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醫學部
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設的高等學校
北京大學醫學部(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英文簡稱PKUHSC),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是中國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國自己的力量開辦的第一所專門傳授西方醫學的國立學校。2000年4月3日,原北京醫科大學與北京大學正式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大學。2000年5月4日,北京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為北京卓越醫學人才培養高校聯盟成員單位。
北京大學醫學部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設的高等學校,是中國最重要的醫學創新研究基地和高級醫藥衛生人才的培養基地之一,是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成員。北醫地處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科技園區,並在北京市密雲區科學城東區建設北京大學醫學部(密雲校區)。
截至2017年12月,北醫設有6個學院(部)、6家直屬附屬醫院、4家共建附屬醫院和14家教學醫院。
3張
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京大學醫學部位於學府林立的首都北京海淀區學院路,地處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北醫有9個本科專業: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藥學、預防醫學、護理學、英語(生物醫學英語方向)、醫學檢驗學、醫學實驗學,1個專科專業:護理學。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本專科專業9個。有12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權點,47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和59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后流動站。北醫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設的高等學校之一。學校共有在各類在校學生11000多人,其中博士生1145人,碩士生1562人,本專科生3652人。
“醫校目的,自主觀言,在促進社會文化,減少人民痛苦。自客觀言,西來宗教,都籍醫學為前驅,各國的醫學集會以及印刷物中,沒有中國人的地位,實在是一件最慚愧不過的事。所以這所學校,不僅給諸位同學一種謀取職業的本領,使你們能掙錢,實在是希望諸位負起促進文明,用學術來和列強競爭的責任……”這是1913年1月,在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的開學典禮上,校長湯爾和對從京滬兩地招考的第一屆72名新生的致辭。
北京大學醫學部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在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的風潮下,西醫在中國的地位,有了明顯的變化。一批從海外留學回來的醫學教育家立志通過發展醫學事業,增強人民的體質,以洗刷長期壓在中國人頭上的“東亞病夫”的恥辱。
1912年9月,中華民國教育部電召從日本留學歸來正在籌建浙江省立醫學專門學校的杭州人湯爾和到京,籌劃創立醫學校事宜。教育部以價銀10,000兩購買了已經停辦的醫學館館舍,劃撥給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使用,10月16日,中華民國教育部任命組織學教授湯爾和先生為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校長,並於10月26日頒發校章。至此,中國第一所國立西醫學校正式誕生。當時教職工9人,首批學生72人。湯爾和在開學典禮上以“促進社會文化,促進文明,減少人們痛苦,用學術來和列強競爭”,定位學校之辦學目的。湯爾和在建校后當年,根據醫學教育的需要,結合中國國情制定了中國的《解剖條例》,多次呈文教育部請求公布,於1913年11月獲准公布,這是中國第一個解剖法令,是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對中國醫學教育的一大貢獻,使中國的醫學發展真正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醫科院
1923年9月,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奉命改建為國立北京醫科大學校,並首次將醫學生學制設為六年制。
1927年北京醫科大學校與北京所有國立高等學校被改組,合併成立國立京師大學校,成為京師大學校的一個科,更名為國立京師大學校醫科。同年,學校附設的診察所擴充為學校附屬醫院。
北京大學醫學部校園活動
1931年,建立我國醫學校中第一個法醫教研室。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國立北平大學西遷,部分醫學院師生一同西遷。留在北京的醫學院院務完全停頓,1938年1月,當時的教育部將原北京大學和北平大學合併辦起“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為下設的六個學院之一。5月複課,並接收燕京大學和協和醫學院師生繼續學院的教學。
1945年12月北京各公立大學被統一編為“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北平大學醫學院被編為“臨時大學補習班第六分班”。1946年7月,北京大學在北平復校。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六分班連同附屬醫院一同併入北京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院。院長先後為解剖學教授馬文昭先生、生理學教授沈鈞淇先生和皮膚科學教授胡傳揆沈鈞淇先生。胡傳揆教授同時任醫學院附屬醫院(亦稱北大醫院)院長。從此,學校作為北京大學的一部分,開始了新的歷程。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建院並更名為北京醫學院,院長為胡傳揆教授。直屬中央衛生部領導,辦學經費由中央財政部轉中央衛生部撥付。北醫校址遷入的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8號,由此,醫學院開始了較大的發展。
醫科院
