作者出版社備註參考資料
1955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德]安娜·西格斯作家出版社德譯中;小說集
1956.06沙恭達羅[印]迦梨陀娑人民文學出版社梵譯中;劇本
1959五卷書[印]佚名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印度寓言故事集
1962優哩婆濕[印]迦梨陀娑人民文學出版社梵譯中;劇本
1980羅摩衍那(一):童年篇[印]蟻垤人民文學出版社《羅摩衍那》系列,共7卷
1981羅摩衍那(二):阿逾陀篇
1982羅摩衍那(三):森林篇
1982羅摩衍那(四):猴國篇
1983羅摩衍那(五):美妙篇
1984羅摩衍那(六):戰鬥篇
1984羅摩衍那(七):後篇
註:書籍多次出版,僅列出第一版出版時間。

散文隨筆

清塘荷韻《賦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萬泉集》
清華園日記《牛棚雜憶》朗潤園隨筆》、季羨林散文選集
《泰戈爾名作欣賞》《人生絮語》天竺心影季羨林談讀書治學
季羨林談師友《季羨林談人生》病榻雜記憶往述懷
新紀元文存《季羨林品讀人生》 
收入教科書的文章
文章名收錄於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25課,德國
《懷念母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6課
《夾竹桃》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9課
《夾竹桃》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幽徑悲劇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23課
《清塘荷韻》上海九年義務制教育九年級第二學期語文第八課
《成功》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9課
做人與處世長春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十一課
《永久的悔》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八年級第二課
《忘》2014泉州市語文中考記敘文閱讀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長輩:季羨林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
妻子:1929年,季羨林與彭德華結為夫妻。彭德華她自幼喪母,只有小學文化水平,是一個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沒有跟任何人發過脾氣。上對公婆,她真正盡了孝道。下對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對丈夫,她絕對忠誠,絕對服從,絕對愛護。她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孝順媳婦、賢妻良母。
季羨林與臧克家
季羨林與臧克家
兒子:1994年,妻子彭德華因病去世,在4萬元喪葬費用中,要求作為兒子的季承出2萬,一個要求出,一個不願出,結果父子交惡。此時便揚言要與之斷絕關係。季承自小卻很少得到季羨林的教誨,父子關係一向冷淡。
1995年,父子之間的矛盾開始表面化了,並最終決裂,13年不曾相見。13年後,雙方終於冰釋前嫌。2002年,住進301醫院前,季承想見季羨林很方便。在2002年後,季承再想見季羨林時,確實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撓。終於在2008年,季承見到了已經97歲的父親,並一直陪著季羨林。

健康狀況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27秒,季羨林逝世。

人物評價


2008年8月2日溫家寶總理看望季羨林
2008年8月2日溫家寶總理看望季羨林
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並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溫家寶曾五次看望季羨林。他稱:“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雲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賀劍城稱自己“為老搭檔的逝世感到悲痛”,賀劍城道:“季先生對待學術、工作非常嚴謹,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都非常嚴格。他精力過人,每天到單位非常早,有時竟然會提前三個小時到。”賀老稱,季先生一生對待學問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國同時學三門語言的情況,笑稱“簡直是自我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