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庭燧

中國著名金屬物理學家

葛庭燧(1913.5.3-2000.4.29)山東蓬萊人,金屬物理學家,國際滯彈性內耗研究領域創始人之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獲燕京大學理學碩士學位,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葛庭燧畢生致力於金屬物理學的發展研究。他所領導的研究集體在晶界弛豫、位錯阻尼和非線性滯彈性內耗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原創性成果。他本人也因傑出的科學成就先後獲得內耗與超聲衰減領域的甄納獎,橋口隆吉材料科學獎,美國金屬、礦物、材料(TMS)學會的梅爾獎和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葛庭燧
葛庭燧
民國二年(1913年)五月三日,葛庭燧出生在山東蓬萊大葛家村。父親葛啟彬年輕時曾在北京一家麵粉店當學徒,后回鄉務農,並在村中開設一個小鋪,經營日用品和雜貨。母親王氏勤儉持家。葛庭燧在本村讀小學時,年少聰慧,勤學苦讀,並幫助家人干農活。他在蓬萊縣城內山東省立第八中學讀完初中。
民國十六年(1927年),到北平求學,先後就讀於京師大學堂理預科、北京師範大學理預科。
民國十九年(1930年),葛庭燧考取清華大學物理系。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因患肺病休學兩年。
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他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運動,並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擔任一個中隊的中隊長。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學系。大學畢業后,一方面養病,另一方面在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擔任科學書籍的翻譯工作。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葛庭燧考入燕京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並擔任助教,利用燕京大學作掩護,化裝成牧師去晉察冀邊區冀中軍區秘密送雷管、無線電元件和科技資料。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獲燕京大學物理學系碩士學位。同年7月應西南聯大吳有訓、葉企孫教授之邀,南下昆明擔任物理系教員。
民國三十年(1941年)七月,葛庭燧和何怡貞在上海結婚。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獲加尼福利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完成了關於光譜學(紫外不可見光源)的博士論文。而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光譜實驗室參加美國研製原子彈的有關工作,對鈾及其化合物進行光譜化學分析,並在該學院的輻射實驗室進行關於遠程雷達發射-接收兩用氣體放電開關的研究工作,由此獲得了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頒發的獎狀和獎章以及一項專利。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葛庭燧參加了芝加哥大學金屬研究所的籌建工作。
1945-1949年,他參加芝加哥大學金屬研究所的籌建工作,進行金屬弛豫譜(內耗)和金屬力學性質的基礎研究,先後任講師級和副教授級的研究員。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葛庭燧第一個創製了研究“內耗”用的扭擺儀,並被國際上命名為“葛氏扭擺”。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葛庭燧第一次用該儀器發現了晶粒間界內耗峰(被命名為葛峰),闡明了晶粒間的粘滯性質,奠定了滯彈性內耗的理論基礎。
