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永蘇
甄永蘇
甄永蘇,1931年出生於廣東開平,1954年畢業於中山醫學院,微生物藥學和腫瘤藥理學家。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腫瘤研究室主任。
甄永蘇長期從事抗腫瘤抗生素研究,是中國早期開展該領域工作的研究者之一;甄永蘇已發表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以英文發表共50餘篇,獲發明專利授權8項,並主編《抗體工程藥物》、《抗腫瘤藥物研究與開發》等專著。
甄永蘇於1931年11月10日出生在廣東省開平市(原開平縣)勒沖鄉龍鳳里。
1949年,順利地考進了中山大學醫學院並確定了從醫的專業方向;
1958年,甄永蘇被選派參加抗菌素研究所的籌建,負責腫瘤研究項目,在更大的規模上開展抗腫瘤抗生素研究。
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1年10月16日,甄永蘇與長江學者邵榮光教授等應邀到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考察指導工作,省微生物研究所陳桂雲書記等接待了甄永蘇院士、邵榮光研究員一行12人的專家團,並進行座談交流。
2014年4月,經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省科協批准,藏諾院士專家工作站正式設立,甄永蘇成為公司簽約院士。
2015年5月21日,甄永蘇參加了“五四青年論文報告會”暨三十周年紀念大會,並做了“創新與發展”的主題報告。
2015年08月,武清區已聘請甄永蘇為區政府特聘顧問。同年10月22日,甄永蘇以腫瘤藥理學專家的身份參加甄永蘇以腫瘤藥理學專家的身份參加第七屆中國醫藥生物技術論壇;並就精準醫療、抗體藥物研發、基因細胞治療、生物經濟發展等主題做精彩演講。
腫瘤化療新靶點與生化調節藥物的研究
研究成果
他在研究中發現腫瘤細胞對雙嘧達莫(潘生丁)的敏感性與細胞生長期密切相關,兩性黴素B可使不敏感細胞恢復敏感性。他提出了以“核苷轉運”為靶點,研製新型藥物。建立了檢測方法,篩選了天然來源的樣品,發現綠茶多酚、丹酚酸A、大黃素以及黴菌產生的C3368-A、C3368-B等有抑制核苷轉運活性,可增強藥物的抗腫瘤作用並可逆轉腫瘤細胞的多葯抗藥性。為研製用於治療腫瘤的“生化調節劑”開闢了新途徑。由於在該領域的出色工作,他被聘為第8屆(美國,1994)和第9屆(奧地利,1997)“嘌呤和嘧啶人體代謝國際學術會議”的國際委員會委員,出席會議並分別在會上作關於“天然來源的核苷轉運抑製劑”以及“核苷類抗生素雲南黴素的抗腫瘤作用”的報告。
單克隆抗體導向藥物的研究
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研究與開發是醫藥生物技術領域備受關注的課題。1979-1981年間他在美國從事雜交瘤與單克隆抗體(單抗)研究,回國后率先開展抗腫瘤單抗導向藥物研究工作,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和863課題。他主持研製了多種單抗,將平陽黴素、博安黴素以及力達黴素等分別與單抗製成偶聯物,證明偶聯物對腫瘤靶細胞顯示選擇性殺傷,在裸鼠體內顯示特異性分佈以及對移植的人體癌瘤有顯著療效。他曾應第28屆日本癌治療學會學術會議(東京,1990)的大會主席邀請,出席會議並報告。他針對單抗導向藥物存在的問題,明確提出了研製小型、高效偶聯物的方向。他將單抗與力達黴素連接,構建了高活性的偶聯物;動物試驗證明使用小劑量即可顯示療效,表明通過降低劑量,有可能減少單抗所致的不良反應。他利用抗體Fab片段與力達黴素首次製成小型、高效的偶聯物,經動物試驗證明有顯著療效,其分子量小於國外報道的用抗體片段製成的小型免疫毒素,在導向藥物的分子小型化方面達到了新水平。
抗腫瘤抗生素研究
抗腫瘤抗生素是微生物來源的抗腫瘤物質。由於微生物代謝產物極其豐富多樣,抗腫瘤抗生素是備受重視的研究領域。他於1955年開始從事抗腫瘤抗生素研究,是中國早期開展本領域工作的研究者之一。他建立了新的篩選方法《精原細胞法》,曾應第13 屆國際化療學術會議(維也納,1983)主席的邀請,出席會議並在關於抗癌藥物篩選模型與方法的專題會上做報告。他主持篩選了近10萬個微生物菌株樣品,找到抗腫瘤抗生素30餘種,對以下6種進行了研究開發。
①爭光黴素:他領導的研究組從中國土壤中找到了相關的產生菌,並確定其產物的抗腫瘤效果;與生產單位合作於1970年研製成功爭光黴素,於1971年通過鑒定投產。
②平陽黴素:是國內外首次開發的、優於日本博萊黴素的抗腫瘤抗生素新品種。他研究證明,平陽黴素的肺毒性比博萊黴素低,抗腫瘤作用強,為開發平陽黴素提供了重要依據。平陽黴素的臨床研究證明,對頭頸部鱗癌、宮頸癌、絨癌、食管癌等有較好療效,於1978年通過鑒定投產。