1984經國務院批准,在全國重點建設10所大學,北京醫學院是唯一所醫科學校,院長為醫學教育專家馬旭研究員。
1985年學校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運動醫學專家曲綿域教授任校長。
北京大學醫學部
2000年4月3日,北京醫科大學與北京大學正式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大學。2000年5月4日,北京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國科學院院士、病理生理專家韓啟德教授出任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併兼任醫學部的主任。2003年,腫瘤分子生物學專家柯楊教授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
北京大學醫學部校園活動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確立了教育發展改革綱要,明確提出“211工程”,即重點建設若干所大學使之接近或達到或超過世界一流水平。1996年8月28日,北京醫科大學正式通過了國家首批“211工程”建設項目的論證,再次成為中國政府重點支持的醫科大學。從1991年至2000年4月,校長為血液病學專家王德炳教授。
1996年8月28日,北京醫科大學正式通過了國家首批“211工程”建設項目的論證。2000年4月3日,北京醫科大學與北京大學正式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大學。2000年5月4日,北京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
2016年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教授接替韓啟德教授任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至今。
2017年3月26日,北京大學醫學部宣布正式成立眼視光學院,並啟動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聚焦眼視光學領域專業人才培養。
2018年7月,北京大學與密雲區達成意向,在科學城東區建設北京大學醫學部(密雲校區)及生活配套、研究型智能醫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密雲校區)及研究型智能醫院建設工程,佔地92.3公頃,力求建成依靠科技創新主體的醫療融合服務平台、醫學教育支撐平台;研究型智能醫院規劃佔地28.8公頃,將覆蓋兒科、傳染科及相關新興學科。10月24日,由北京大學牽頭組建的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在京召開成立大會。
2019年3月29日,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在北大醫學部成立。4月,北京大學醫學部中西醫結合研究院成立。12月,北京大學醫學部等6所醫學院校發起成立北京卓越醫學人才培養高校聯盟;同月,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2018年度中國醫學院校科技量值報告》,北京大學醫學部綜合排名位列前10位。
2021年7月6日,渭南市人民政府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在北京簽署醫療健康領域戰略合作協議。
截至2017年3月,北醫設有6個學院(部):基礎醫學院、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公共教學部、眼視光學院,8家附屬醫院和13家教學醫院。
北醫設有10個本科專業: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藥學、預防醫學、護理學、英語(生物醫學英語方向)、醫學實驗學、醫學檢驗學、口腔醫學技術;1個專科專業:護理學。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 | |||
生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系 | 病理學系 | 醫學遺傳學系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 |
病原生物學系 | 醫學信息學系 | 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系 | 生物物理學系 |
中西醫結合教研室 | 藥理學系 | 神經生物學系 | 心血管所 |
免疫學系 | 細胞生物學系 | 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 |
北京大學藥學院 | |||
化學生物學 | 天然藥物學系 | 葯事管理與臨床藥學系 | 藥物化學系 |
藥劑學系 | 分子與細胞藥理學系 | ||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 |||
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 | 全球衛生學系 | 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系 |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 |
婦女與兒童青少年衛生學系 | 毒理學系 | 衛生政策與管理系 | 社會醫學與健康教育學系 |
北京大學護理學院 | |||
護理學基礎教研室 | 內外科護理學教研室 | 婦兒科護理學教研室 | 護理學人文教研室 |
社區護理學教研室 | |||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 | |||
哲學與社會科學系 | 應用語言學系 | 醫學人文學系 | 體育學系 |
醫用理學系 |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 | 醫用理學系 | 北京大學醫學部性學研究中心 |
北京大學醫學繼續教育學院 |
臨床醫院
北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 | |
第一臨床醫學院(北大醫院) | 第二臨床醫學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
口腔醫學院(北京大學口腔醫院) | 臨床腫瘤學院(北京腫瘤醫院) |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 |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
第三臨床醫學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 精神衛生研究所(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
第八臨床醫學院(北京大學國際醫院) | 北京大學濱海醫院(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 |