1949年,他提出晶粒間界無序原子群模型,被稱為“葛氏晶界模型”。同年2月,葛庭燧在芝加哥成立了“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並擔任理事會主席。 11月,葛庭燧從美國回國,首任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1950年8月,葛庭燧代表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參加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自然科學代表大會,在會議期間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
1952年,前往瀋陽參加中科院第一個新建研究所—金屬研究所的籌建工作,先後任研究員、副所長。他最先將“全息照相技術”和“激光技術”引入國內,推動了這兩項技術在中國的發展。
1955年12月,由著名科學家和學界精英組成的中國科學代表團出訪日本,葛庭燧一人同時代表了中國物理學和金屬學界,也是代表團中最年輕的成員。
1960年,葛先生翻譯了英國科垂耳先生1954年所著《晶體中的位錯和范性流變》一書。
1979年,葛庭燧到西德斯圖加特馬普金屬研究所擔任客座教授。
1980年,葛庭燧從瀋陽舉家南遷合肥,參加合肥科研基地的建設,任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副院長,負責籌建固體物理研究所。
1991年,安徽省遭受特大洪災,葛庭燧先後四次捐款。他對希望工程和中科院合肥分院子弟學校也多次捐款。
1995年,葛庭燧應邀前往日本參加一個學術會議。
1996年7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在合肥接見在皖的葛庭燧和其他中科院院士。
1999年3月,葛庭燧從美國領取梅爾獎歸來,就繼續學術著作的寫作。6月,在一次肛腸手術時,發現他的左腿上有一個小包塊是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7月,又進行了腿部的擴大手術。
2000年4月29日上午10時02分,葛庭燧在安徽合肥105醫院去世,當日下午2時,葛庭燧的遺體火化。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葛庭燧主要從事固體內耗、晶體缺陷和金屬力學性質研究,是國際上滯彈性內耗研究領域創始人之一。首創了“葛氏扭擺”,首次發現晶界內耗峰(葛氏峰),發現點缺陷與位錯交互作用以及位錯與晶界交互作用引起的非線性滯彈性內耗峰。
1945—1949年,他參加芝加哥大學金屬研究所的籌建工作,進行金屬弛豫譜(內耗)和金屬力學性質的基礎研究,這一時期是他在科研上取得奠基性和開拓性成就的時期。在四年中,他發表18篇研究論文。主要是創製了用於低頻內耗測量的扭擺,證明了金屬晶粒間界的黏滯性質,提出了晶粒間界的黏滯滑動模型,並且發現了表現反常振幅效應的反常內耗現象,突破了經典內耗理論的框架。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他第一個創製了研究“內耗”用的扭擺儀,並被國際上命名為“葛氏扭擺”;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他第一次用該儀器發現了晶粒間界內耗峰(被命名為“葛峰”),闡明了晶粒間的粘滯性質,奠定了滯彈性內耗的理論基礎。
1949年,他提出晶粒間界無序原子群模型,被稱為“葛氏晶界模型”—短短4年時間,葛庭燧獨立地取得了一系列奠基性和開拓性的科研成就,成為國際固體內耗領域的創始人之一。
1952年,葛庭燧在瀋陽金屬研究所建立了新中國第一個內耗實驗室,繼續對非線性滯彈性現象進行深入研究。他領導的科研小組逐步認識到,非線性滯彈性現象應該與位錯和溶質原子的交互作用有關,從而提出了位錯彎結-溶質原子芯氣團模型,揭示了該現象的物理本質。
20世紀40年代中期葛庭燧以著名的“葛氏扭擺”“葛氏內耗峰”和“葛氏晶粒間界理論”成為世界金屬內耗研究的創始人之一。他參加了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和遠程雷達項目的研究,並獲得了獎章和專利。在20世紀80年代,葛庭燧與中青年科技人員一起,對晶界“葛峰”又進行了更深入、系統的研究,澄清了義大利和法國科學家在1976年提出的關於“葛峰”來源的爭議,肯定了“葛峰”是由於晶粒間界的變化過程所引起的論斷,並且在“葛峰”附近發現了兩個新的內耗峰,一個出現在較“葛峰”溫度略高的溫度區域,是由於單晶體經過扭轉形變所引起的,另一個出現在較“葛峰”溫度略低的溫度區域,是由於試樣中含有竹節晶界所引起的。這就證明了有人認為“葛峰”也在單晶中出現是由於他們所用的單晶試樣經過了扭轉加工或者是含有竹節晶界的緣故。
20世紀80年代後期,葛庭燧根據“葛峰”和竹節晶界峰的張豫強度隨著溫度降低而減小並最後變為零這一結果,又把晶界內耗峰的研究成果與晶界的重合點陣模型及結構單元模型聯繫起來,這是晶界內耗研究與晶界原子研究相結合的一個創舉。

