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醫學院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北京協和醫學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直屬、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實行院校合一管理體制的全國重點大學,屬於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學校前身是美英基督教教會於1906年共同創辦的協和醫學堂。1912年,改稱協和醫學校。1917年,成立北京協和醫學院。1919年,改名北京協和醫科大學。1929年,更名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1951年1月,學校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衛生部接管,且改名為中國協和醫學院。歷經傳承與發展,學校先後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中國首都醫科大學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2006年定名北京協和醫學院。

據2020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6所醫院、7個學院,含有國家重點一級學科2個、博士學術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7個、碩士學術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3個、本科專業2個;有在校生6102人,其中博士生1629人、碩士生1920人、本科生906人、專科生236人、成人教育1411人。

歷史沿革


溯源
1906年,英國倫敦會與英美其他五個教會合作開辦了協和醫學堂,為協和醫學院的前身。名為Union,即聯合之意,被雅緻地譯成中文,稱作協和。
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收購協和醫學堂。隨後,洛克菲勒基金會投入資金進行新校建設。
1916年,負責設計協和建築的柯立芝來華考察豫王府,決定設計建造一座中西合璧的有著宮殿式外觀的校園和醫院群建築。
1917年9月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幫助建立北京協和醫學院,開辦醫預科,附屬醫院為北京協和醫院。首任校長為Franklin C.McLean,
1919年10月開辦醫學本科,學製為八年制。
1920年開辦護士學校。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沃安娜(Anna D.Wolf)擔任護校校長。
1921年9月,新校建築完成。
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1929-1942)
1929年被國民政府教育部改名為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
1930年,協和醫學院獲中華民國教育部認可立案。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日處於戰爭狀態,其醫學院、醫院和護士學校相繼停辦。1942年初,協和醫學院被日軍佔領而被迫關閉。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華醫學基金會與協和醫學院校董事會派代表從日軍手中收回全部校產,重建協和醫學院,並於1947年10月第一次復校。
中國協和醫學院
校門
校門
1949年9月復稱北京協和醫學院。
新中國成立后,該校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
1950年學校停止招生。
1951年更名中國協和醫學院。
1954年,開始研究生教育。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1959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原協和醫學院的基礎上成立了8年制的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停辦。
1979年8月復校,校名改為中國首都醫科大學。
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1984年,學校成立了夜大學
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學科研樓上的金字招牌
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學科研樓上的金字招牌
1985年改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2002年9月,教育部、衛生部簽署共建“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協議。
2006年9月5日,教育部、衛生部共建“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大會暨揭牌儀式舉行。北京協和醫學院由中國教育部和衛生部雙重領導,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
2007年5月18日 ,根據教育部衛生部共建協議《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和清華大學關於落實兩部協議的實施意見》,教育部《關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更名的通知》以及《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鑒於與清華大學合作辦學需要,有時使用“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這一的名稱。更名后,北京協和醫學院仍為獨立法人單位,原隸屬關係、人員編製、資產關係和經費管理體制保持不變。
2012年9月,首批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11月,入選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
2017年9月,北京協和醫學院入選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2018年11月,北京協和醫學院等9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聯合組建了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
2019年12月,北京協和醫學院等6所醫學院校牽頭成立北京卓越醫學人才培養高校聯盟。
2019年12月,中國醫學科學院在北京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醫學院校科技量值報告》,北京協和醫學院綜合排名位列前10位。
2020年7月,為推動衛生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北京協和醫學院成立了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和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
2021年1月3日,2020中國大學海外網路傳播力綜合指數排名第27位。
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20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7個學院,共有2個本科專業。 
院系名稱專業名稱
基礎醫學院--------
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
護理學院護理
公共衛生學院--------
人文學院--------
研究生院--------
繼續教育學院--------
資料來源: 
註: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的招生計劃納入清華大學的總招生計劃之中,由兩校共同完成招生錄取工作