北京大學醫學部教學醫院 | |
第四臨床醫學院(北京積水潭醫院) | 第五臨床醫學院(衛生部北京醫院) |
第九臨床醫學院(北京世紀壇醫院) | 北京大學航天臨床醫學院(北京航天中心醫院) |
北京大學中日友好臨床醫學院(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 | 北京地壇醫院教學醫院(北京地壇醫院) |
北京大學民航臨床醫學院(北京民航總醫院) | 北京大學首都兒科研究所教學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 |
北京大學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教學醫院(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 | 北京大學北京仁和醫院教學醫院(北京仁和醫院) |
北京大學解放軍306醫院教學醫院(解放軍306醫院) | 北京大學三〇二臨床醫學院(解放軍302醫院) |
北京大學北京回龍觀醫院教學醫院(北京回龍觀醫院) | 北京大學濱海醫院(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 |
北京大學中醫藥臨床醫學院(西苑)(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 |
北京大學醫學部
● 重點學科
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藥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學
校園風景(10張)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口腔醫學、藥學、生物學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免疫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科學(腎病,心血管病,血液病)、兒科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外科學(骨外,泌尿外)、婦產科學、眼科學、腫瘤學、運動醫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
● 學位授權點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生物學、基礎醫學、藥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學、科學技術史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口腔醫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中西醫結合、生物學、護理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藥學、公共衛生、護理、應用心理、臨床醫學
北京大學醫學部
中國中醫科學院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德育為先能力為重推進臨床實踐教學綜合改革”項目獲得2014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一等獎。柯楊等《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臨床博士專業學位教育探索與實踐》的成果和段麗萍等《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改革與實踐》的成果獲首屆“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二等獎;《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2版)》等五本教材入選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書目。
郝衛東榮獲第十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稱號;人民醫院獲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進集體;趙姍、陳娟、李顏、郭繼鴻、張召鋒獲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優秀德育工作者;方愛珍、陳揚霖獲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優秀輔導員。段麗萍獲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成立20年突出貢獻獎。
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藥學、臨床醫學(北大醫院)、臨床醫學(人民醫院)、口腔醫學、預防醫學
國家級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物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教學團隊:生理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教學團隊、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教學團隊、口腔醫學課程建設教學團隊
國家級精品課:人體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物化學、口腔正畸學、外科學、醫學免疫學、神經生物學、麻醉與重症醫學、眼科學、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人體解剖學、神經病學、流行病學、藥理學、婦產科學、醫學微生物學、兒童口腔醫學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藥學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北京大學第二臨床學院長學制創新性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示範區
3張
北京大學醫學部
截至2016年12月,北醫擁有大批國際、國內知名的醫學教育、研究、臨床方面的專家,其中具有高級職稱2394人,兩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9人,入選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9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70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7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生物無機化學及無機藥物化學家王夔 | 血液病學家陸道培 |
