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釗
最早從事計劃生育研究工作者之一
宋鴻釗,婦產科專家。畢生致力於婦產科醫療、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是中國最早從事計劃生育研究工作者之一。在宮內避孕器和口服避孕藥研究方面作出貢獻。在滋養細胞腫瘤研究方面也取得居國際領先地位的成就。
宋鴻釗醫生
宋鴻釗祖上曾任清代康熙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其父中榜后曾任知縣,后致仕,以儒醫濟世,50餘歲病故,時宋鴻釗才方4歲,家道中落。宋鴻釗由母親撫養成人,宋氏家教極嚴,兄弟8人,姐妹兩人,多有成名者,宋鴻釗排行第七。其弟宋鴻鏘是中國著名的藥物化學家。1985年國家科委舉行的全國科技大會上兄弟二人在不同領域中分別受特等獎和一等獎,這也成為中國科技史上的一段佳話。蘇州宋氏祖居有花園一所,系元代著名畫家倪雲林在堆砌蘇州著名園林“獅子林”時利用剩餘的花石砌成。宋氏兄弟將此捐給國家,惜未整體保留下來。其中一幢精雕細刻的楠木花籃樓,現移築蘇州寒山寺,作招待外賓之用。部分假山石舫等作為擴充拙政園之用,均保留尚好。祖傳康熙南巡圖粉本(著名畫家王翚所畫)在“文化大革命”被抄走後,又被人盜走,經追回,現捐存南京博物院收藏。尚有古今《圖書集成》一部抄走後散失,兄弟決定追回后亦將向國家捐獻。
青年時代的宋鴻釗因恥於“東亞病夫”之譏,立志學醫。1934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附中后即考入東吳大學醫預科。1937年醫預科畢業后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適值蘆溝橋事變,因交通受阻,未克成行,便在東吳大學生物系續讀,1938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同年方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該校被迫停辦,1942年轉國立上海醫學院紅十字會醫院完成臨床實習,次年取得上海醫學院畢業文憑,此後在上海、蘇州等地工作。1948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復校,宋鴻釗即回院,由該校董事會補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央軍委接管了協和醫學院,宋鴻釗一直在該校婦產科工作,先後擔任過總住院醫師、助教、講師、副教授等職,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同時是廣州暨南大學、華西醫科大學、西安醫科大學三校名譽教授,深圳市人民醫院、常州市婦產科醫院、廣州市婦女保健院及計劃生育和圍產研究所以及濟南市婦女保健院顧問,中華婦產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婦產科雜誌》主編。1985年和1994年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1994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
1953年宋鴻釗積極提倡並親自進行了計劃生育的科學研究工作,成為中國計劃生育學的開拓者之一。他親自編寫的計劃生育科學普及讀物近10種,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近百篇。他受中央衛生部的委託,編寫了中國第一本計劃生育教材《避孕指導手冊》。在研究方面,除擔任衛生部委託的許多避孕藥具的鑒定工作外,還與北京市婦產醫院王大婉教授合作,製成金屬塑料混合避孕環,該環試用效果良好,被稱為“北京型宮內節育器”。為減少口服避孕藥的副作用,宋鴻釗又率先組織全國性的減少劑量的研究,發現劑量減少至國外用量的四分之一,仍可保持良好的避孕效果。這一劑量後來成為中國口服避孕藥的標準用量。他曾擔任中華醫學會、北京市和衛生部等各級計劃生育指導委員會的委員兼秘書,並被聘為國家科委計劃生育科學研究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國務院計劃生育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等。他還參加了1956年和1963年由中國科委領導的兩次全國婦產科和計劃生育科研規劃的制定與修定,並擔任衛生部婦產科與計劃生育兩個專題委員會的秘書。