師資力量

據2020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專職兩院院士24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7人;萬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29人,其中領軍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7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5人;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9人;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1人;北京協和醫學院高等學校教學名師60人;白求恩獎章獲得者1人;南丁格爾獎獲得者1人;協和學者項目233人,其中創新團隊帶頭人32人,特聘教授126人、協和新星75人;高端科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81人,高端科技人才引進支持計劃入選者10人。 
類別分項姓名
專職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沈岩、陸士新、周同惠、趙玉沛、顧東風、強伯勤、赫捷
中國工程院院士於德泉、王辰、王琳芳、巴德年、朱曉東、劉玉清、劉德培、孫燕、肖培根、邱貴興、林東昕、郎景和、胡盛壽、高潤霖、曹雪濤、程書鈞、甄永蘇
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入選人才百千萬領軍人才張學
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王辰、王健偉、劉芝華、李太生、張烜、鄭哲、蔣立新、蔣澄宇、魏建和、趙海濤、張浩、荊志成、宋詠梅、許琪、常永生、彭宗根、游雪甫、李靜、魯向鋒、吳晨、焦宇辰、陳厚早、胡友財、戴均貴
青年拔尖人才陳厚早、李珂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王潔、王明榮、王建祥、王曉良、王健偉、石建功、劉芝華、劉德培、許琪、吳晨、何玉先、余佳、沈岩、張學、張烜、張浩、張宏冰、邵榮光、林東昕、金奇、趙春華、趙曉航、荊志成、胡盛壽、徐寧志、郭順星、曹雪濤、庾石山、彭小忠、蔣太交、蔣建東、蔣澄宇、程濤、樊賽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王利、王婧、石磊、馮曉明、劉鑒峰、許琪、李平平、汪一波、陳厚早、林生、趙方輝、胡友財、彭宗根、魯向鋒、程輝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王辰、王建祥、王健偉、石遠凱、石建功、歸來、代敏、呂濱、朱蘭、向陽、劉天軍、劉玉玲、劉芝華、許琪、孫建方、孫曉波、李太生、李守軍、李曄雄、李雪梅、李琦涵、肖志堅、何作祥、鄒忠梅、沈岩、張學、張烜、陳曉光、邵榮光、林東昕金奇、鄭哲、趙春華、趙曉航、荊志成、胡盛壽、姚焰、夏維波、顧東風、翁習生、郭順星、曹雪濤、庾石山、彭小忠、蔣建東、蔣澄宇、程濤、戴均貴、魏文強、魏建和
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郎景和
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李漢忠、張學、郎景和、崔麗英、梁濤、薛華丹、葉菜英、沈悌、張德昌、郭恆怡
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薛華丹
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周憲梁
南丁格爾獎獲得者---吳欣娟
協和學者項目入選人才創新團隊帶頭人馬峰、王寶璽、王建祥、王健偉、尹寧北、朱蘭、劉玉玲、劉芝華、李太生、李守軍、李曄雄、李雪梅、肖苒、肖志堅、岑山、何作祥、張烜、張磊、鄭哲、荊志成、姚焰、彭小忠、蔣澄宇、程濤、廖泉、樊賽軍、戴均貴
特聘教授馬峰、馬超、王利、王金華、王曉月、王曉良、王健偉、牛海濤、尹寧北、鄧濤、石磊、石建功、石莉紅、盧多、盧善發、冉宇靚、代敏、馮曉明、曲春楓、呂湘、呂濱、朱蘭、朱海波、朱朝暉、向陽、劉忠、劉昶、許琪、杜斌、李岷、李太生、李平平、李利民、李夢濤、李智立、楊帆、楊威、楊昭慶、肖苒、吳晨、岑山、何玉先、何作祥、佟偉民、餘利岩、張業、張學、張烜、張浩、張磊、張宏冰、張建民、張海增、陳麗萌、陳利民、陳敬洲、范恩國、羅雲萍、竺青、周家喜、鄭直、鄭哲、趙晶、趙方輝、趙振東、荊志成、胡曉、胡友財、胡卓偉、洪斌、姚焰、袁衛平、高金明、高瀛岱、郭斐、唐熠達、黃粵、梅品超、崔冰、崔勝、彭小忠、彭宗根、葛微、蔣太交、蔣澄宇、惠周光、焦宇辰、雍偉東、廖泉、譚先傑、樊賽軍、潘慧、戴均貴、魏建和
協和新星寸韡、馬元武、馬艷妮、馬桂蕾、王芳、王偉偉、王曉建、王菊仙、孔建強、孔維軍、龍笑、包新傑、馮曉明、呂豐、庄乾宇、劉虹、劉長征、劉江寧、劉金劍、劉曉軍、劉海濤、劉鑒峰、許述、孫力超、孫義成、李劍、李宸、李霓、李聰然、楊威、楊劍、楊翠紅、肖汀、吳南、吳晨、吳志強、余佳、汪一波、汪小澗、汪紅英、宋偉、張丹、張曉偉、張磊亮、陳娟、陳厚早、范彧、林生、周金明、龐曉慧、郝莎、郝佳潔、種輝輝姚宇峰、聶宇、錢海燕、徐軍、高雪、高磊、唐熠達、崔勝、彭宗根、程輝、魯向鋒、潘博、潘湘斌
高端科技人才支持計劃---趙玉沛、劉彤華、邱貴興、郎景和、劉玉清、朱曉東、高潤霖、胡盛壽、吳旻、陸士新、赫捷、孫燕、程書鈞、林東昕、薛社普、王琳芳、強伯勤、劉德培、沈岩、周同惠、於德泉、甄永蘇、肖培根、巴德年、曹雪濤、顧方舟、張烜、荊志成、鄭哲、張浩、劉芝華、王潔、趙春華、蔣澄宇、張學、張宏冰、彭小忠、曹濟民、許琪、庾石山、石建功、邵榮光、蔣建東、郭順星、金奇、王健偉、何玉先、樊賽軍、程濤、王建祥、王淼、周洲、王利、蔡軍、魯向鋒、汪一波、吳晨、焦宇辰、趙方輝、陳厚早、王婧、楊雋、石磊、王曉月、杜文靜、胡友財、林生、李平平、彭宗根、馮曉明、石莉紅、王辰、顧東風、張抒揚、吳晨、余佳、陳曉光、孫曉波、秦川、劉鑒峰
高端科技人才引進支持計劃---張崇敬、王冬來、李冀、李雋、樊圃、車永勝、楊勇、於洋、周光飈、羅鴻博