病理生理學家韓啟德 | 精神病學家沈漁邨 |
生理學家韓濟生 | 泌尿學家郭應祿 |
有機藥物化學家張禮和 | 病原生物學家莊輝 |
老年基礎醫學家童坦君 | 衛生管理與流行病學家王隴德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尚永豐 | 詹啟敏 |
陸林 | 喬傑 |
北京大學醫學部校園活動
國家重點實驗室: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口腔數字化醫療技術和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分子心血管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神經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惡性腫瘤發病機制及轉化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視覺損傷與修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慢性腎臟病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輔助生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再生醫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醫學部校園活動
衛生部口腔醫學計算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皮膚病分子診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血液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丙型肝炎和肝病免疫治療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脊柱疾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生殖內分泌與輔助生殖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磁共振成像設備與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惡性腫瘤轉化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食品安全毒理學研究與評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蛋白質修飾與細胞功能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兒科遺傳性疾病分子診斷與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肝硬化肝癌外科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骨與軟組織腫瘤診治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痴獃診治轉化醫學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
北京大學醫學部
2013年到2017年五年間,北大醫學部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得各級各類科技獎勵157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10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省部級科技獎勵44項(包括北京市科學技術獎2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3項)以及社會力量設獎103項。2013-2017年度,共申請專利1317項,獲得授權1222項,其中國內專利1202項,國際專利20項。
館藏資源
北京大學醫學圖書館源於1922年7月成立的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圖書館。藏書以生物及醫藥衛生類為主,截至2010年5月,圖書館共有各類藏書70餘萬冊(含附屬醫院圖書館)。收藏有中外文紙本期刊近4000種,其中中外文現刊781種。有電子期刊25198種,其中生物醫學類電子期刊5000餘種。圖書館特藏包括珍、善本古代圖書,其中有中國大陸唯一珍善本手抄本《太平聖惠方》一部十函共100卷100冊。
1985年,國家教育部在醫學部建立了全國唯一的醫學外國教材中心。1991年,圖書館被衛生部確定為文獻資源共享網路系統華北地區中心館。1993年被衛生部醫學情報工作管理委員會確認為科研成果查新定點單位(北京大學醫學信息諮詢中心)。1998年教育部決定在北京大學醫學部設立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全國醫學文獻信息中心,作為“211工程”醫藥重點學科所需文獻的保障基地。2010年5月,被評為BALIS原文傳遞學科服務館,成為六家學科服務館之一。
學術刊物
期刊雜誌名稱 | 主辦單位 | 創刊時間 | 地位 |
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 | 北京大學 | 1959年 | 被各檢索系統收錄情況:國外:美國醫學文獻分析和聯機檢索系統、美國EBSCO、美國化學文摘資料庫及其《化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誌》和世界衛生組織《醫學增補文摘》收錄、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文獻資料庫。國內: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5版)核心期刊。也是《中國醫學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和《中國藥學文摘》收錄期刊。本刊全文入編萬方數字化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資料庫。 獲獎情況:1992年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三等獎,1997年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二等獎,2004年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首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第二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第三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2003年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4年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5年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6年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 |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 |||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誌 | 中國藥學會 | 1985年 | 全國一級學術刊物、中文核心期刊。 |
