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少文

中國醫學微生物學家

謝少文(1903-1995)中國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開拓者之一和醫學教育家。1930年代,他在世界上首先採用雞胚培養立克次氏體。1940年代他在細菌培養和鑒定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中國被應用了40餘年。在60餘年的科學研究工作同時,他還致力於教學工作,培養了幾代醫學科研、教學和臨床人才。

人物經歷


謝少文又名紹文,曾用英文名Samnel Zia。1903年9月15日出生於上海,1919年,謝少文人蘇州東吳大學醫科預備班,兩年後轉入湖南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
1926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謝少文受聘於北京協和醫學院,任助理住院醫師。此後的5年間,他相繼在內科、兒科、神經科、皮膚科和傳染病科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1930年他升任內科總住院醫師,1931年又擔任了傳染病學講師,有一段時期還代替教授領導傳染病組實驗室工作。此間他已經開始發表有關瘧疾、傷寒、痢疾等病的臨床研究論文。
1932年,謝少文被推薦為研究生,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著名細菌學家秦瑟(Hans Zinsser)教授的實驗室工作了兩年。1938年秦瑟教授到北京協和醫學院任客座教授半年期間,指導他和魏曦等人製備組織培養立克次氏體疫苗,該疫苗在千餘人中試用無不良反應。這證明死疫苗確有預防作用。
同時,謝少文開始專心從事微生物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1936年升任協和醫學院細菌學襄教授,從此步入了他學術上的成熟期,研究成果甚豐。他從病原學入手,研究傳染病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及流行控制,1932年發表中國人類布氏桿菌病流行的首篇報導。他從血清學診斷開始,製備抗原,改進診斷方法,在梅毒血清學、傷寒血清學、改進分離培養細菌及立克次氏體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出色的貢獻,他的研究成果有的還對流行學的考古工作有所幫助。他在這一時期研製的雙糖半固體細菌鑒別培養基,和梅毒玻片定量法、半量補體結合試驗,直到1980年代仍為中國很多醫院在檢驗工作中應用。
由於他的學術成就,美國公共衛生協會(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和美國實驗生物學和醫學學會(Society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聘他為國外會員。1939年在國際微生物學會會議中,他擔任立克次氏體組副主席。他還是中華醫學會的終身會員。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北京協和醫學院被迫關閉,謝少文轉到天津婦嬰醫院工作。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謝少文回到北平工作,任中央防疫處技正。1947年北京協和醫學院一復校,他即回校任教,並立即招收微生物學學科進修生,刻不容緩地為學科的發展培養人才。直到1956年,他在北京協和醫學院擔任了近10年的主任教授、教授,並負責臨床細菌學及血清學檢驗工作3年,繼續堅實地走著他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出人才與出成果相結合的路子。1950年爆發朝鮮戰爭,1952年謝少文主持反細菌戰東北調查團的實驗室鑒定工作。1953年他任《微生物學報》主編,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1956年,他訪蘇半年。回國后在軍事醫學科學院在微生物學和流行病學研究所任了4年所長。1950年以後中國新建了許多院校,可是這些院校建立以後,謝少文及時響應衛生部的號召,與一些醫學院校合辦高級師資班,繼之又組織了多次講習班、進修班、專題討論會等,並招收了一些研究生、進修生。他將後半生的絕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學和編寫教材之中。
1995年7月20日,謝少文在北京病逝。