學科建設

據2020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一級學科博士授權專業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專業點3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4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2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8個,國家重點三級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 

校園建築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生物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口腔醫學、中藥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學
世界一流建設學科: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藥學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生物學、藥學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免疫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婦產科學、腫瘤學、麻醉學、內科學
國家重點三級學科:外科學(胸心外)、外科學(骨外)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外科學(普外)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藥用植物學
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生物醫學工程
北京市重點二級學科:神經病學、眼科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
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轉化醫學
北京市重點三級學科:外科學(普外) 

教學建設

據2020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2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門國家精品課程。
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臨床醫學、護理
國家精品課程:《婦產科學》《放射診斷學》

科學研究


科研機構
院校具有雄厚而系統的科研實力及診治疑難重症的臨床醫療能力,學科領域廣泛,覆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以及與醫藥學科相關的生物、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設有18個研究所(以及5個分所)、7所臨床醫院(含與北京市共建的天壇醫院)、5所學院、1個研究生院和5所分院。擁有6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0個部門開放實驗室、2個國家級工業試驗基地、17個國家級中心、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以及11個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
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心血管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天然藥物活性物質與功能國家重點實驗室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病毒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衛生部天然藥物合成實驗室衛生部內分泌實驗室衛生部抗生素生物工程實驗室
衛生部微循環實驗室衛生部心血管藥物臨床研究實驗室衛生部心血管疾病再生醫學研究實驗室
衛生部人類比較醫學研究實驗室教育部中藥現代化研究實驗室教育部心血管病相關基因與臨床研究實驗室
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資源利用與保護研究實驗室
科研成果
“十一五”期間,該校累計發表SCI論文3877篇,位居全國醫學院校之首。該校2005年度共發表科技論文1888篇,其中SCI收錄論文數為406篇,比2004年度統計的結果(364篇)增長了11.15%。該校在2006年共發表科技論文2265篇,其中SCI收錄論文數為454篇,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23.175。
“十一五”期間,承擔各類科研項目共計6367項,累計獲科研項目資助額達22.1億,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資助金額佔61%;累計獲各類科技獎勵成果199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獎24項;累計獲准專利215項,新葯證書7項,位居全國醫學院校之首。
學術期刊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美國生物醫學文獻聯機資料庫(Med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 MEDLARS/PubMed)及其《醫學索引》(Index Medicus, IM)、荷蘭醫學文摘資料庫 (EMBASE)、美國化學文摘資料庫及其《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世界衛生組織《醫學増補文摘》光碟資料庫(ExtraMED)、俄羅斯《文摘雜誌》(Рефсратнвньй Журнал, РЖ/AJ)及波蘭《哥百尼索引》(Index Copernicus,IC)收錄期刊。
《中國醫藥導報》: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檢索分析資料庫收錄期刊、解放軍醫學圖書館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收錄期刊,是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核准的允許發布處方葯的醫學、藥學專業刊物。
《中國循環》:中文核心期刊、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2008)收錄期刊。
《中華血液學》:《CA》、《Index Medicus/Medline》、《Biological Abstracts》、《Medline Exp-ress》、《CBMdisc》收錄期刊。
《協和醫學》、《中國分子心臟病學》、《國際皮膚性病學》、《國際生物醫學工程》、《國外醫學情報》、《醫學研究》、《中國骨與關節外科》、《癌症進展》、《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中國衛生政策研究》、《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等數十種。