中國藥物依賴性雜誌 | |||
中國生育健康雜誌 | 北京大學 | 2002年 | 衛生部直屬單位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的核心期刊。 |
中國藥學(英文版) | 中國藥學會 | 1992年 | 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化學文摘》、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波蘭《哥白尼索引》、荷蘭《文摘與引文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專題資料庫》等文摘及資料庫收錄。 |
中國微創外科雜誌 | 北京大學 | 2001年 | ----------- |
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誌 | 北京大學 | 1993年 | 國家級科技核心期刊。 |
中國血液凈化 | 中華醫學會醫院管理學會 | 國家級重點學術期刊、血液凈化專業類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萬方數據資源系統全文收錄期刊、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CMCC”收錄。 | |
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誌 | 1993年 | 自1996年起被編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1999年進入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 |
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誌 | 中華醫學會醫學科研管理學會 | 1988年 | 1999年12月,經國務院新聞辦、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審核備案,本刊由《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同時,作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全文收錄。 |
中國糖尿病雜誌 | 北京大學 | 入選2001年“中國期刊方陣”之“雙效”期刊。 | |
中華圍產醫學雜誌 | 中華醫學會 | 1998年 | 自2000年起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科學文獻引量評價研究中心》全文收錄。 |
中國新生兒科雜誌 | 北京大學 | 1986年 | 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
中華醫學教育雜誌 | |||
生理科學進展 | 中國生理學會 | 1957年 | 入選《美國醫學索引》、《美國化學文摘》、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字化期刊群等。 |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 - | - | - |
中國疼痛醫學雜誌 | - | - | - |
醫院管理論壇 | - | - | - |
截至2016年12月,北醫與100多所海外高校和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其中有40餘所為北醫戰略合作夥伴,如美國的密歇根大學、倫敦國王學院、曼徹斯特大學、愛丁堡大學,奧斯陸大學、杜克大學等。
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從以教授與教授間合作的單一模式逐漸轉為以教授(實驗室)與教授(實驗室)合作為基礎,重點支持校方合作框架下的團隊合作模式,並逐漸傾向於有目的、有重點、有步驟的強強實質性合作。建立了多個中外合作中心,例如“北京大學醫學部-密歇根大學醫學院轉化醫學與臨床研究聯合研究所”、“北京大學醫學部-曼徹斯特學術醫學中心醫學遺傳聯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醫學部-烏爾姆大學神經科學聯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醫學部-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醫學研究聯合研究所”等。
北醫設立了28個學生交流活動項目,與17所協議學校建立了MD-PhD項目,設立了10餘項國際交流獎學金項目,搭建起國際醫學教育資源共享的平台。通過與中華醫學基金會、WHO、NIH、CDC、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保持的良好工作關係,獲得了更多的科研與人才培訓基金。
職務 | 名單 |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 | 詹啟敏 |
醫學部常務副主任 | 喬傑、段麗萍、寶海榮、王維民、肖淵、劉曉光、張新祥(兼)、張寧 |
醫學部主任助理 | 吳明 |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 | 劉玉村 |
醫學部黨委副書記 | 徐善東、李文勝、朱樹梅 |
醫學部紀委書記 | 范春梅 |
姓名 | 名稱 | 職務 | 任職時間 |
湯爾和 | 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 | 校長 | 1912.10--1915.12 |
葛成勛 | 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 | 校長 | 1915.12--1916.08 |
湯爾和 | 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 | 校長 | 1916.08--1922.04 |
周頌聲 | 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 | 校長 | 1922.04--1923.12 |
洪式閭 | 國立北京醫科大學校 | 校長 | 1924.01--1925.08 |