在研究計劃生育的同時,宋鴻釗注意到絨毛膜癌對中國婦女的危害。絨毛膜上皮癌(絨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從胎盤組織滋養細胞變成的腫瘤,故又名“惡性滋養葉細胞腫瘤”。常發生於正常分娩、流產或葡萄胎后,在黃種人中發病率遠高於白種人,對中國及東南亞婦女威脅較大。此病特點是很早就可以通過血液循環擴散到全身,病情發展很快,而一旦轉移,絕大多數病人均在半年內死亡,故本病被公認為最兇險的不治之症之一。宋鴻釗及其同仁30多年堅持不懈地努力,創造出了大劑量多途徑用藥的有效療法,使大部分病人得到根治。
1949年他們沿用國際上通用的方法——切除子宮來治療絨癌,效果極差,僅少數尚無轉移的病人有希望存活。這一階段宋鴻釗觀察了這種腫瘤的病理特點,並建立了一套診斷方法和診斷標準。他曾試用幾種藥物治療這一腫瘤,但毫無效果。1955年宋鴻釗在研究避孕藥物時發現有些中、西藥物引起流產的原因是它們強烈破壞組成胎盤的滋養葉細胞的生長。但由於毒副作用大,不宜用作避孕藥物。但絨癌正是由滋養葉細胞惡變而成的,是否可以用它們來治療絨癌呢?開始他試用一些中草藥,證明它們雖有一定作用但不持久,乃改用當時治療急性白血病的毒性很大的化療藥物6-巰基嘌呤(6-MP)。此葯可使白血病病人存活期延長,對胎盤組織又有較強的破壞作用。試用的結果令人失望,幾個病人還未完成一個療程就都死亡。但他在爭取到的一例屍檢中發現病人體內的瘤組織確已出現大片壞死。宋鴻釗感到6-MP對絨癌的殺傷力是可以肯定的,但當時通用的“安全的”常規給藥方法劑量小,療程長,而絨癌病程發展迅猛,病人來不及等到藥物充分發揮作用,即已死亡。要克服這一矛盾,顯然只有加大劑量,縮短療程。宋鴻釗堅決而謹慎地開始加大劑量的治療試驗。當劑量加大到常用量的一倍時,果然出現了明顯的療效,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例已有肺轉移的絨癌病人治癒出院了,以後又經反覆試用,找到了最合適的劑量與療程,又有許多病人治癒出院。
隨著劑量的加大,療效得到提高,藥物的毒副作用自然也增加,不久就出現了兩個死亡病例,另一個也因藥物的副作用得了敗血症,危在旦夕。各種冷嘲熱諷也隨之而來。他冷靜地分析了死亡的病例,發現只要找到克服藥物毒副作用的辦法,絨癌是可以治癒的。宋鴻釗不分晝夜細心觀察積極治療合併敗血症的病人,終於使病人轉危為安,治癒出院。以後又進行了大量實驗室工作,取得了控制副作用的經驗。這一療法更趨完善,開始推廣,絨癌的治癒率提高到40%,絨癌的治療出現了突破。宋鴻釗和同仁再努力尋找新的有效藥物,終於找到了5-氟尿嘧啶(5-FU)大劑量治療的方案,使絨癌治療效果又有進一步的提高。這時,剩下的還有一些治療效果不夠滿意已有全身廣泛轉移的極晚期的病人。“文化大革命”中,這項治病研究工作被誣為“拿病人做實驗,殘害病人的罪行”。許多研究資料散失,實驗動物被處死,許多可以救治的病人死亡,宋鴻釗也遭到批判。在農村的“鍛煉”中,他的近視眼由幾百度增加到兩千餘度,宋鴻釗從此只能把眼睛貼近紙面閱讀。所有這些挫折都沒有使他消極退縮,不能公開進病房去看病人,就將病歷偷偷地帶回家中研究。林彪倒台後,宋鴻釗剛恢復工作,立即重新制訂規劃,對晚期絨癌進行了更深入細緻的研究,他們注意到晚期病人往往全身有多處轉移灶,過去從一個途徑給葯,由於藥物在體內分佈不勻,獲得有效劑量的轉移灶可以消滅,其他轉移灶的治療效果就差。只要有一個轉移灶沒有及時控制,病人仍可能死於絨癌。為了使各處的轉移灶都能在同一時期內獲得足夠劑量的有效藥物,他們乃採用了多種藥物多種途徑給葯的方法,並獲得了成功。許多極晚期的病人也獲得了新生。有個全身已有8個臟器20多處轉移的奄奄一息的絨癌病人,也治癒后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
從1959年開始到1985年為止,他們共治療了絨癌病人655例,惡性葡萄胎695例,10餘年中,絨癌的治癒率由過去的不到10%提高到80%以上,惡性葡萄胎的治癒率幾乎是100%!治癒的病人均經過長期隨訪,存活最長的已有30 年,最少的也有10年。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絨癌病例系列研究。
在取得這一重大成就的同時,宋鴻釗在絨癌治療方法中還取得了另一個重要的突破。過去通用的治療方法是常規地切除子宮(絨癌的發病地),病人不問年齡,用藥3天後遂即切除子宮。許多年輕的病人從此喪失了生育能力。特別是尚未生育就得了絨癌的病人被治癒後為此感到十分痛苦,有過企圖自殺或幾乎精神失常者。宋鴻釗在研究的早期已經發現,有些用藥后切除的子宮中,癌組織已經消失,看起來保留子宮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這樣的子宮能否受孕?經過大劑量化療的病人卵巢功能有無影響?受孕后胎兒能否正常發育?會不會出現畸形?宋鴻釗等嚴密觀察,對上述問題全都給予了令人信服的答覆。截至1990年,治癒后的絨癌病人已生育了400多個孩子,定期隨訪證明這些孩子的生長發育正常,多數已超過5歲,最大的已超過30歲,有的參了軍服完役已複員,有的進入了國家運動隊,有的成了畫家,尚未發現智力低下者。不少病人又有了第三代,最大的也已8歲。對這些孩子的染色體分析,也無異常發現現在即使不需要生育的病人也不再切除子宮,這既免除了手術的創傷,也使得沒有手術條件的基層可以進行絨癌的根治。