主要論著

葛庭燧
葛庭燧
1:TSKê,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Viscous Behavior of Grain Boun daries in Metals,PhysRev,1947,71:533~546;1947,72:41~46.
2:TSKê,A Grain Boundary Model and the Mechanism of Intercrystallin e SlipJApplPhys,1949,20:274~280.
3:TSKê,Amonalous Internal Fri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Copper in Coldworked Al-Cu Alloys,PhysRev, 1950,78:420~423.
4:TSKê,Low-frequency “Amplitude Peaks”of the Internal Fri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Substitutional Solute Atoms with Dislocation in Aluminium Alloys,Internal Friction and Ultrasonic Attenuation in Solids,Pergamon Press,1980,157~165.
5:TSKê,On the Physical Models of the Cold-work (Snoek-Kster) Internal Friction Peaks in Bcc Metals,Scripta Metall,1982,16:225~232.
6:TSKê,Amomalous Internal Friction Peaks as Function of Strain Amplitude,Jde Physique,1985,46(C10):267~275.
7:TSKê,Recent Development on Internal Friction Studies of Grain Bo undaries and Dislocation Substructures in High-purity Aluminium,Fundamentals of Diffusion Bonding,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1987,373~396.
葛庭燧傳記
葛庭燧傳記
8:TSKê,Amplitude Internal Friction Peak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slocation Kinks and Solute Atoms in Aluminium, 1989,169:275~284.
9:TSKê,Contribution of Internal Friction Study on Grain Boundaries and Dislocation Substructures,Advances in Science of China, Physics,1989~1990,3:1~113; Micro-mechanism of Grain Boundary Relaxation in Metals,Scripta Metallurgica et Materialia,1990,24:347~352.
10:TSKê,Internal Friction Peaks Associated with Fine-grained Grain Boundaries and Bamboo Boundaries,Internal Friction and Ultrasonic Attenuation in Solids,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Pergamon Press, 1990,113~120.

人才培養

葛庭燧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年輕的技術骨幹和研究生。葛庭燧親自培養出近30位博士、碩士研究生,這群根植於固體物理研究所的青年學者在國內外都做出了一批令人稱讚的科研成果,先後8次獲國際科技大獎。

社會任職


葛庭燧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顧問,九三學社第三、四、五、六屆中央委員,第七、八屆中央常委;第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 1999 羅伯特·富蘭克林·梅爾獎(獲獎)
▪ 1999 獲TMS學術最高獎—梅爾獎(獲獎)
▪ 1996 獲橋口隆吉材料科學獎(獲獎)
▪ 1989 獲國際固體內耗與超聲衰減最高獎—甄納獎(獲獎)
▪ 1956 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金屬中的內耗與金屬力學性質的研究》 (獲獎)
榮譽稱號
▪ 1991 中共安徽省委授予優秀黨員的稱號(獲獎)
集體獎項
▪ 1978 獲得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金屬強度的物理原理”項目(獲獎)

人物評價


葛庭燧主要科學成就是滯彈性內耗研究領域創始人之一,及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和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王中光研究員評)
他是金屬內耗研究大師。他的內耗研究也轉向實用材料方面,如在蠕變過程中的以短期推斷長期壽命,內耗也用來研究材料中的疲勞現象。他還是無損檢測方面的倡導者、創始人,並作出了切實的貢獻。他還提出用聲發射研究疲勞裂紋的形成與擴展。(清華大學評)

後世紀念


百年誕辰活動
紀念葛庭燧
紀念葛庭燧
2013年5月3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隆重舉行紀念葛庭燧院士百年誕辰活動。紀念葛庭燧院士百年誕辰系列活動還包括:舉行紀念葛先生學術報告會,舉辦葛先生生平事迹圖片展,開放葛先生遺物和成果展覽室,出版《紀念葛庭燧院士100周年誕辰文集》,開辦紀念葛先生百年誕辰專題網站等。
《葛庭燧傳》
2011年,由資深記者劉深撰寫的《葛庭燧傳》由科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