張黼卿 | 國立北京醫科大學校 | 校長 | 1925.08--1926.01 |
孫柳溪 | 國立北京醫科大學校 | 校長 | 1926.01--1927.08 |
孫柳溪 | 國立京師大學校醫科 | 學長 | 1927.08--1928.11 |
徐誦明 | 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 | 院長 | 1928.11--1932.08 |
吳祥風 | 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 | 院長 | 1932.08--1937.09 |
鮑鑒清 | 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 | 院長 | 1938.03--1945.08 |
馬文昭 | 北平臨時大學第六分班 | 班主任 | 1945.09--1946.09 |
馬文昭 | 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 | 院長 | 1946.09--1947.08 |
沈寯琪 | 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 | 院長 | 1947.08--1948.08 |
胡傳揆 | 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 | 院長 | 1948.08--1952.12 |
胡傳揆 | 北京醫學院 | 院長 | 1952.12--1968.08 |
閻登山 | 北京醫學院革命委員會 | 主任 | 1968.09--1973.12 |
薛偉民 | 北京醫學院革命委員會 | 主任 | 1975.06--1977.09 |
胡傳揆 | 北京醫學院 | 名譽院長 | 1979.11--1986.03 |
馬旭 | 北京醫學院 | 院長 | 1979.11--1983.01 |
曲綿域 | 北京醫學院 | 院長 | 1983.01--1985.05 |
曲綿域 | 北京醫科大學 | 校長 | 1985.05--1991.06 |
王德炳 | 北京醫科大學 | 校長 | 1991.06--2000.03 |
韓啟德 | 北京大學醫學部 | 主任 | 2000.04--2016.04 |
詹啟敏 | 北京大學醫學部 | 主任 | 2016.04-- |
北京大學醫學部
部徽
校徽
1、蛇杖符號:作為醫學界最為悠久、最為常用的視覺元素、象徵著驅除病魔、追求健康,體現了北醫學者擔負生死、救死扶傷的責任,同時也強調了北醫的學科領域和行業特徵。
2、枝葉符號:舒展的綠葉象徵生命與健康,表達了對生命的美好寄託,表現了北醫學者關愛生命、呵護健康的人文精神;飽滿的橄欖枝葉似成熟的稻穀,有北醫學術成果豐碩、學生桃李天下的美好寓意。另外通過適當地調整字與圖形間的距離使得各元素之間更加嚴謹,有整體感。標識整體看起來顯得飽滿、精緻、莊重。
3、蛇的形態是借鑒國際衛生組織通用的標準圖形,並做了視覺加工、形態簡潔大方,彰顯出北醫追求健康、呵護生命的積極形象。
綠葉通過視覺加工顯得圓潤舒展,象徵生命之樹長青;綠葉交叉處巧妙地構成了展翅飛翔的鳥的外形,表達了對生命的渴望,也表現出北醫學子志存高遠,體現了北醫的辦學理念。
部歌
北醫之歌
陳炳桓詞曲(1946級北醫校友)
莊嚴美麗的校園,陽光多明亮,
辛勤慈靄的園丁,哺育我們成長,
你給我的智慧,力量和理想,
一代一代新人,後浪推前浪,
一代一代新人,後浪推前浪,
辛勤慈靄的園丁,哺育我們成長,
你給我的智慧,力量和理想,
一代一代新人,後浪推前浪,
愛我母校,愛我母校,
為畢生事業培養棟樑,
你永遠放光芒。
北京大學醫學部
中國科學院 | ||
1.陳慰峰 | 1995):免疫學家 | 1958年畢業於北醫至今在北醫任教 |
2.張禮和 | 1995化學):有機藥物化學家 | 1958年畢業於北醫藥學系,1967年研究生畢業 |
3.童坦君 | 2005):老年基礎醫學家 | 1959年畢業於北醫,1964年生物化學專業研究生畢業 |
4.蔣麗金 | 1980化學):化學家 | 1946-1948年在北醫任教 |
5.鍾惠瀾 | 1955):醫學家 | 1946-1948年在北醫任教 |
6.林巧稚 | 1955):醫學家 | 1946-1948年在北醫任教 |
7.諸福棠 | 1955):醫學家 | 1946-1951年在北醫任教 |
8.馮蘭洲 | 1957):昆蟲學家 | 1946-1952年在北醫任教 |
9.馬文昭 | 1955):組織學專家 | 1946-1965年在北醫任教 |
10.劉思職 | 1957):生物化學家 | 1946-1983年在北醫任教 |
11.吳階平 | 1980):醫學家 | 1946年至今在北醫任教 |
12.蔣明謙 | 1980化學):化學家1950-1956年在北醫任教 | |
13.王序 | 1980化學):化學家 | 1950-1984年在北醫任教 |
14.王志均 | 1980):生理學家 | 1950-2000年在北醫任教 |
15.韓濟生 | 1993):神經生理學家 | 1953年至今在北醫任教 |
16.(1991化學 | 化學家。1953年至今在北醫任教 | |
17.韓啟德 | 1997):病理生理學家 | 1982年至今在北醫任教 |
中國工程院 | ||
18.姜泗長 | 1995):耳鼻咽喉科專家 | 1938年畢業於北醫 |
19.胡亞美 | 1994):兒童血液病專家 | 1947年畢業於北醫. |
20.王忠誠 | 1994):神經外科專家 | 1949年畢業於北醫. |
21.王澍寰 | 1997):手外科專家 | 1950年畢業於北醫 |
22.沈漁邨 | 1999):精神病學家 | 1951年畢業於北醫 |
23.安靜嫻 | 1997):醫藥工程學專家 | 1952年畢業於北醫 |
24.李連達 | 2003):中藥學家 | 1956年畢業於北醫 |
25.於德泉 | 1999):天然藥物化學專家 | 1956年畢業於北醫 |
26.郭應祿 | 1999):泌尿外科專家 | 1956年畢業於北醫,1963年研究生畢業 |
27.陳君石 | 2005):營養學家 | 1956年畢業於北醫 |
28.鍾南山 | 1996):呼吸疾病專家 | 1960年畢業於北醫,1960-1970年在北醫任教 |
29.程書鈞 | 1999):腫瘤病因專家 | 1962年畢業於北醫 |
30.高潤霖 | 1999):心血管內科學專家 | 1965年畢業於北醫 |
31.劉昌孝 | 2003):藥學專家 | 1965年畢業於北醫 |
32.巴德年 | 1994醫藥衛生學部,工程管理學部):腫瘤免疫學專家 | 1967年畢業於北醫 |
33.翁心植 | 1997):內科學專家 | 1946-1949年在北醫任教 |
34.張金哲 | 1997):小兒外科專家 | 1946-1956年在北醫任教 |
35.吳階平 | 1995):泌尿外科學家 | 1946年至今在北醫任教 |
36.李載平 | 1995):分子生物學家 | 1947-1949年在北醫任教 |
37.樓之岑 | 1994):生藥學家 | 1951-1995年在北醫任教 |
38.陸道培 | 1996):血液病專家 | 1958年至今在北醫任教 |
39.庄輝 | 2003):流行病學家 | 1963年至今在北醫任教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
屠呦呦 | 博士生導師 |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