在研究治療方法的同時,宋鴻釗和他領導的小組還根據積累的大量臨床病理資料進行發病機制的研究,闡明了一些具有應用價值的理論問題。如從絨癌肺轉移的發生髮展和治療后消退的規律,確定了肺部轉移灶各種類型X射線表現的病理基礎及臨床意義,特別是發現了一些早期肺轉移的X射線表現,提高了診斷水平,又如通過大量腦轉移的臨床與病理資料發現了易被忽視的腦轉移的前驅癥狀,這有助於提前發現並及時治療,同時採用腦動脈或鞘內注射化學藥物,使腦轉移的絨癌病人病死率由過去的100%下降到30%上下,而且病人治癒后很少出現後遺症,這方法與國外用放射治療腦轉移的治療方法相比效果好而副作用小。
宋鴻釗等提出了絨癌的臨床分期方案,國內外20多年的臨床應用,證明這一分期方法簡單,符合臨床分期的各項要求,已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給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採納為國際統一臨床分期。此外,他們還發現了絨癌引起的特殊併發症,如急性肺原性右心衰竭、急性廣泛性肺栓塞、盆腔動靜脈瘺等。
過去關於絨癌的發病情況都用醫院收治的這類病人數與孕產婦人數的比例來表示,這不能說明這類腫瘤在人群中真實的發病情況,為了弄清這一情況,宋鴻釗等於1978~1981年組織了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對與絨癌有直接關係的葡萄胎進行了發病率的調查,共調查了300多萬婦女(約佔全國生育年齡婦女的百分之一),獲得比較準確的人群發病情況,還找到幾個高發地區,為今後進一步研究絨癌的發病原因提供了線索。1983年開始與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NCI)進行了流行學調查,取得大量數據,為今後制定預防措施創造了條件。
美國醫生哈金斯用雌激素治療晚期前列腺癌,開闢了激素治療腫瘤的新領域,獲得了196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雌激素只能減輕前列腺癌的癥狀,並不能使病人得到根治。宋鴻釗等取得的成果不僅為絨癌創造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還在藥物治療實體性惡性腫瘤史上,樹立了第一個取得根治的成功先例。宋鴻釗曾被邀去歐洲、南北美洲、非洲、亞洲和大洋洲20多個國家參加各種會議,進行學術交流或講學。1978年始為美國防癌協會名譽會員,1980年後任國際滋養細胞腫瘤學會執委(四屆主席),1989年起為國際婦科腫瘤學會正式成員。80年代中,宋鴻釗即被英國劍橋傳記中心錄入(《世界名人錄》)和(《世界著名人物錄》)。1990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1996年被英國(倫敦)皇家婦產科醫師學院選為名譽院士。
宋鴻釗在研究絨癌根治中不畏險阻。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他們可以整天在病人床邊觀察,甚至幫助陪伴的家屬解決生活困難,贏得了病人與家屬的支持,不少家屬在病人死後,含淚自願獻出親人的屍體供解剖。
為了推廣他們的經驗,宋鴻釗等從1972年開始,先在醫院內舉辦絨癌專題學習班,每年兩期,每期半年,已舉辦30多期。自1978年起又到全國各地舉辦短期講習班。到90 年代已為中國27個省市、自治區舉辦了40多次,每次學員100~300人,並幫助幾個大區建立了研究中心。現在許多專區級以上的醫院均能收治這類腫瘤,每年救治病人數以千計。
宋鴻釗曾用中英文發表絨癌方面的論文90餘篇(其他婦產科方面的論文30餘篇),刊載於國內外有影響的雜誌上,文章發表后常有許多國家專家來函索取抽印本,並在許多論著中引用了他的資料。宋鴻釗還是一個熱心的科普作家,他編寫的婦女保健、優生優育等科普讀物數10種,參加編製科普電影、錄像5部。他是中國科普創作協會會員,並在1990年5月北京召開的第四屆全國科普協會上獲得榮譽會員稱號。
1宋鴻釗。滋養細胞腫瘤診斷和治療。見:“實用腫瘤學”編寫組,主編。實用腫瘤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
2 楊秀玉,宋鴻釗,王元萼,等。惡性滋養細胞腫瘤所致盆腔動靜脈瘺。中華婦產科雜誌,1988,23:91.
3宋鴻釗。滋養細胞腫瘤。見:王淑珍等,主編。婦產科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第17章.
4宋鴻釗。見:張志義,主編。腫瘤的化學治療。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第20章.
作品名稱 | 作者名稱 | 作品時間 |
婦女保健 | 宋鴻釗 | 2000年12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