主要成就


病原學方面的學術成就
1932~1935年,謝少文曾師從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秦瑟教授,做了兩年研究生,專攻斑疹傷寒立克次氏體研究。1930年代,斑疹傷寒在世界範圍內肆虐。要控制它,第一需要早期診斷,第二需要早期預防和治療。在當時最可能做到的只有魏爾—費利克斯(Weil-Felix)二氏反應(曾譯外斐氏反應)。在秦瑟實驗室中已能取得比較大量的純立克次氏體。在秦瑟教授指導下謝少文用抗原抗體吸收試驗的方法,證明了Weil-Felix二氏反應所測出的是立克氏體的抗體,從而揭開了長期未解決的謎。
病原學
病原學
謝少文從改進血清學技術入手,力求不斷縮短檢驗時間,不斷提高陽性率,同時盡量節約檢驗藥品與器材。他先後改進了鑒別白喉桿菌的含碲培養基、霍亂弧菌鑒別培養基和多種腸道病原菌的分離培養基,都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培養結核桿菌需要的時間較長,他打破傳統方法,先改用試管斜面培養和玻片塗片,然後再行液體培養基培養,經多年反覆實驗,使培養的陽性率提高,時間縮短。他根據羅氏雙糖鑒別培養基改進而建立的雙糖半固體鑒別培養基,可以在一支試管內同時快速地進行5種生物化學反應。1941年這一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后,立即被廣泛應用於臨床檢驗工作。
在謝少文的科研與臨床活動中,預防觀念體現得十分突出。1930年代,他以破傷風類毒素對孕婦進行免疫,而後檢驗臍帶血中的抗毒素含量,證明抗毒素可以通過胎盤,從而證明了免疫孕婦可以預防新生兒破傷風
教學思想與實踐
學生時代的謝少文就重視而且提倡自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擔任教師后謝少文更是著力探索符合醫學科學規律的教學方法。1989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寫到:“總結我的教學思想,有一個特點就是重視機體反應中的個體差異問題。在教學中表現為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我經常思考醫學院的教師沒有師範訓練,只能是學生向老師學;但教師對其對象必須靈活安排,不能一成不變,特點是對於所教的材料,應當結合社會需要及時更新。”“要做好醫學生的教師,而且還要培養出與臨床相結合的基礎教師,除必須熟悉基礎醫學外,還要有臨床經驗。
1930年代他組織和參加過許多教學活動。有一次臨床會議,討論的是一例成年人原因不明的皮疹。師生們議論紛紛,但總不能得出令人滿意的結論。最後有一位兒科教授提出這是成年人患麻疹。直到大家看到患者口內的Koplik氏斑才恍然大悟。謝少文常以此為例向學生們說明,全面地觀察和分析問題是多麼重要。
謝少文主持或參與編寫的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材有十數種,主持或參與組織的各級各類專業普及、提高學習班不下20次。特別難能可貴的是,“文化大革命”中他雖受到了極“左”路線的迫害,但從不計較個人恩怨。1972年,當空氣稍稍得到緩和,他便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各研究所開設“近代免疫學”講座,同時還開設了“專業英語班”,自己編寫材料、列印講義,並親自錄音、指定和批改作業。
從1950年到1966年他培養了4名研究生,11名進修生。1978年以後,他又培養了6名博士研究生和7名碩士研究生。
中國微生物學和免疫學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1950年,當平原省向他發出邀請時,他毫不遲疑地帶領3名學生到新鄉協助創建衛生專科學校,從微生物學授課到實驗室的建立和實驗的安排,他都親自動手,還為當地培養了兩名師資。
1950年代初,謝少文在學習了巴甫洛夫學說之後,即指導研究生研究該學說與免疫學的關係。繼而探討神經系統與免疫的關係。在1963年的高級免疫進修班上,他突出了“神經—免疫的關聯”這一內容。在他的啟發下,白求恩醫科大學楊貴貞教授開始主持“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路”的研究,開闢了中國免疫學研究的一條新途徑,並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72年,他利用脫產半年學習中醫理論的機會,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試圖用辨證來分析免疫反應的種類。謝少文成了最早倡導建立辨證動物模型的人,啟發了許多中醫理論研究者。
謝少文還十分重視中藥藥效與免疫反應的研究。1960年代,他便開始觀察單味中藥對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以後,又指導學生對臨床有效方劑(如過敏煎劑等)進行實驗動物學研究,力求找到更多的生物學指標。
謝少文一貫倡導免疫學理論研究要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要為臨床實踐服務。因此他十分注重免疫學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引進和推廣應用。他曾極力推動一些細胞免疫學技術的應用,如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皮膚試驗、斑蝥誘發皮泡試驗等。他還重視技術、方法的規範化,1981年組織制定了“T淋巴細胞玫瑰花試驗全國統一流程”。

任職經歷


1926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內科助理住院醫師。
1930年 升任北京協和醫學院醫院內科總住院醫師。
1931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醫院傳染病學講師。
1932~1942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細菌學襄教授。
1932~1934年 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做研究生。
1939年 訪問哈佛大學半年。
1942~1945年 在天津婦嬰醫院擔任醫療工作,並與該院合辦臨床病理檢驗所。
1945~1947年 在北平任中央防疫處技正。
1947~1956年 復任北京協和醫學院主任教授、教授,並負責臨床細菌及血清學檢驗工作3年。
1952年 任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
1953~1966年 任《微生物學報》主編,後繼續任常務編委。
1955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1956~1962年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工作,任微生物學和流行病學研究所所長4年。
1962年起 任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教授。
1966年 任《微生物學報》常務編委。
1978年 組織建立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學會,當選為第一屆主任委員。
1981年 任《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誌》第一屆主編、《免疫學快報》主編。
1985年 任《中國免疫學雜誌》第一屆主編。
1987~1989年 任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學會名譽主任委員。
1989年 繼任《中國免疫學雜誌》第二屆主編。
1991年3月 被中國免疫學會授予名譽理事稱號。

人物評價


謝少文謙虛好學。他在古稀之年還脫產半年學習中醫基本理論,探索中醫與免疫相關性研究的路子。他思維十分敏捷,密切注視國內外的學科發展動態,直至耄耋之年仍堅持每天到圖書館查閱最新文獻。他啟發中國免疫學工作者的科研思路,幫助他們開闢一條條新的研究途徑,比如: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路的研究等。他根據國內學術發展需要,適時倡議和領導建立了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會,並積極推動建立中國免疫學會。《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誌》、《中國免疫學雜誌》都是在他的支持、領導下創辦的。又曾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免疫學》(1983)。他還曾任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會主任委員。1991年3月,中國免疫學會授予他名譽理事稱號。

主要論著


1 謝少文。實驗細胞免疫學進展。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情報研究所,1980.
2 謝少文,李在連。醫學微生物學(英文).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1982.
3 管遠志,石鏡,謝少文.E玫瑰花形成與豬淋巴細胞內cAMP水平的變化。中國科學(英文版),1982,1:62.
4 謝少文。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免疫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5 林飛卿,謝少文,聞玉梅。傳染與免疫。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6 謝少文。我在學習、教學和科研中的體會。中國免疫學雜誌,1988,4(4):193.
7 謝少文。教學相長,不斷前進。生理科學進展,1989,20(3):193.
8 謝少文,史敏言,顧方舟。免疫學基礎。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編輯部,1980.
9 謝少文,等。免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