教育教學


人才培養
北京協和醫學院堅持小規模招生、高層次培養、高質量輸出的辦學宗旨,“堅持醫學精英教育、實行高進優教嚴出、注重能力素質培養、強調三高三基三嚴、開放辦學博採眾長、傳揚優良文化傳統”的辦學特色。北京協和醫學院有各類在校生4726人,其中研究生3862人佔82%,普通本科生與成人本科生628人佔13%,普通專科生236人佔5%,呈典型的“倒金字塔”結構。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臨床醫學家、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護理學家和醫政管理學家,為我國醫學教育、醫學科學研究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院系設置
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
臨床醫學院護理醫學院
師資力量
院校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2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5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人,國家級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2人,國家級和部委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89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學科評議組成員9人(其中3人為學科評議組組長),在崗博士生導師398人,碩士生導師665人。
兩院院士
曾益新曹雪濤詹啟敏劉德培趙玉沛甄永蘇
周同惠於德泉肖培根張伯勤沈岩林東昕
赫捷胡盛壽郎景和邱貴興程書鈞吳旻
朱曉東劉玉清劉彤華陸士新薛社普王琳芳
學科建設
該校是首批具有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現有一級學科博士授權專業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專業點3個,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自行審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和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的委託學位授予單位。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三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藥學
國家級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三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生物學免疫學外科學(胸心外科)外科學(普外科
藥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外科學(骨外科
皮膚病與性病學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婦產科學
腫瘤學
麻醉學
內科學
北京市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重點學科二級學科重點學科三級學科重點學科
基礎醫學護理學外科學(普外科)
xu眼科學
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生物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護理學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臨床醫學(含18個領域)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口腔醫學、中藥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含20個領域)、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護理、藥學
教學資源
附屬醫院
北京協和醫院
北京協和醫院
學校擁有六所附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天津血液病醫院、南京皮膚病醫院),此外學校還擁有北京天壇醫院(與北京市共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醫院、煤炭工業部總醫院等教學醫院。所屬醫院技術力量、學術水平雄厚,領先,是集醫療、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醫療服務體系,它們和北京協和醫院一道,成為培養碩士生、博士生的臨床訓練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其中北京協和醫院以其專家優勢、技術優勢、資源優勢被國家衛生部指定為“全國疑難病症技術指導中心”之一,它所擁有的病案室與名教授和圖書館一起被譽為“協和三寶”,北京協和醫院以及學校所屬的腫瘤醫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血液病醫院、皮膚病醫院和整形外科醫院都是國內相關領域居於領導地位的專科醫院,這些技術力量為學生在臨床實踐中提高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圖書館
北京協和醫學院圖書館 是歷史悠久,藏書豐富(>86萬冊)的醫學專業圖書館;協和自建校以來就非常重視圖書館建設,該院校圖書館歷史悠久、藏書豐富,2000年被指定為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醫學分中心,也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衛生與生物醫學信息合作中心, 藏書以生物醫學書刊為主,藏書51.2萬冊,電子圖書1.5萬冊,外文醫學期刊5000餘種。此外,還藏有千餘部中醫古籍。按照數字圖書館發展方向,該校進行協和特色館藏資源數字化,整合資源,自建“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生學位論文庫”、“1983-2000年全國外文生物醫學期刊館藏聯合目錄資料庫(網路版)”、“全國高等院校醫藥圖書館預訂外文期刊聯合目錄資料庫”、“醫科院圖書館數字資源整合平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每日科技快訊信息服務平台”、“NSTL艾滋病預防與控制熱點門戶”等資料庫和平台。其擁有的中國醫學文獻分析和檢索系統向全國提供醫學信息,並在全國建立起醫學信息網,為教學、科研和醫療工作提供了珍貴的信息資源。
病案室
協和的病案室保存有孫中山、梁啟超、張學良、宋美齡等名人的材料。協和注重對病案的系統管理和醫學生採集病史,寫好病案的培養。保存的近220萬冊病案,對疾病治療和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學成果
國家級精品課程
婦產科學放射診斷學
北京市精品課程
放射診斷學神經病學病理學
國際交流
學校與近20個國家(或地區)的醫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科技、教育、醫療合作關係成立了10個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並已成為國際生物醫學研究高層組織(HIROS)成員單位。通過與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合作中心的合作和交流,引進智力,爭取資金,促進了科研、醫療和教育的發展。協和已有200餘名國外專家、學者被授予協和醫大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稱號,有美國NIH院長Elias A.Zerhouni,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醫科院,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馮元楨,諾貝爾獎獲得者LeeH Hartwell、Tim Hunt、John Walker、丁肇中等。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該校分別授予馬爾他共和國前總統文森特·塔博恩和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前主席布坎南、施瓦茨名譽醫學博士學位。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世界衛生組織前總幹事李鍾郁先生都曾到院校訪問交流。自1985年來,學校相繼和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澳大利亞西澳大學醫學院,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澳門鏡湖護理學院簽訂了校際交流的協議,互相交換高年級學生到對方學校進行短期臨床學習。自1993年起學校獲准招收外國自費留學生,1997年起又獲准招收該國台灣、香港、澳門地區學生,先後有美國、加拿大、紐西蘭、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英國和台灣、澳門地區的學生來校學習。
經國家衛生部和教育部批准,協和醫大在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紐約)的資助下,自1995年起還設立了該國首個醫學博士和理學博士(M.D. & Ph.D.)雙學位教育項目,實現了與國際高層次醫學教育的接軌。該項目選拔少數經過八年學習、取得醫學博士(M.D.)學位的優秀畢業生,繼續學習3年時間,進一步加強其科學研究能力的訓練。