③光輝黴素:從中國土壤微生物中找到的抗腫瘤物質,經研究開發,在臨床治療睾丸胚胎癌等有良好療效。於1971年通過鑒定投產。
④博安黴素:他研究證明,博安黴素對在裸鼠異種移植的人體癌瘤有顯著療效。1986年在第14屆國際癌症學術會議上,他作了“博萊黴素A5與博萊黴素A6(博安黴素)對人體癌瘤療效的實驗研究”的報告,被全文收入大會論文集。博安黴素屬於國家一類新葯,經臨床研究確定,對頭頸部鱗癌、淋巴瘤等有療效。
⑥雲南黴素: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雲南省放線菌生態分佈及資源前期開發》的課題,採取新的篩選路線與方法,發現了新結構的抗腫瘤抗生素雲南黴素。
1、作者:甄永蘇,李學湯,楊簡;五種抗腫瘤藥物對小鼠各種組織損害作用的比較,出版於1965年的《藥學學報》09期(09);
2、作者:甄永蘇,趙儀英,薛玉川,呂婉瑜,楊小平;抗腫瘤藥物初篩方法——精原細胞法和噬菌體法的比較研究,出版於1979年的《科學通報》08期(08);
3、作者:甄永蘇,薛玉川,邵榮光;烯二炔類新抗生素C1027的抗腫瘤作用研究,出版於1994年的《中國抗生素雜誌》(2):164-168;
4、作者:甄永蘇,邵榮光;新烯二炔類大分子抗腫瘤抗生素C1027的分子構成與活性關係,出版於1995的《藥學學報》05期(5):336-342;
5、作者:甄永蘇,甄紅英,薛玉川;抗腫瘤抗生素C1027抑制血管生成及其抗腫瘤轉移作用,出版於1997年的《中華醫學雜誌》(9):657-660;
6、作者:YS Zhen,CQ Qi,JL Hu,YC Xue,WJ Chen;Antitumor Activity of Yunnanmycin,出版於1998的 《Springer US》431:575-579;
7 、作者:李順強,江敏,甄永蘇;抗癌抗生素力達黴素與抗IV型膠原酶單鏈抗體的基因工程組裝融合蛋白,出版於《藥學學報》2000, 35(7);
8 、作者:王維剛,張勝華,李毅,等;以Ⅳ型膠原酶為靶點的細胞內表達單鏈抗體的抗腫瘤作用,出版於《中國科學》30(02):123-65;
9 、作者:劉小雲,甄永蘇,力達黴素構建的小型化單克隆抗體免疫偶聯物的抗腫瘤作用,出版於2001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3(6):563-567;
10、主編《抗體工程藥物》、《抗腫瘤藥物研究與開發》等專著
1954-1961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1956年以前為中央衛生研究院)病理系、抗菌素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1962-1978年,中國醫學科學院抗菌素研究所、藥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79-1981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藥理與實驗治療學系,訪問學者。
1979-1985年,中國醫學科學院抗菌素研究所腫瘤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1985-至今,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腫瘤研究室主任,兼國家微生物新葯篩選實驗室主任。
1986-至今,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腫瘤研究室主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2001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甄永蘇主持研製了6種抗腫瘤抗生素,爭光黴素獲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平陽黴素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爭光黴素已成為臨床常用的抗癌藥物,並被選入國家基本藥物。有關抗腫瘤生化調節劑和抗腫瘤單抗導向藥物研究分別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獲發明專利授權20餘項;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86年獲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7年被評為北京市先進教師;1988年、1993年兩次被評為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書育人、服務育人”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