學校文化


校徽
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中國醫學科學院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院校徽
中國醫學科學院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院校徽
中國醫學科學院暨北京協和醫學院校徽為璧形,寓意為中西合璧,其綠色和白色象徵生命的常新與永恆。徽章的內容為盾牌、殿堂、長卷、訓辭和院校中英文名稱。 徽章上方的“協和盾牌”象徵抵禦疾病、護佑生命。
其中蛇杖源於希臘傳說中可以起死回生的風神赫耳墨斯神杖。這是國際公認的醫用標誌。其造型取自校名中的“和”,與“U”形盾邊中西互補、內外成趣。蛇杖下是翻開的書本,寓意為開卷有益,其左右記載的“ 1917”、“ 1956”分別是校奠基和院命名的時間。盾徽既可做為正徽——璧徽的組成部分在正式場合使用,也可做為副微獨立使用於平時。 院校徽章從整體上體現為生命科學的發展團結奮進的精神。
校訓
1997年,江澤民主席親筆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題寫了“嚴謹、博精、創新、奉獻”的校訓。
校園環境
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校本部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地區。清朝時為豫王府,後由洛克菲勒基金會買下,於1921年建成了這所宮殿式外形的校園和醫院建築。優雅的環境和古典風格的建築顯露出濃厚的歷史底蘊。
北京市東城區東單三條9號
北京市東城區東單三條9號
北京協和醫學院緊鄰著北京協和醫院,位於東方廣場對面,與北京市著名的王府井步行街僅數步之遙,處於城市的中心位置。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校長王辰
黨委書記、副院校長吳沛新
副院長李青、張抒揚、張勤、王健偉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姚龍山
黨委副書記王雲峰
歷任校長
姓名任期
麥克林(FRANKLIN C. MCLEAN)1918至1919
胡恆得(HENRY S. HOUGHTON)1920至1928;1938至1942
顧臨(ROGER S. GREENE)1928至1935
劉瑞恆1929至1938
李宗恩1947至1957
黃家駟1959至1983
吳階平1983至1984
顧方舟1985至1992
巴德年1992至2001
劉德培2001至2011

知名校友


兩院院士
陳文貴林巧稚黃家駟魏曦沈其震張錫均吳英愷馮蘭洲張孝騫王善源
黃量黃禎祥梁植權梁曉天吳階平楊簡王世真吳旻謝少文朱既明
肖培根朱曉東史軼繁周同惠薛社普強伯勤高潤霖陸士新王琳芳巴德年
於德泉劉彤華甄永蘇孫燕程書鈞劉耕陶劉玉清宋鴻釗劉德培王忠誠
沈岩詹啟敏赫捷邱貴興趙玉沛郎景和胡盛壽林東昕曾益新曹雪濤
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
王琇瑛1983年獲南丁格爾獎章,是中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護理工作者。
陳路得1987年獲南丁格爾獎章。
林菊英1989年獲南丁格爾獎章。
吳欣娟2011年獲南丁格爾獎章。

獲得榮譽


2021年1月21日,位居2021中國內地大學ESI排名第24位。
2021年,入選軟科2021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位列第201-3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